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詹青云的观点发人深省:“我们靠透支未来的方式,支撑着眼下精致的生活,但每天带着数字的焦虑醒来,我们真的开心吗?”
刷到《奇葩说》的一期节目,辩题很有意思: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詹青云的观点发人深省:“我们靠透支未来的方式,支撑着眼下精致的生活,但每天带着数字的焦虑醒来,我们真的开心吗?”
这让我联想到“穷大方效应”。意思是,一个人内心越匮乏,就越爱在面子上做文章,想借此刷存在感。
比如,看到别人买了新款的电子产品,自己也不管需不需要、能不能负担得起,咬咬牙也要跟风入手;
在社交场合,明明积蓄所剩不多,却为了显示自己的“豪爽”,频繁组局,吃喝玩乐全包……
到最后,钱花光了,生活质量没提高,反而给自己增添了不少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
有句话说:富是大大方方的小气,穷是小心翼翼的大方。
内心富足的人,不会随意挥霍自己拥有的一切。因为他们清楚,面子是给外人看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自己的。
在生活小事上“计较”一些,日子才能过得更舒坦。
人到一定年纪,活得越来越好的一个征兆,其实是学会了大大方方地小气。
01
对时间吝啬
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然而很多人对时间上的“大方”,却让自己错失了时间的馈赠。
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日常,有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本是提升自我的黄金时段,却被那些毫无意义的肥皂剧占据,或是在没完没了的闲聊中悄然溜走,几个小时转瞬即逝,而我们却一无所获。
富兰克林说:“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挥霍。”
我们浪费的每一分钟,都是错失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如果把这些被浪费的时间积累起来,足以让我们掌握一门新技能,或者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从而为个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
所以,人与人的差距,也在于对时间的利用率上。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最后却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学者。
主要是因为他惜时如金,以勤补拙。
众所周知,他珍惜时间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会利用一切时间的“边角料”。
无论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亦或是步行还是骑自行车,他都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构思文章。
出名之后,他常常被与学术无关的会议所打扰,于是他自创关耳倾听法,集中精力一边思考,一边倾听。
后来在他晚年住院期间,有时候一只手输液,另外一只手就用来写文章。
季老的的一生都极其珍惜时间,从不浪费一分一秒。
这也说明了一点,一个人,时间花在哪里,人生的高度就在哪里。
若是沉迷享乐,耽于闲聊,自己也会变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若是分秒必争,步履不停,方能如季羡林老先生一般,成就人生。
也如亦舒说的:“一个人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
时间的转轴,最终能够承载住什么,取决于我们赋予它多大的力量。
所以,不要等荒废了生命,才幡然悔悟,想做些什么补救,却发现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对时间吝啬一点,遗憾也能少一点,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向上。
02
对情绪抠门
休斯顿大学布琳·布朗博士,曾在播客访谈中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女性因过度共情患上抑郁症,甚至不敢看流浪猫的眼神,总觉得如果不收养它们,自己就是冷血怪物。
这种愧疚感令人备受煎熬,但这并不是个例。
布朗博士通过研究发现,60%的助人从业者因过度共情出现“替代性创伤”,长期失眠、消沉乃至自我厌恶。
他们把阳光给了别人,把别人的阴霾全盘接收,对自身的痛苦无能为力。
白岩松说过:“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 而是我们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人的心理空间是有限的,过度共情他人,自身的能量就会耗竭,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中。
所以,如果你觉得别人的情绪,已经能够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及时做好切割,方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
《老友记》中的乌索普,常常对好友们吐槽,似乎对生活里的任何事情都不满意。
莫尼卡作为乌索普的好朋友,起初总是试图安慰他鼓励他,但乌索普的消极情绪似乎永无止境。
渐渐地,莫尼卡发现自己的能量越来越少,她也常常感到疲惫和沮丧。
于是,她尝试着远离乌普索。
跟乌索普保持了一定距离后,她发现自己重新变回了那个乐观的人,甚至连生活里的事也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看过一句话:“一个人最清醒的认知,是明白别人的情绪与自己毫无关系。”
