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一旦扒开现实的外衣,就会发现这是一场自我欺骗。制度失灵、教育断层、基建落后、市场环境混乱,印度早已被锁死在原地。问题不是它什么时候超过中国,而是它根本没站上轨道。
全球舆论场上,一边是“印度奇迹”的神话被反复包装,一边是“中国崩溃论”年年重播。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不断拿印度当“替补”,把它塑造成中国制造的接班人。
可一旦扒开现实的外衣,就会发现这是一场自我欺骗。制度失灵、教育断层、基建落后、市场环境混乱,印度早已被锁死在原地。问题不是它什么时候超过中国,而是它根本没站上轨道。
那么,为何神话能流行,而现实却如此骨感?
印度在谈到工业化时,总喜欢把制度挂在嘴边,说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一旦真落到项目上,所谓的制度更像是一座迷宫。
2023年,印度政府在议会里公布了一项工业园区规划,结果刚宣布不久就卡在审批阶段。中央部门先要签字,邦政府接着要审,市政厅又得出面备案,环保局紧跟着评估,工会要过问,宗教组织也要确认不冲突。走完这些流程,不少企业已经耗光了耐心。
更麻烦的是,印度地方政府换届频繁,一旦换人,之前的批文可能统统作废。2024年孟买一家准备投资的新材料工厂因为遇上邦政府更替,所有审批被要求重来。企业耗费两年的准备功夫就此白费,项目方直接宣布撤资。类似的故事在印度并不稀奇,这就是所谓的“联邦制灵活性”。
制度的混乱不仅让企业头疼,就连印度中央政府自己也屡屡碰壁。2022年,新德里想推动一项跨邦输电项目,却因为涉及的邦政府利益分配谈不拢,硬生生拖到两年后还没开工。没有统一的监管,没有全国一体化的推进机制,谁都想卡一手,谁都想分一杯羹,结果就是工程无限拖延。
这种情况暴露出一个根本问题:印度缺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命令全国动起来”的格局不同,印度在制度上看似多元,实则各扫门前雪。很多时候,企业不是死在市场竞争里,而是倒在了层层叠叠的审批桌上。
当制度成了绊脚石,投资环境自然好不到哪去。2025年初,印度商务部公开数据显示,外资项目的平均落地周期高达三年,其中有三分之一最终因程序卡死而流产。所谓的发展潜力,往往就是在这种迷宫里一步步被耗光。
在国际场合上,印度最喜欢强调的就是人口优势。
的确2023年联合国公布的数据里,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被一些媒体称为“最大潜力市场”。可人口多并不等于力量大,那一年印度15岁以上人口里有23%是文盲,而中国同期的数据只有2.7%。在表面数字背后,还有更深的缺口。
因为种姓制度长期存在,很多人根本没被算进统计范围,他们既没有受过教育,也不具备任何现代产业所需的技能。
世界银行2023年的统计显示,印度劳动参与率只有55.8%,而中国是67%。在这个数字里,印度女性的参与率更低,仅25%左右。对一个号称依靠人口红利来发展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差距就是致命问题。
同时,教育不足直接拖累了工业化进程。
2024年三星在印度的代工厂爆发大罢工,工人喊出的主要诉求不是加工资,而是希望自己的岗位能世袭给子女。透露的现实是,他们担心孩子缺乏技能和教育,一旦失去现有的工作机会,就彻底没有出路。
更严重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形成恶性循环,人口众多,本该是推动生产的动力,但因为教育体系无法跟上,反而演变成阻力。大量年轻人既没有技能,也缺乏岗位,结果只能依靠零散的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工厂里依旧大量依赖人海战术,效率低下,质量难以保障。
所谓的“人口红利”,在印度的现实里更像是人口陷阱。人力不是推动力,而成了拖累。一个国家若连最基本的教育普及都难以完成,就算人口再多,也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印度的发展问题,绕不开基建。
铁路看上去很长,但大多是殖民时期留下来的老线,时速慢、事故频发。2023年奥迪沙邦发生列车相撞,造成近300人死亡,就是老旧信号系统失灵的结果。
三面临海,本该是港口大国,可真正能支撑国际大宗贸易的深水港屈指可数,货轮常常要在港口外等上好几天才能靠岸。道路运输更是拖后腿,货物大多靠卡车运送,跨邦时还得面对层层检查和政策拦路,时间和成本都被耗掉。
