摘要:2025年9月19日下午,长春航空展的重头戏——一架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隐身无人轰炸机首次亮相,现场观众和业内专家都不禁眼前一亮。不久前“中国9.3”展示的新型武器已经让外界惊叹,而这次的“新家伙”显然更让人感受到科技的火力升级。
2025年9月19日下午,长春航空展的重头戏——一架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隐身无人轰炸机首次亮相,现场观众和业内专家都不禁眼前一亮。不久前“中国9.3”展示的新型武器已经让外界惊叹,而这次的“新家伙”显然更让人感受到科技的火力升级。
这架无人机的造型看起来类似于 美 B-2隐形轰炸机,甚至不少人会把它当作是“国产B-2”的雏形。机身上贴着中科院的标志,直接表明了它的技术验证身份,而非现役装备。据说研发这架飞翼无人机的团队正是长春当地知名的光学研究所,“长光机”在卫星与光学设备领域早已声名远播,如今转型研究无人机,果然带来了不少新颖设计。
从结构来看,这款无人机采用双发动机布局,进气道直接设在机头上方,喷管也做了专门隐身处理。这意味着它针对雷达屏蔽和空气动力性能花了不少心思。此外,无人化设计为它带来了更多创新空间,不用考虑人员安全,能大胆尝试一些颇为激进的构型。将进气道紧挨机头,也是为了提升整体效率。
对比现役的攻击-11无人机,新展品明显更加靠近 美 B-2、B-21那种高端轰炸机的风格。攻击-11只有一条进气道,而新机型干脆用了两条,还把核心系统全都安排在一条直线上,最大限度压缩阻力、强化动力输出。从喷管设在机身顶部的习惯来看,这类飞行器更适合执行侦察或者远程轰炸任务,并不是专门用来纠缠空战。
目前这架无人机还是试验品,表面上能看出一些拼接和铆钉痕迹,不过这些工艺细节很容易后期优化。只要核心性能没问题,等正式批产时自然会精致不少。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市场,这类新型隐身无人机短期内未必有大市场——攻击-11早已服役,民用部门也用不上这么“狠”的武器。但是国际市场可就不一样了,隐身无人机本身就属于稀缺品种,一旦出口绝对是“香饽饽”,不过其敏感属性决定了相关出口必须慎之又慎。
总的来看,这架隐身无人机的亮相不仅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进步,更给未来的空战和军事侦察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科技不断进步,谁都想站在风口浪尖,这次长春航展,不仅硬件亮眼,背后的故事也更加引人关注。
来源:成熟书签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