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的杭州凤凰山下,新落成的吴越王宫旌旗猎猎。钱镠身着赭黄龙袍,接受百官朝拜,腰间的玉带折射出午后的阳光 —— 这条玉带曾是唐僖宗的赏赐,如今正缠绕在一个盐贩出身的帝王腰间。这位五十六岁的吴越王,左手按着腰间的 “警枕”(装满细沙的枕头,
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的杭州凤凰山下,新落成的吴越王宫旌旗猎猎。钱镠身着赭黄龙袍,接受百官朝拜,腰间的玉带折射出午后的阳光 —— 这条玉带曾是唐僖宗的赏赐,如今正缠绕在一个盐贩出身的帝王腰间。这位五十六岁的吴越王,左手按着腰间的 “警枕”(装满细沙的枕头,稍有动静便会惊醒),右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脸颊上的箭疤。三十年前,他还是董昌麾下的偏将,在临安城外与黄巢起义军厮杀;而此刻,他已成为东南十三州的主人。礼炮声中,他望向钱塘江口正在修建的海塘,那里的民工正用 “竹笼填石” 法加固堤坝。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 “保境安民” 的国策,会让吴越国成为五代乱世中唯一的绿洲;而他一手打造的杭州,将在千年后成为 “人间天堂”。在刀光剑影的五代十国,钱镠用铁腕与智慧,书写了一段属于东南沿海的传奇。
盐贩崛起:在乱世中崭露锋芒的少年豪杰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年),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的一个兵痞家庭,钱镠降生时恰逢暴雨,钱塘江水漫过堤岸,父亲钱宽认为这个孩子是 “不祥之人”,竟将他扔进井中,幸好祖母怜惜,偷偷将他抱回抚养,因此他小字 “婆留”(祖母留下的意思)。这口 “婆留井” 后来成为临安的名胜,见证着这位乱世枭雄的卑微起点。
钱镠自幼不喜农耕,常与乡里少年在石镜镇的大樟树下玩排兵布阵的游戏,他自任将军,指挥若定,伙伴们都怕他。十三岁时,他背着家人跑去贩卖私盐 —— 在唐朝,私盐贩子多是亡命之徒,却也最懂江湖险恶。他常往来于杭州与越州之间,练就一身好武艺,尤其擅长使槊,能在马上 “一槊洞穿三敌”。
乾符二年(875 年),黄巢起义爆发,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拥兵作乱,钱镠应募入伍,投奔石镜镇将董昌。面试时,董昌让他射一百步外的铜钱,他一箭射穿钱孔,董昌惊叹:“此乃霸王之才!” 当即任命他为偏将,统领十名士兵。
次年,黄巢大军逼近临安,钱镠率二十名勇士埋伏在山谷中,待黄巢先锋部队经过时,他一箭射杀其首领,又用槊挑着首级吓退敌军。黄巢叹道:“浙东有如此勇士,不可轻易侵犯。” 绕道而行。此战后,钱镠名声大噪,董昌将他提拔为 “都知兵马使”,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中和二年(882 年),浙东观察使刘汉宏想吞并浙西,派弟弟刘汉宥率军屯驻西陵(今浙江萧山)。钱镠趁夜率军渡江,偷偷潜入刘汉宥营中,一把火烧了敌军帐篷,刘军大乱,钱镠率军斩杀数百人,刘汉宥仅以身免。董昌亲自到江边迎接,握着他的手说:“若不是你,浙西已非我所有。”
经过数年征战,钱镠帮助董昌平定浙东,董昌被任命为越州节度使,钱镠则任杭州刺史。他到杭州后,第一件事就是修缮城墙,疏浚西湖,还修建了涌金门外的码头,方便商船往来。百姓们说:“钱使君来了,我们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割据东南:在群雄逐鹿中奠定吴越基业
董昌在越州日益骄纵,竟于景福二年(893 年)称帝,建国号 “大越罗平”,改元 “顺天”。钱镠闻讯后,亲自到越州劝他:“大王割据浙东,已足富贵,何必称帝招祸?” 董昌不听,反而说:“我为越王,你为吴越王,共享富贵不好吗?” 钱镠无奈,返回杭州后,立即向唐朝朝廷上表,请求讨伐董昌。
唐昭宗任命钱镠为浙东招讨使,率军讨伐董昌。两军在绍兴城外展开决战,钱镠亲自擂鼓助威,士兵们奋勇杀敌,董昌军大败。钱镠率军包围越州,派人对董昌说:“只要你取消帝号,我保你性命。” 董昌走投无路,只得投降,后来在押往开封途中自杀。
平定董昌后,钱镠占据了浙东、浙西全部土地,成为东南最强大的藩镇。唐昭宗任命他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赐他铁券(免死金牌),可 “恕九死,子孙三死”。钱镠捧着铁券,对部下说:“朝廷如此信任我,我必保境安民,不负所托。”
此时的中原,朱温与李克用打得不可开交,无暇南顾,钱镠趁机发展势力。他派兵攻占苏州、温州、台州等地,将疆域扩展到十三州。他深知 “乱世之中,唯有实力才能自保”,因此大力整顿军队,建立了 “八都军”(由八个县的精锐组成),还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拥有战船数百艘,号称 “海鳅军”。
天复二年(902 年),唐昭宗封钱镠为越王;天祐元年(904 年),又改封吴王。钱镠在杭州修建王府,仿照长安的规制,设立百官,吴越国的雏形已经形成。但他始终没有称帝,而是以唐朝藩王自居,每年向朝廷进贡,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朱温代唐建梁后,钱镠派使者前往祝贺,朱温封他为吴越王,正式承认他的割据地位。钱镠在杭州举行了隆重的受封仪式,他对部下说:“我之所以接受梁的册封,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吴越百姓。若不与中原保持和好,战火必起,百姓遭殃。”
海塘雄姿:在惊涛骇浪中守护一方安宁
吴越国地处东南沿海,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中原的敌军,而是钱塘江的潮水。每年农历八月,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常常冲毁堤岸,淹没农田,百姓深受其害。钱镠称帝后,决心根治潮患,他说:“若不能制服这钱江怒涛,我这个国王还有何用?”