电力供应也是一大顽疾,印度的装机容量不少,但电网老化严重,输送能力跟不上需求。2024年夏天,新德里就经历了大面积停电,高温天里连风扇都带不起来,更别提空调用在工厂里降温。
生产线动不动就因为断电而停摆,工人窝在闷热的车间里,效率下降到最低。动辄45度的气温,把很多工厂硬生生烤成了桑拿房。
相比之下,中国在最艰难的时期都能搞成青藏铁路、大型水利工程和西电东输。难度不比印度低,却能硬着头皮啃下来,靠的是集中力量、全国协同。印度的问题不只是自然条件,而是缺少组织力和执行力。
物流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让印度的产业链很难拉长。原材料运输慢、成品出厂贵,利润被层层吞掉。
2025年初,印度一家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在公开声明里直言,他们的最大成本不是人工,而是路上的延误。这样的现实,让所谓的“制造业替代中国”听上去更像一句空话。
2014年莫迪上台后喊出“印度制造”,外资一度看到了机会。苹果、三星、小米、OPPO、伟创等几十家企业纷纷涌入,当时印度给的条件很诱人:土地优惠、补贴支持、劳动力便宜。
很多企业觉得这是新兴市场的风口,双向奔赴,仿佛能迎来第二个“世界工厂”。可几年过去,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盈利之后,迎接企业的不是扩张,而是一张张罚单。2023年小米因所谓“逃税问题”被罚数亿美元,三星和福特也接连中招。2025年2月,起亚汽车被印度政府重罚1.55亿美元,理由是“利润申报不透明”。企业还没反应过来,审计部门又爆出在过去五年,起亚印度工厂“神秘失踪”了900多台发动机。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难以想象,却在印度成了常态,企业原本期待用“养鸡生蛋”的方式盈利,结果在印度却变成了“杀鸡取卵”,连鸡都没剩下。
更讽刺的是,印度不仅对外资翻脸,还在国际谈判中自我设限,2019年,RCEP谈判进入收尾阶段,本来印度是重要一环,却突然宣布退出,说是担心中国商品冲击本土市场。
2022年RCEP正式生效后,区域贸易额一路飙升到5.7万亿美元,离开印度照样运转。等到2024年印度想要回头加入时,产业链格局已定,没有多余的位置留给它。
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让外界逐渐认清,印度的投资环境并不像口号喊得那么光鲜。短期内靠罚款、靠强硬政策确实能把数据做漂亮,但长期看却是在赶走资本。
舆论场里,印度经常被拿来和中国对照,但真相是两者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中国在最艰难的年代,文盲率高企,工业化接近零起点,却硬是一步步搭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动手扫盲,农田重新分配,为后来的工业化准备了人力和粮食保障。
1964年,中国在核讹诈的压力下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靠的不是外援,而是自力更生的科研攻坚。这些举动为国家赢得了独立发展的底气。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输,再到青藏铁路,把资源和能源硬生生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政策能落地,工程能执行,协同能形成合力,才让产业链逐渐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到了2001年加入世贸,中国已经搭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配套,才真正迎来了制造业腾飞。
印度走的却是另一条路。
冷战时期,美苏为了地缘政治需要,给过印度大量援助,但几十年过去,这些投入没能变成产业根基。教育没跟上,基建没完成,制度依旧拖后腿。2023年印度文盲率依旧高达23%,劳动参与率只有55.8%,而同年中国已经把文盲压到2.7%,劳动参与率稳定在67%。
中国靠的是一步步啃硬骨头的执行力,而印度到今天还停留在等待和幻想的阶段。
追赶谈不上,赛道都不一样,它又拿什么去超越?
来源:泌尿外科李冠儒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