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多元化”常常被视为德国社会包容和进步的标志——无论是在移民融合、性别平等还是文化交流方面。然而,最新调查却显示,人们对这种“多元化”的态度正在发生逆转。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多元化”常常被视为德国社会包容和进步的标志——无论是在移民融合、性别平等还是文化交流方面。然而,最新调查却显示,人们对这种“多元化”的态度正在发生逆转。
01 多元包容指数创近年新低
据德国《世界报》9月18日援引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最新发布的《多元化晴雨表》(Vielfaltsbarometer)报道,在过去六年中,德国社会对民族、宗教和性取向等多元化的接受度正在明显下降。在经济压力、社会不安与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与陌生的人和事物划清界限,转向熟悉的群体。
调查显示,2019年时,对于“日益多样化是一种社会财富”的表述,仍有6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认可”或“ 完全认可”,但到了2025年,这一比例仅剩45%。与此同时,将多样性视为威胁的人群比例则增加了17个百分点,接近35%。整体的“多元化接受指数”在六年间从68分降至63分。
博世基金会认为,这一趋势是“社会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明确信号”。基金会全球事务负责人奥蒂莉·贝尔茨指出:“许多人感到不安或不堪重负。对失去的恐惧使得人们把排斥视为一种自我保护。”
本次调查于2025年5月进行,线上收集了4761名16岁以上德语人口样本,其中1074人具有移民背景。
02 对哪些群体的包容度更高?
研究团队通过23条陈述来衡量受访者针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受访者需对这些陈述表示赞同或反对。
陈述内容涵盖年龄、残障、性别、性取向、民族、宗教及社会经济状况等,例如“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不会与外国人打交道”、“大多数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不愿意工作”、或“改变性别违背自然”等。
结果显示:
对残障群体的接受度依然最高,得分82(较2019年下降1分)。
对年龄差异的接受度维持在71分,态度整体稳定。
对性别平等的接受度有所改善,提升至74分(+5)。
对不同性取向及性少数群体的接受度下降明显,从77分跌至69分。尤其在跨性别议题上,支持度下滑。该研究合著者、博世基金会多元事务专员米尔巴赫表示,这可能与围绕《性别自决法》(Selbstbestimmungsgesetz)的激烈辩论有关。
对族裔多样性的接受度跌幅最大,从73分降至56分,尤其在东德地区,对民族多元化非常排斥。
对社会经济弱势群体的接受度也较低,仅52分,且继续下滑。研究负责人阿兰特指出,这与普遍困难的经济形势有关,“尤其是当人们自己难以维持生计时,对于那些依赖福利的人往往缺乏同情心。”
对宗教多元化的包容度最低,仅34分,几乎可视为“普遍拒绝”。研究人员推测,受访者主要针对的是伊斯兰教,而非宗教整体。
03 三类人群画像
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将受访者分为三类:
“世界公民”( Kosmopoliten,约占一半):多为西德、女性、政治上偏向左翼,普遍持高包容度。
“保护主义者”( Protektionisten,约21%):以东德人为主,拒绝贫困群体及民族、宗教多元。
“多元化质疑者”( Vielfaltsskeptiker,约30%):多为男性、年轻人和有移民背景者,对各维度的多元化都持批判态度,但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相对宽容。
研究指出,部分群体的保守倾向已带有“非自由主义色彩”,与德国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相冲突。作者呼吁全社会必须更加坚定地捍卫民主价值,提升对宽容和反歧视的努力。
04 区域差异与社会裂痕
从地域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包容度最高,其次是萨尔州和汉堡。中等水平的州包括柏林、巴伐利亚和下萨克森等。最低的三个州是图林根、萨克森和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值得注意的是,东西部差距正在缩小,但包容度下降的趋势在西部更为显著。同时,在柏林、汉堡和不来梅三个城市州,包容度数值均大幅恶化。
米尔巴赫指出,自2019年以来,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鸿沟正在加深。他批评道:“一些政治和媒体人物刻意利用社会不安,进一步加剧分裂。”
来源:德语达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