他亲自勘察钱塘江两岸,发现潮水最凶猛的地方是杭州候潮门到通江门外一带。当地百姓说:“潮神伍子胥发怒,才会如此。” 钱镠不信鬼神,他说:“潮患是人祸,不是天灾,是堤岸不坚固所致。”
为了修建坚固的海塘,钱镠想出了 “竹笼填石法”:用粗大的竹子编成笼子,里面装满巨石,沉入江底,作为堤岸的基础;再在上面砌上石块,用铁汁浇灌缝隙,使堤坝坚固如铁。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筑堤技术。
修建海塘时,钱镠亲自到工地督工,他穿着粗布衣服,与民工同吃同住。有次大潮突然袭来,冲垮了刚刚筑起的一段堤坝,民工们吓得四散奔逃,钱镠却站在堤岸上,拔剑怒斥潮水:“潮神若敢再来,我必斩你!” 他的勇气鼓舞了民工们,大家纷纷返回,重新修筑堤坝。
除了海塘,钱镠还主持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他疏浚了西湖,挖深了湖水,使西湖既能灌溉农田,又能作为杭州的风景胜地。他还修建了从杭州到宁波的运河,方便了物资运输。在他的治理下,吴越国的农田灌溉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百姓们丰衣足食。
钱镠对水利工程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他规定:“凡修筑堤坝,必须保证十年不垮,若三年内出现问题,修筑者斩。” 有次他发现一段堤坝的石块之间缝隙过大,当即下令将负责的官员处死,并重修这段堤坝。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吴越国的水利工程质量极高,许多堤坝直到宋代还在使用。
由于钱镠在水利方面的巨大贡献,百姓们尊称他为 “海龙王”。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治水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守护一方安宁的感激。钱镠听了这个称号,笑着说:“我不是龙王,我只是吴越百姓的守土官。”
保境安民:在乱世纷争中创造东南乐土
钱镠深知,吴越国地狭人少,若卷入中原纷争,必遭灭亡。因此,他制定了 “保境安民,善事中原” 的国策,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不主动挑起战争。
后唐灭梁后,钱镠立即派使者前往祝贺,向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吴越国王。有大臣劝他称帝,他说:“称帝不过是虚名,若因此招来战火,百姓遭殃,我岂不成了罪人?”
在 “保境安民” 的国策下,吴越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钱镠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还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技术。他规定:“凡开垦荒地者,免三年赋税;若遇灾荒,可延期缴纳赋税。” 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吴越国的粮食产量在五代十国中名列前茅。
钱镠还十分重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他在杭州、越州、苏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都有贸易往来。杭州的丝绸、越州的瓷器、明州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为吴越国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在城市建设方面,钱镠对杭州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他扩建了杭州城,将城墙从原来的九里扩大到七十里;修建了新的城门,如朝天门、候潮门、涌金门等;还在城中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园林,使杭州成为当时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
钱镠还重视文化教育,他在杭州设立了 “丽正书院”,招收学生,聘请名儒讲学。他还搜集散失的古籍,组织学者编纂史书,为吴越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钱镠的治理下,吴越国 “境内无弃田,仓廪充实,人民安居乐业”,与中原的战乱形成鲜明对比。许多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到吴越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进一步促进了吴越国的发展。
铁券家风:在历史长河中延续的吴越精神
钱镠深知 “创业难,守业更难”,因此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他亲自撰写了《钱氏家训》,告诫子孙要 “爱百姓,重人才,纳谏言,戒奢侈”。
《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内容全面,思想深刻。在个人方面,要求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在家庭方面,要求 “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在社会方面,要求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在国家方面,要求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镠以身作则,践行《钱氏家训》。他生活节俭,虽然身为国王,却穿着粗布衣服,饮食也很简单。他说:“奢侈是亡国之源,我岂能因富贵而忘本?” 他还要求官员们廉洁奉公,严惩贪官污吏。有次他发现一个官员贪污受贿,当即下令将其处死,并抄没家产。
钱镠还注重培养子孙的才能,让他们从小参与政务,熟悉治国之道。他的儿子钱元瓘、孙子钱弘佐,都成为了贤明的君主,继承了他的 “保境安民” 国策,使吴越国继续保持繁荣稳定。
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钱镠病逝,享年八十一岁。他在位四十一年,为吴越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子孙们遵循他的遗训,继续治理吴越国,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吴越王钱弘俶为了避免战乱,主动向北宋纳土称臣,吴越国灭亡。
吴越国虽然灭亡了,但钱镠开创的基业和留下的精神遗产,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修建的海塘、运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他治理下的杭州,后来成为南宋的都城,发展成为 “人间天堂”;他的《钱氏家训》,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钱氏子孙,如宋代的钱惟演、明代的钱德洪、清代的钱谦益、近代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都是钱镠的后裔。
钱镠的一生,是一部从盐贩到帝王的奋斗史,也是一曲在乱世中守护百姓的赞歌。他在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以 “保境安民” 为己任,创造了一个繁荣稳定的东南乐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在杭州的西湖边,仍有钱镠的遗迹 —— 钱王祠。祠堂里供奉着钱镠的塑像,墙上刻着他的《钱氏家训》。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祭拜,缅怀这位 “海龙王” 的丰功伟绩。钱镠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乱世中,武力可以夺取天下,但唯有仁爱和智慧,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创造不朽的功业。
来源:笑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