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守城士兵宁愿用石头砸,也不愿意推倒云梯?士兵:我可不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6:15 1

摘要:其实,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 影视作品里的攻城战,为节省成本、加快剧情,常大幅简化场景。几架简易梯子,士兵轻松攀爬,攻守双方交战如同儿戏,这与真实的古代攻城战大相径庭。

攻城战,向来是战争里最为残酷、激烈的部分。高大坚固的城墙耸立在前,防守方凭借地利占据优势,而进攻方往往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拿下城池。

在古代攻城作战中,云梯是一种历史悠久且至关重要的器械,它助力士兵翻越城墙,直接威胁守城方,是古代战争策略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人们一直对古代攻城战中云梯的使用存有疑问:敌军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攀爬云梯,我方守城士兵为何宁可用石头砸,也不直接推倒云梯呢?

其实,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 影视作品里的攻城战,为节省成本、加快剧情,常大幅简化场景。几架简易梯子,士兵轻松攀爬,攻守双方交战如同儿戏,这与真实的古代攻城战大相径庭。

实际上,古代战争残酷血腥,攻城需复杂工程器械、漫长准备时间,伴随着巨大伤亡。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士兵随时面临死亡威胁。

进攻方要顶着箭矢、滚石,艰难攀爬攻城梯,与城墙上的守军激烈搏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生命代价。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轻便梯子,并非古代战争所用的云梯。真实的云梯是庞大的攻城设备,又称云梯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主要由底盘、梯身和梯顶三部分构成。

底盘多为四轮或六轮平板车,以坚实木材打造,用于承载云梯重量并方便移动,部分云梯车还会在底盘增加配重或支架来稳固。

梯身固定于底盘,可按需展开或调整,由结实木材制造,并用金属零件加固,能承受士兵攀爬和作战时的重量与冲击力,还会涂上桐油等保护性涂料。

信息来源:《武经总要・攻城法》:“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

云梯顶部设有特制的金属钩子或抓钩,能牢固钩住城墙,防止被守城士兵推倒。到了唐朝,云梯车设计更为精巧,出现了“飞云梯”,其梯身可滑动,能更好适应不同城墙形状和高度,提升了攻城效率。

而且唐朝的云梯车底盘更稳固,一般采用六个轮子,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重量或使用支撑架,使其在作业时极为稳定。

一般来说,云梯车重量达几吨以上,凭借巨大惯性,一旦开始运动,很难改变方向或停下。若想在城墙上用杠杆原理推倒云梯,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并非少数人能够做到。

况且云梯车底部通常装有轮子,这进一步减少了摩擦力,使其更加稳定,大大增加了推倒的难度。曾有一场攻城战实例,守城方试图推倒云梯,派出了十余名壮汉,他们拼尽全力撬动云梯,然而云梯车只是微微晃动。

就在此时,攻城方的弓箭手集中火力向城墙上射击,守城的壮汉们躲避不及,多人中箭受伤,推倒云梯的行动只能作罢。

云梯的出现为攻城战术带来新选择,同时也引发新问题。史料记载,云梯由鲁班为助楚国攻打宋国所造。面对楚国使用云梯的威胁,墨子凭借智慧和战术成功阻止了楚国进攻。

信息来源:《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他在沙盘上与鲁班模拟攻城和守城的军事推演,运用防御工事和灵活战术,化解了鲁班的云梯攻势,获得楚王赞赏,这也表明在古代战争中,智慧和策略比单纯的武器更为重要。

当敌军利用云梯攻城时,守城方不直接推倒云梯,并非缺乏智慧,而是经过周全考虑。直接推倒云梯看似简单,实则风险重重。

若守城方将大部分力量用于推倒云梯,其他区域的防御必然减弱,敌人可能趁机从其他方位进攻,或趁乱快速登上云梯攻入城内。

比如在某场攻城战役中,守城方为了推倒云梯,抽调了城墙东段大量兵力。进攻方指挥官敏锐察觉到这一情况,立即派出精锐部队佯攻城墙西段,吸引守城方注意力,同时暗中安排一支突击队,借助攻城器械的掩护,迅速从城墙东段防守薄弱处攀爬云梯。