能够共情他人是善意,但过度共情,尤其是当它成为一种习惯时,往往会让我们陷入他人的情绪漩涡,无法自拔。
比如,朋友失恋,自己陪她哭到深夜,结果第二天精神恍惚;同事抱怨工作,我们感同身受,结果自己也变得消极……
共情,不是无底线地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而是将共情力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如果感到自己已经不堪重负,那么请转身离开。这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己的内心磁场,才能拥有一方自在与清净。
03
对欲望小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身边有很多事,都在激发人无止境的欲望。
或许是商家的花式营销手段,或许是亲戚朋友间的攀比,或许是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冲击……
若是任由欲望牵着鼻子走,难免忘记了初心,离幸福的原点越来越远。
蔡志忠老师曾说:
如果欲望无穷,钱再多也不够用,拼一辈子也不能算是有钱人。
财富的多少要视欲望而定。只要口袋里的钱足以购买欲望,就是有钱;只要欲望大过财富,就是没钱。
真正富足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的外在物质堆砌。
就拿埃隆·马斯克来说,这位全球闻名的商业奇才,被无数人视为“财富英雄”“现代钢铁侠”,以其颠覆性的创新和惊人的财富而备受瞩目。
可鲜有人知,他能成为世界首富,“抠门”竟是关键因素之一。
他在生活中极度节俭,前妻、员工等身边人对他的评价都离不开“抠门”二字。
抠门到什么程度?
自己平时只开一辆老旧的特斯拉Model S;不舍得花钱请保姆,亲自照顾孩子;
更将“抠门”的精神融入公司运营上:“星舰”飞船用304不锈钢制造,员工上厕所得自备卫生纸,就连办公品“曲别针”都要数着用……
这种人能成为首富,是不是感到很神奇?
但恰恰就是这个原因,人家把钱省下来去造火箭、搞研发,花在了刀刃上,“抠”成了世界首富。
其实不止马斯克“抠”,如果去探寻那些成功人士的致富秘诀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在消费这件事上比谁都“抠门”。
《邻家的百万富翁》一书中有个数据:
扎克伯格一年到头只穿T恤牛仔裤;比尔·盖茨多年来始终开着二手车;台塑集团王永庆一条毛巾用了27年……
不停消耗金钱,等于让渡了生活的掌控权。
真正的富人思维,是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把时间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
正如埃及作家尤素福·西巴伊说: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过着无求的生活,他才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
当一个人对物质的需求降低,他对精神内在的追求便会相应提高,因为外在的繁华永远无法替代精神世界的富足。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过滤纷杂的欲望,清空对物质的渴求,我们才能把精力专注当下,做出理智的判断,拥有丰盈自在的人生。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小气”这个词带着有色眼光,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过度节俭、不舍得花钱的人。
可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小气”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它是珍惜有限的时间,把精力倾注在值得的事情上;
它是守护情绪的边界,不过度透支心力和能量;
它是遏制纷繁的欲望,不让过度消费,掏空钱包和底气。
“小气”不再是一种贬低,而是在快节奏时代中,帮助我们获得松弛生活的有效策略。
大大方方地“小气”,更是一种既能实现物质满足,又能收获精神丰盈的人生智慧。
对他人小气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 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为了满足他人的感受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事实上,对他人小气,某种程度上便是对自己慷慨。人生下半场,请大大方方地爱自己吧。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置顶”。首先色彩心理疗愈师会引导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被隐藏的情绪根源和内心深处真实的需求,觉察到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是渴望被认可、被理解还是被尊重?
然后运用茶花香道、绘画、舞蹈、美食等疗愈技术清理和释放这些情绪,让情绪流动,感受内心的真实的情绪;此时此刻,我们直观身体和情绪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子,不批判、不抗拒,对自己诚实,尊重并全然接纳真实的自己,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
当我们做到这一切,便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珍爱自己,在别人的世界里独善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人生过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来源:七彩人生O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