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 年,彼得・德鲁克出版《管理的实践》,首次将 “管理” 从 “模糊的经验” 升华为 “系统的学科”。此后数十年,他提出的“目标管理”“知识工作者管理”“组织使命” 等思想,不仅重塑了通用、IBM 等全球巨头的管理逻辑,更成为无数中小企业突破成长瓶颈的
1954 年,彼得・德鲁克出版《管理的实践》,首次将 “管理” 从 “模糊的经验” 升华为 “系统的学科”。此后数十年,他提出的 “目标管理”“知识工作者管理”“组织使命” 等思想,不仅重塑了通用、IBM 等全球巨头的管理逻辑,更成为无数中小企业突破成长瓶颈的 “指南针”。即便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德鲁克的思想依然历久弥新 —— 因为他始终聚焦管理的本质:“让组织有成效,让管理者有能力,让员工有价值”。
德鲁克从不追求 “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用 “直白的语言” 解答企业最核心的问题:“企业该做什么?管理者该管什么?员工该如何创造价值?” 本文将拆解德鲁克最核心的 3 大管理思想,看这些穿透时代的智慧,如何帮助当代企业摆脱 “忙而无效” 的困境,实现永续经营。
一、思想一:目标管理 ——“让员工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创造’”
德鲁克在观察大量企业后发现,传统管理存在一个致命缺陷:“管理者自上而下下达指令,员工被动执行,不清楚‘为什么做’‘做了有什么意义’,结果‘做了很多事,却没创造价值’”。为此,他提出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让管理者与员工 “共同制定目标”,员工从 “被动服从” 变为 “主动为目标负责”,通过 “自我管理” 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
在德鲁克看来,目标管理不是 “给员工定 KPI”,而是 “一场管理思维的革命”—— 它让管理的重心从 “控制员工” 转向 “赋能员工”,让每个员工都成为 “自己的管理者”。
1. 目标管理的核心逻辑:“共同制定、自我控制、成果导向”
传统管理中,管理者常说 “我给你定个目标,你必须完成”,结果员工 “要么抵触,要么敷衍”。德鲁克强调,目标必须是 “管理者与员工一起讨论、共同确定” 的 —— 管理者要说明 “组织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员工要结合 “自身职责和能力” 提出 “能贡献的具体目标”,最终找到 “个人目标支撑组织目标” 的结合点。
比如某销售团队,组织目标是 “季度营收 500 万”:
管理者先说明 “500 万营收对公司的意义(如‘支撑新产品研发’)”;销售 A 结合 “自己的客户资源和能力”,提出 “目标营收 120 万,重点跟进 3 个大客户”;管理者与销售 A 沟通:“120 万目标合理,但需要把‘大客户跟进节奏’细化(如‘每周拜访 1 次大客户’),我会帮你协调‘技术支持资源’,确保目标落地”;最终确定销售 A 的目标:“季度营收 120 万,大客户拜访率 100%,客户成交周期控制在 45 天内”。这种 “共同制定” 的目标,员工会更有 “归属感和责任感”—— 因为这不是 “别人强加的任务”,而是 “自己承诺的结果”。
德鲁克认为,目标确定后,管理者的角色不是 “监工”,而是 “支持者”—— 员工要自主 “规划完成目标的具体行动、监控进度、调整方法”,遇到困难时向管理者 “寻求资源支持”,而非 “等待指令”。
比如销售 A 确定 “季度 120 万营收” 目标后:
自主规划行动:“第 1 个月完成 3 个大客户需求调研,第 2 个月提交定制方案,第 3 个月促成签约”;自主监控进度:“每周记录‘客户沟通情况、需求推进节点’,对比目标进度,若‘某客户需求调研延迟’,主动调整‘下周拜访计划’,加快进度”;寻求支持:“遇到‘客户对技术方案有疑问’,向管理者申请‘技术同事一起参与客户沟通’,解决技术疑虑”。管理者只需 “每月与员工做 1 次‘目标进度复盘’”:听员工说 “进度如何、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不干预 “具体行动细节”。这种 “自我控制”,能激发员工的 “主动性和创造力”—— 员工会更用心地 “找方法、解问题”,而不是 “被动等待指导”。
(3)成果导向:考核的是 “最终成果”,不是 “过程努力”
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的核心是 “成果导向”—— 考核员工时,看 “是否完成了约定的目标成果”(如 “营收 120 万、客户成交周期 45 天”),而不是 “是否加班、是否听话”。即使员工 “每天加班”,若没完成目标,也要分析 “原因”;若员工 “没加班” 却超额完成目标,更要肯定 “方法高效”。
