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 |第三实验幼儿园 王冰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9:09 1

摘要: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

深耕幼教十三载

初心如磐育芳华

第三实验幼儿园 王冰清

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2012年那个盛夏,我刚从大学毕业,带着未褪的青涩与朦胧的理想,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幼儿园。还记得第一次踏进园所时,看到的是简陋的教室、斑驳的墙壁,但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瞬间照亮了我的心房。转眼间13年过去了,我早已不是最初那个怀揣理想却手忙脚乱的毕业生,而是从“教书匠”到“启蒙者”再至“播种者”的蜕变,这蜕变的背后,藏着一场关于耐心、智慧与爱的漫长修行,是无数个日夜与孩子相处的沉淀,也是自己与教育初心的对话。

一、回归自然,绿色成长

在农村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学会了认识水稻、庄稼,带着孩子们编草绳、玩传统游戏。我们将田间地头变成天然课堂,让乡土资源成为最好的教材。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要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获得发展。”因此,我决心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受、触摸、生长。然而,当我第一次提出要把课堂搬到户外场地时,家长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天天在外面玩,能学什么知识?”“摔了碰了谁负责?”“考试难道考编草绳吗?”家长们忧虑的目光像一根根扎心的针。于是,我开始用行动说话,每周我认真制作《自然课堂记录》,拍下孩子们活动时专注的神情,并附上说明:“今日户外课堂——捡树叶和创意拼摆”;“稻草手工——锻炼小肌肉群与创造力”等,我把孩子们活动时的照片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让家长们看到孩子在户外游戏中的专注与思考。而真正让家长们放下心来的,是孩子们的变化,以前沉默寡言的小杰在自然观察中变得自信踊跃;调皮好动的小勇在户外活动时学会了耐心与责任。学期结束时,我们举办“户外课堂”成果展,孩子们自信地讲解自己的探索,用稚嫩的语言分享劳动过程,家长们看着、听着、惊叹着,终于露出了信任的笑容。

二、探索求知,自主成长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更深沉的期待,我受上级信任来到邗江区投身新园的创办。从配班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年级组长,时光在变,岗位在变,但我心底那片教育的火光,从未动摇。

在这片崭新的天地里,我悄然发现:城里孩子的与众不同,他们更自信更自主,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小宇宙”。面对他们的活跃与见多识广,我深深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于是,我尝试着把学习还给孩子,让每一句“为什么”落地生根,让每一次尝试都被尊重、被信任。通过创设温馨丰富的“有准备的环境”,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根据孩子兴趣点的差异开展“项目式活动”,在实践中发挥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班级种植角的小番茄缀满枝头、黄瓜藤蔓垂下嫩果时,孩子们的欢呼声像夏日里清脆的蝉鸣,一双双小手小心翼翼地凑近果实,眼里满是收获的喜悦。可这份喜悦很快被一连串小烦恼打断:“老师,有的番茄被鸟啄出小洞啦!”“我想摘黄瓜,可一碰就怕把藤扯断!”孩子们的疑问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为探索埋下了契机。我蹲下身,与他们平视:“不如我们一起制定一份‘丰收计划’,把难题一个个解决掉,好不好?”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我们一起将问题拆分,自发成立了不同的探索小组,让每个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小主人。防鸟守护组的孩子们用废旧纱布制作防护网,他们分工合作,有的剪纱布,有的找绳子固定;采摘小能手组在种植角里反复练习,商量着制作了“采摘规则卡”,用稚嫩的画笔写下“摘黄瓜要扶住藤”,贴在种植角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大家温柔对待果实。在这场关于收获的探索里,孩子们自己设计方案、动手实践、沟通协作,让我清晰地看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劳动的快乐,让成长的根须在实践的土壤里深深扎下。

三、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自从肩负起业务园长职责的那一刻起,我便告诉自己,不仅要管理,更要引领;不仅要要求,更要以身作则。于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一本本专业书籍成了我深夜中最温暖的灯光,每一页的圈画与笔记,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我要真正读懂教育,才能不负每一个信任的眼神。

为了打破教研中“照本宣科”的局限,真正学会“基于幼儿兴趣设计课程”,激发大家的专业自主性,我从教研模式与成长支持两方面,开启了一场温柔的变革。以往“统一培训、被动接受”的教研模式,常常难以触及教学实践中的真实痛点。于是,我将教研重构为“问题导向”的精准帮扶,不再是固定地学一篇理论,而是提前深入班级,收集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如何回应幼儿突然的提问?”“怎样把孩子的兴趣转化为课程?”围绕这些实实在在的困惑,我们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实操做法,组织大家分组讨论、碰撞思路,还请来专家针对性指导,让每一次教研都能解决真问题,带来真收获。

在课程建设的路上,我带领教师们以幼儿园为中心,将周边500米范围内的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课程。经过课程前审议,师姑塔公园成为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带领孩子们一起研究塔的高度,用画笔记录塔身花纹,在阳光下观察塔影的变化。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早晨的塔影修长如剑,正午的塔影圆润如盘。这奇妙的光影变化引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探索欲望,我们顺势开展了“光影探秘”生成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光与影的魔法。正在建设的宁扬高铁工地更是我们的“实景课堂”。孩子们通过安全网观察工程进展,用积木搭建高铁模型。我们还邀请工程师爸爸来园讲解高铁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现代交通的发展,更萌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幼儿园门口那棵茂盛的无患子树,是我们亲密的“自然伙伴”。春天,我们带领孩子们观察嫩芽初绽,用画笔记录新生命的萌发;秋天,我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捡拾落叶和果实,了解其用途,将无患子果实制作成天然的洗手液。这棵树不仅教会孩子们认识自然,更让他们懂得了珍惜与感恩。

每一次教研的碰撞,每一个课程的探索,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而是要带着爱与智慧,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去唤醒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无论是教师的成长,还是孩子的学习,都该在这样充满温度的探索中,慢慢扎根、悄悄生长。

这,就是我的教育答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默默无闻的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我愿继续书写不平凡的幼教人生,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

供稿:王冰清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