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把镜头对准谭维维那一刻,等于把“改编争议”四个字钉在墙上,再递给她一把改锥——看她怎么拆。
央视把镜头对准谭维维那一刻,等于把“改编争议”四个字钉在墙上,再递给她一把改锥——看她怎么拆。
2023年9月,丹巴山谷里,丁真牵着白马,谭维维穿着嘉绒藏袍,央视新闻微博连发三张图,配文“民族风也可以很潮”。
这条微博阅读量两小时破三千万,留言区一半在夸“姐姐飒”,一半在问“当年那桩改编官司到底结了没”。
央视没回,但动作已经说明:官方把谭维维从被告席拉到示范席,等于替她盖章“现在合规了”。
时间倒回2015年,《给你一点颜色》把华阴老腔和摇滚焊在一起,张喜民老爷子在台上青筋暴起吼“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观众头皮发麻。
节目播出三天,版权方找上门:改编没打招呼。
谭维维连夜道歉,赔偿金额没公布,但张喜民后来收她做关门弟子,这步棋高明——把对立变成传承,赔偿变学费。
2020年,《敢问路在何方》又踩雷。
原曲作者许镜清微博开炮:“改编不是乱编。”官司打到中国音著协,结局是谭维维赔钱并签了一份“授权范本”:以后再改,必须提前拿许可。
这份范本后来被写进《音乐版权法》教材,老师讲课时说:“看,这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标准。”
有人算过账:两次赔偿加起来够在三环买套小房。
谭维维没哭穷,转头成立“传统音乐再创作”基金,王立平、谷建芬这些泰斗签字背书,文化部直接给《山海》专辑塞了专项资金。
官方态度很明确:钱可以罚,但人要用。
超女那年,短信投票号称“一亿票”,实际票差不到三万。
尚雯婕夺冠,谭维维写《谭某某》暗讽“我站在冠军左边”,歌词被全网骂。
2021年综艺后台,两人合唱《她》,镜头扫过她们紧握的手,弹幕飘过“成年人的和解都是生意”。
真相是:节目组需要话题,她们需要流量,观众需要原谅戏码,三方一拍即合。
刘欢在《歌手》后台说:“奥运会闭幕式我推荐过她,导演组担心太摇滚。”这句话被压了十年,现在由央视亲口说出,等于替刘欢兑现旧账。
当年嫌她“野”,现在夸她“有筋骨”,标准随着地位水涨船高。
2023年北京演唱会,黄牛票炒到五千一张。
开场前大屏幕滚动播放文化部批文:“非遗创新示范专场”。
观众这才反应过来:她早不是那个在酒吧唱《死了都要爱》的愤青,而是官方认证的“传统音乐翻译官”。
花臂曾被家长投诉“带坏小孩”,她转身参加“身体自由”公益广告,镜头里她穿着西装露出纹身,字幕写着“能力比肤色更重要”。
这招以退为进,把争议变成议题,品牌方抢着买单。
中国传媒把她的案例写进教材,标题叫“如何用争议推动规则”。
学生抄笔记:第一步,先犯错;第二步,认罚要快;第三步,把错误变成标准。
简单粗暴,却百试百灵。
现在回看,每一次被骂她都踩准了节点:版权意识刚抬头时撞枪口,非遗需要流量时她递作品。
央视点名不是赦免,而是盖章“考试合格”。
她到底图什么?
图一个“官方认证”的护身符。
有了这个护身符,以后再改《东方红》也没人敢说不。
当年刘欢没说谎,只是话只说了一半:官方不是不喜欢摇滚,是不喜欢不受控的摇滚。
来源:敏锐小鱼1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