某科技公司推行 “成果导向” 后,以前 “研发团队‘加班加点却没按时交付功能’” 的问题解决了 —— 因为考核重点从 “加班时长” 转向 “功能交付质量、交付时间”。研发工程师小李,通过 “优化代码逻辑、引入自动化测试工具”,没加班就提前 3 天完成核心功能开发,还减少了 50% 的 bug 率,被评为 “季度优秀员工”—— 这种 “以成果论英雄” 的导向,让员工更关注 “如何高效创造价值”,而非 “用‘努力’掩盖‘低效’”。
2. 对当代企业的启示:别 “控制员工”,要 “赋能员工自主创造”
很多当代企业的管理,仍停留在 “指令式管理”:管理者 “定目标、催进度、查细节”,员工 “被动执行、害怕犯错”,结果 “组织效率低,员工流失率高”。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给我们的启示是:
中小企业:老板要 “放下‘凡事亲力亲为’的习惯”,与核心员工 “共同制定目标”,比如 “和销售主管一起定‘月度客户开发目标’,和技术主管一起定‘功能迭代目标’”,给员工 “自主规划的空间”;大企业:部门管理者要 “避免‘层层下达指令’”,比如 “产品部门可以让‘产品经理自主对接客户需求,制定功能规划’”,管理者只需 “提供‘资源支持’和‘进度复盘’”,让员工 “为成果负责,而非为‘指令’负责”。二、思想二:知识工作者管理 ——“管理‘大脑’,而非‘双手’”
20 世纪 60 年代,德鲁克敏锐地发现,随着科技发展,“知识工作者”(如工程师、设计师、咨询师等)将成为组织的核心力量 —— 这类员工的价值,不在于 “体力劳动”,而在于 “知识、创意和判断力”。传统 “管控体力劳动者” 的方法(如 “规定工作时间、监控工作步骤”),对知识工作者完全无效。为此,他提出 “知识工作者管理” 思想:管理知识工作者,核心是 “激发其创造力”,而非 “控制其行为”—— 要给他们 “明确的目标、必要的资源和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用 “专业能力创造价值”。
在德鲁克看来,知识工作者是 “无法被‘监督’的”—— 你无法监控 “设计师如何想出一个创意”,也无法规定 “咨询师如何分析一个问题”,只能通过 “结果” 判断其价值。
1. 知识工作者管理的 3 个关键动作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明确了管理知识工作者的 3 个核心方法,至今仍被谷歌、微软等科技公司广泛应用:
(1)明确 “成果标准”,而非 “工作方式”
对知识工作者,管理者不需要 “规定‘每天工作 8 小时’‘必须在办公室办公’”,而需要 “明确‘你需要交付什么成果’”—— 比如给设计师定 “成果标准”:“3 天内交付 2 套产品海报,要求‘符合品牌风格、突出产品核心卖点、能吸引目标用户点击’”,至于 “设计师在家做还是在公司做、用什么软件做”,完全由其自主决定。
谷歌公司早期推行 “20% 自由时间” 政策:知识工作者可以用 20% 的工作时间,“自主选择项目、自主安排工作方式”,只要 “最终能交付有价值的成果”(如 “一个新功能原型、一份用户调研报告”)。结果,Gmail、谷歌地图等核心产品的早期创意,都诞生于这 “20% 自由时间”—— 给知识工作者 “工作方式的自主权”,才能释放其 “创意潜力”。
(2)提供 “必要的资源”,而非 “干预具体工作”
知识工作者创造价值,需要 “特定的资源支持”(如 “数据、工具、协作伙伴”)。管理者的职责,是 “提前提供这些资源”,而不是 “干预‘如何使用资源’”。比如给数据分析师定 “成果标准”:“1 周内交付‘用户流失原因分析报告’”,管理者要做的是 “提供‘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工具权限’”,至于 “分析师用什么模型分析、重点关注哪些数据维度”,完全由其自主判断。
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小王,负责 “用户留存提升” 项目,需要 “用户调研数据和研发资源”。管理者没有 “干预‘调研方法’”,而是:① 协调市场部 “3 天内提供‘近 3 个月用户流失调研数据’”;② 安排 2 名研发工程师 “配合‘留存功能开发’”。小王自主 “分析数据发现‘用户因‘操作复杂’流失’”,提出 “简化注册流程” 的方案,最终让用户留存率提升 15%—— 给知识工作者 “资源支持”,比 “干预工作细节” 更能让其创造价值。
(3)关注 “成长需求”,而非 “短期绩效”