等守城方发现时,突击队已经登上城墙,打开了城门,导致城池迅速沦陷。相比之下,守城士兵利用石头、木头、热油和箭矢攻击攀爬的敌军,更为安全有效。

他们可借助城墙高度优势,向下扔石头、滚木头、泼热油,或用弓箭射击,以此杀伤敌人,打乱其攻城计划,消耗敌人的士气和战斗力。

在一场守城战斗中,守军准备了大量石块,当攻城方士兵攀爬云梯靠近城墙时,守军居高临下,将石块精准抛下,不少攻城士兵被砸中,惨叫着从云梯上坠落,一时间攻城方攻势受阻,士气低落。

当然,在面对敌人使用轻便竹梯进攻时,直接推倒梯子可能是有效的防御手段。竹梯重量轻、构造简单,防守方可以迅速集结力量将其推倒,阻止敌人攀爬,延缓或挫败敌人的进攻意图。

在一次小规模冲突中,敌方使用竹梯进攻一座小型城堡,城堡守军发现后,迅速组织人员,不到一分钟就将多架竹梯推倒,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让敌方不得不重新调整攻城策略。

宋朝时,云梯发展至鼎盛。随着火药武器普及,攻城战术发生变化,促使宋朝人对云梯进行改良,设计出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多种类型。

信息来源:出自北宋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攻城法》,记载:“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飞梯,长二三丈,首贯双轮,欲蚁附则以轮著城推进”“竹飞梯,用独竿大竹,两旁施脚涩以登”“蹑头飞梯…… 为两层,上层用独竿竹,中施转轴以起梯,竿首贯双轮,取其附城易起”。

飞梯能让士兵快速登上城墙,加快攻城速度;竹飞梯轻便易携带,适合在山地或小巷等复杂地形使用;蹑头飞梯顶端装有特殊装置,让士兵攀爬时更加稳固。

但科技不断发展,攻城方式花样翻新,云梯的作用逐渐减弱。元朝时,投石车这一强力攻城武器登场,它能从远处砸烂城墙,步兵可趁机冲入,攻城方式变得更加多样。

在元朝某次攻城行动中,多架投石车齐发,巨大的石块呼啸着砸向城墙,不多时,城墙便出现多处缺口,攻城步兵趁势发起冲锋,迅速突破了守城方的防线。

到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火器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战争模式。火炮威力远超冷兵器,传统攻城方法失效,云梯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攻城方用火炮猛轰城墙,炸烂城防建筑后,步兵再冲锋占领城池,这种方式比传统的云梯攻城更高效、安全。

在明朝末年的一场战争中,攻城方使用火炮对城池进行了连续数日的轰击,城墙被轰塌多处,守城方难以组织有效防御,攻城方步兵随后轻松冲入城内,迅速占领了城池。

信息来源:在《清太宗实录》中记载,崇德六年(1641 年),“上率大贝勒代善、饶余贝勒阿巴泰等,诣松山城北冈,相视战地,命诸军环城立营,掘壕筑墙以困之。又于锦州城外,离城一里许,周围掘壕,深广各一丈五尺,内筑小墙,高六尺,厚二尺,覆以柳枝,外通壕堑,以绝内外。又命佟养性、马光远等率汉军载红衣炮、将军炮,于锦州城西、城北、城东三处,排列攻打。”

即便枪炮普及,围困战术依旧重要。通过切断城内食物和物资供应,可迫使守城方投降,或削弱其力量,为最终攻破城池创造条件。

在一场围城战中,围城方切断了城内的水源和粮食供应,一个月后,城内守军因饥饿和缺水,战斗力大幅下降,最终不得不开城投降。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