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 “苏超”,不少球迷会先想到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 —— 那支拥有百年历史、孕育过无数经典对决的欧洲顶级赛事。但如今,在中国大地上,另一股 “苏超热” 正悄然蔓延: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火爆,不仅点燃了江苏人的足球热情,更像一颗 “火种”,催生出川超
提到 “苏超”,不少球迷会先想到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 —— 那支拥有百年历史、孕育过无数经典对决的欧洲顶级赛事。但如今,在中国大地上,另一股 “苏超热” 正悄然蔓延: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火爆,不仅点燃了江苏人的足球热情,更像一颗 “火种”,催生出川超、辽超、襄超等一系列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足球联赛。从江苏到四川、辽宁、湖北襄阳,这些以 “城市之名” 征战的赛事密集涌现,绝非偶然,背后藏着中国大众体育崛起、地方文化觉醒与体育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
要读懂这股 “超级联赛” 热潮,不妨先走进这些赛事的现场,看看它们最真实的模样。
作为 “先行者”,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从一开始就找准了 “全民狂欢 + 城市荣誉” 的定位。由省体育局与 13 个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每支球队都代表一座城市 —— 苏州队对阵南京队的比赛里,看台上 “为家乡拼到底” 的标语连成一片;徐州球迷自发组织大巴车队,千里迢迢赶往无锡为客场作战的球队助威,呐喊声甚至压过了主场观众。这样的热情直接转化为赛事热度:线下门票开票即告罄,线上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 话题阅读量突破 3 亿,不少市民还亲手制作球队徽章、围巾,把足球变成了日常生活的 “社交货币”。
苏超的成功,很快让其他省份看到了 “本土联赛” 的潜力。9 月 5 日,2025/2026 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川超”)赛前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一开场就透着浓浓的 “川味”。21 个市州按地理分区划成 4 个赛区,坚持 “一城一队” 原则,还特意放宽门槛:18 至 45 岁足球爱好者均可报名,唯独禁止现役职业球员参赛,就是为了让普通球迷能 “放下顾虑上场踢”。更贴心的是,赛事从今年 9 月一直持续到明年 7 月,28 轮 162 场比赛覆盖全年,让大家从初秋的微凉踢到盛夏的热烈。主办方还别出心裁,在比赛间隙安排川剧变脸、坝坝舞表演,让足球赛变成了四川文化的 “流动展厅”。
把目光转向东北,第二届辽宁城市足球超级擂台赛(“辽超”)的开幕,自带 “唤醒足球记忆” 的情怀感。9 月 5 日在沈阳开赛的辽超,把赛期拉到 11 月,分成了 “专业竞技” 和 “全民参与” 两大块:16 支队伍角逐十一人制冠军,赛程细分为小组赛、淘汰赛、决赛,保证竞技性;另一边的群众趣味赛更热闹,技巧挑战、定点射门、颠球比拼,连退休多年的大爷都能报名过把瘾。最让老辽足球迷感动的是,赛事允许退役职业球员参赛 —— 前辽宁宏运球员王新欣一上场,现场就响起 “辽足加油” 的欢呼声,既让老将延续了足球梦,也给年轻业余球员树立了榜样。
而在中部的湖北襄阳,9 月 20 日开幕的 2025 年襄阳全民健身运动会暨 11 人制城市足球联赛(“襄超”),则把 “全民运动” 做到了实处。12 支本土球队要踢 30 多场比赛,球员里有企业职员、学校老师,也有大学生、自由职业者,甚至出现了 “父子同场” 的温情画面。赛场外更热闹:体育用品展销区里,球迷能挑到性价比高的装备;健康咨询台旁,医生免费为球员和观众做体能评估,一场足球赛直接变成了 “全民健身嘉年华”。
从苏超 “破圈” 到川超、辽超、襄超跟进,这股热潮的背后,藏着三个值得深思的变化:
第一,大众足球热情,正在从 “看球” 转向 “踢球”。 过去,很多中国球迷的热情都放在欧洲五大联赛、国足比赛上 —— 熬夜看直播、为远在千里的球队呐喊,却很少有机会自己站上草坪。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健身” 成了刚需,足球因为门槛低、能社交,成了不少人的首选。苏超有球迷每周开车几百公里去客场;川超报名 3 天就满员;襄超的父子球员说:“以前是我带儿子看球,现在一起踢球,感觉更亲近。” 这种 “从屏幕前到草坪上” 的转变,让足球不再是 “别人的运动”,而是真正融入生活的快乐,也为中国足球打下了最扎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地方政府正在用 “体育 +”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各地花心思办 “超” 级联赛,不只是为了 “搞一场比赛”,而是看中了体育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对江苏来说,苏超是城市间的 “文化纽带”—— 南京的鸭血粉丝汤、苏州的评弹跟着球队走进客场,成了 “城市名片”;四川把川超和旅游结合,计划在九寨沟、都江堰等景区办比赛,让游客 “看球 + 旅游” 两不误;辽宁希望通过辽超唤醒 “足球城” 的记忆,为东北足球振兴攒人气;襄阳则把襄超当成 “全民健身政策的落地窗口”,让 “健康中国” 从文件变成老百姓能摸到的实惠。政府的支持,解决了赛事的场地、资金、宣传问题,也让足球变成了推动城市发展的 “多功能工具”。
第三,这些赛事正在填补中国足球 “职业与业余” 的断层。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有个难题:职业联赛门槛高,年轻球员踢不进去就可能放弃;退役球员想继续踢球,却找不到合适的平台。现在不一样了:辽超让王新欣这样的老将能发挥经验,带动业余球员进步;川超虽然不让现役职业球员参赛,却成了 “民间高手” 的舞台,已经有球探来考察;苏超还计划和职业俱乐部合作,开 “青训通道”,让优秀的年轻业余球员有机会进职业队。这种 “职业 - 业余” 的双向流动,让足球人才的成长路径更宽,也让中国足球的 “人才金字塔” 有了更稳的 “塔基”。
更难得的是,这些 “超” 级联赛还在重塑地方文化认同。当球队以 “城市之名” 作战时,球迷的支持就不只是 “喜欢足球”,更是对家乡的热爱。苏超苏州队出场,球迷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球队勇夺荣光”;川超成都队比赛,全场齐唱《成都》;襄超赛后,球员和球迷一起喊 “襄阳加油”。这种 “以球为媒” 的情感联结,把分散的人聚成 “城市一家人”,尤其是对襄阳这样的中小城市来说,襄超让市民多了一个 “为家乡骄傲” 的理由。
当然,这些本土联赛还在起步阶段,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比如怎么吸引更多企业赞助,让赛事能长久办下去;怎么平衡 “全民参与” 和 “竞技水平”,既不让新手觉得难,也不让高手觉得无聊;怎么建立更完善的体系,让赛事能持续升级。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苏超到川超、辽超、襄超,这股热潮已经点亮了中国大众足球的新可能。
它告诉我们:足球不只是职业赛场的精英运动,更是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的快乐;地方赛事不只是 “小打小闹”,更是推动城市发展、传承文化、普及体育的重要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有了自己的 “超级联赛”,越来越多的人能站上草坪踢球,中国足球的根基,一定会越来越牢固。
这或许就是这些 “超” 级联赛最珍贵的意义 —— 足球的未来,在职业赛场的聚光灯下,更在每一片民间草坪的欢声笑语里。
来源:谈世界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