知识工作者的 “忠诚度”,不在于 “薪资高低”,而在于 “能否在工作中‘成长、获得认可’”。德鲁克强调,管理知识工作者,要 “关注其长期成长”—— 比如 “给他们‘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负责一个新业务模块’)、‘学习机会’(如‘参加行业培训、与行业专家交流’)”,让他们在 “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微软公司对技术研发团队,推行 “双轨制发展”:知识工作者既可以选择 “技术专家路径”(如 “从初级工程师到首席技术专家”),也可以选择 “管理路径”(如 “从技术主管到研发总监”)。公司会根据 “员工的职业意愿和能力”,为其 “匹配有挑战性的项目”(如 “参与 AI 大模型研发”),并提供 “对应的培训资源”(如 “与微软研究院专家一对一交流”)。结果,微软核心技术团队的留存率长期保持在 90% 以上,很多员工 “在微软工作 10 年以上”—— 满足知识工作者的 “成长需求”,才能实现 “长期留任”。
2. 对当代企业的启示:别 “用管‘体力工’的方法管‘脑力工’”
很多当代企业,仍在用 “管控体力劳动者” 的方法管理知识工作者:“要求‘每天打卡、坐班 8 小时’”“监控‘电脑屏幕、工作记录’”“用‘加班时长’衡量工作态度”,结果 “知识工作者‘磨洋工’,创意和效率严重低下”。德鲁克的 “知识工作者管理” 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中小企业:即使团队小,也要 “尊重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自主性’”,比如 “允许设计师‘在家办公’,只要‘按时交付设计成果’”;“给技术人员‘参与核心项目的机会’”,让他们 “在挑战中成长”;大企业:要 “建立‘知识工作者成长体系’”,比如 “为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岗位,设计‘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路径’”,配套 “对应的培训、项目资源”,让他们 “看到长期发展希望”。三、思想三:组织使命与责任 ——“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客户’而非‘赚钱’”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企业的本质,不是‘赚钱’—— 赚钱只是‘结果’,企业的根本使命是‘创造客户’;同时,企业作为‘社会器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实现‘永续经营’”。这一思想,彻底改变了企业对 “自身价值” 的认知 —— 很多企业把 “赚钱” 当成唯一目标,结果 “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客户信任、破坏社会环境”,最终被市场淘汰。德鲁克认为,优秀的企业,必须同时做到 “创造客户” 和 “承担社会责任”,两者缺一不可。
1. 使命一:创造客户 ——“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
德鲁克强调,“没有客户,企业就无法生存”—— 赚钱是 “创造客户后的自然结果”,若只盯着 “赚钱”,而忽略 “客户需求”,企业终将失去客户,最终无钱可赚。“创造客户” 的核心,是 “发现并满足客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而非 “推销已有的产品”。
(1)发现 “未被满足的需求”,而非 “跟风做产品”
很多企业做产品,习惯 “跟风模仿”(如 “别人做直播带货,我也做;别人做预制菜,我也做”),结果 “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靠‘低价竞争’赚钱”。德鲁克认为,优秀的企业,会 “主动发现客户‘没被满足的需求’”,然后 “设计产品或服务满足它”。
比如:
海底捞发现 “客户在外吃饭,‘等待时间长、服务不贴心’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于是推出 “免费美甲、小吃、等位游戏”,用 “超预期服务” 创造客户;苹果公司发现 “客户使用‘功能机’时,‘操作复杂、无法联网’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于是推出 “智能手机”,用 “简洁交互、移动互联网功能” 创造客户;顺丰发现 “客户寄快递,‘时效慢、查询难’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于是推出 “次日达、实时物流查询” 服务,用 “高效物流体验” 创造客户。这些企业,不是 “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而是 “先发现客户需求,再创造产品满足需求”—— 客户自然愿意为 “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 付费,企业也能实现 “长期盈利”。
(2)“留住客户” 比 “开发新客户” 更重要
德鲁克认为,“创造客户” 不仅是 “开发新客户”,更重要的是 “留住老客户”—— 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客户的 5 倍以上。留住老客户的核心,是 “持续满足其‘变化的需求’”,而非 “一次性交易”。
比如某 SaaS 软件公司,通过 “持续服务” 留住老客户:
定期调研 “老客户的新需求”(如 “客户业务扩张后,需要‘多团队协作功能’”);快速迭代产品,满足这些需求(如 “3 个月内上线‘多团队权限管理’功能”);提供 “专属客户成功服务”(如 “为老客户配备‘客户成功经理’,定期跟进‘使用情况’,帮其解决‘使用难题’”)。结果,该公司老客户续约率达 90%,年营收增长 30%—— 留住老客户,能让企业 “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和口碑”,为开发新客户奠定基础。
2. 使命二: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石”
德鲁克在《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中强调,“企业是社会的‘器官’—— 社会给企业‘生存的空间’(如‘资源、市场、政策’),企业必须‘回报社会’,才能持续获得这种‘空间’”。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 “偶尔的公益捐款”,而是 “融入日常经营的责任”—— 包括 “对员工的责任(如‘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待遇’)、对客户的责任(如‘提供安全的产品、诚实的服务’)、对社会的责任(如‘保护环境、创造就业’)”。
(1)对员工的责任:别 “把员工当‘工具’”,要 “尊重并发展员工”
德鲁克认为,员工是 “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对员工的责任,不是 “只给工资”,而是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公平的待遇、成长的机会’”。比如:
某制造企业,为生产车间 “安装通风设备、防护用具”,避免员工 “职业病”;某互联网公司,给员工 “每月 2 天‘学习假’”,允许员工 “自主参加培训、学习新技能”;某零售企业,为 “异地员工” 提供 “住宿补贴”,帮助其解决 “租房难题”。这些企业,不是 “把员工当‘赚钱工具’”,而是 “把员工当‘伙伴’”—— 员工会更 “忠诚、用心地工作”,企业也能 “减少员工流失,提升效率”。
德鲁克认为,企业对客户的核心责任是 “诚实”—— 不 “夸大产品功效、隐瞒产品缺陷”,不 “做虚假宣传、设置消费陷阱”,要 “保障客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售后权’”。只有赢得客户信任,企业才能 “长期留住客户”。
比如:
某食品企业,在产品包装上 “如实标注成分、保质期、营养含量”,不 “宣称‘能治疗疾病’”;客户购买后若 “对产品不满意”,支持 “7 天无理由退货”,且 “退货时无需繁琐手续”;某家电企业,销售时 “明确告知客户‘产品的保修范围、维修流程’”,不 “承诺‘终身免费维修’却不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24 小时内响应,48 小时内上门维修”,保障客户使用权益;某 SaaS 软件公司,给客户介绍产品时 “不隐瞒‘功能局限性’”(如 “当前版本暂不支持‘多语言切换’”),还会 “提供‘免费试用 7 天’的服务”,让客户 “先体验再决定是否购买”。这些企业,没有 “靠‘欺骗’赚快钱”,而是 “靠‘诚实’赢信任”—— 客户不仅愿意 “长期复购”,还会 “主动推荐新客户”,企业也能实现 “稳健增长”。反之,那些 “欺骗客户” 的企业,可能 “短期赚了钱”,但最终会 “因口碑崩塌而被市场淘汰”,比如某保健品公司因 “夸大宣传功效” 被监管部门处罚,最终倒闭。
德鲁克强调,企业作为 “社会的一部分”,不能 “只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 要 “在经营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创造就业’”,做 “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只有与社会 “和谐共生”,企业才能 “获得长期发展的空间”。
比如:
某制造企业,投入资金 “改造生产线,减少污水、废气排放”,还 “引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某零售企业,推行 “环保包装”(如 “可降解塑料袋、纸质包装”),鼓励客户 “自带购物袋”(自带购物袋可享 “5 元优惠”),减少塑料污染;某互联网企业,在 “偏远地区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帮助当地年轻人 “掌握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等技能”,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这些企业,虽然 “在社会责任上投入了成本”,但也获得了 “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比如某环保包装的零售企业,因 “环保理念” 吸引了大量 “注重环保的客户”,年营收增长 25%;某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的互联网企业,获得了 “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还提升了品牌口碑。
很多当代企业,陷入 “短期利益陷阱”:为了 “降低成本”,使用 “劣质原材料”;为了 “快速盈利”,做 “虚假宣传”;为了 “扩张规模”,忽视 “环保和员工权益”。结果 “赚了快钱,丢了口碑”,最终 “昙花一现”。德鲁克的 “组织使命与责任” 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中小企业:即使 “资源有限”,也要 “坚守‘诚实经营、保障客户权益’的底线”,比如 “不卖‘三无产品’,不‘拖欠员工工资’”;可以 “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责任”,比如 “使用环保包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大企业:要 “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比如 “在产品研发时‘考虑环保属性’,在人才招聘时‘优先录用弱势群体’”,还可以 “成立‘社会责任部门’,统筹推进环保、公益等工作”,做 “行业的‘社会责任标杆’”。德鲁克的三大核心管理思想,看似聚焦 “不同领域”(目标管理聚焦 “员工与组织的关系”,知识工作者管理聚焦 “核心人才的价值激发”,组织使命与责任聚焦 “企业与客户、社会的关系”),实则围绕一个共同的 “初心”:管理不是 “控制和剥削”,而是 “赋能和创造”—— 赋能员工 “自主创造价值”,创造客户 “认可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对社会 “有益的价值”。
在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 “外部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但德鲁克的思想依然 “穿透时代”—— 因为它抓住了 “管理的本质”: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让员工‘主动创造’” 的目标不会变,目标管理依然是 “激活组织的核心方法”;无论人才结构如何变化,“知识工作者” 的核心地位不会变,“管理‘大脑’而非‘双手’” 的逻辑依然适用;无论市场如何波动,“企业‘创造客户、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不会变”,只有与客户、社会 “共生共赢”,才能实现 “永续经营”。德鲁克曾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其检验标准是‘成果’—— 让组织有成效,让员工有成长,让社会有进步。” 对于当代企业而言,借鉴德鲁克的思想,不是 “照搬理论”,而是 “回归管理的初心”:不盲目追求 “规模和短期利润”,而是专注 “创造价值、赋能员工、承担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 “变化的时代中”,始终站稳脚跟,实现 “长期、稳健的发展”。
来源:榜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