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国拼命救7000英军,转头就炸掉中国退路!比日军还恶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7:54 1

摘要:二战时的英国,虽名义上是中国盟友,实则屡次背后捅刀,将中国推向绝境。

二战时的英国,虽名义上是中国盟友,实则屡次背后捅刀,将中国推向绝境。

这段历史里,藏着中国军民拯救英军的热血,更刻着英国殖民者的背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占中国沿海城市并严密封锁,妄图切断中国外援渠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滇缅公路,开辟西南国际通道。

数十万各族民众自带工具干粮,凭双手与简陋工具日夜奋战,仅用九个月便凿通跨越崇山峻岭、长达900多公里的“生命线”。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通车,成为中国大后方获取外援的唯一陆路通道,武器、物资皆经此输入。

日军随即对公路狂轰滥炸,中国军民随炸随修,用鲜血维系通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见正面摧毁无效,日本转而威逼英国,以进攻其东南亚殖民地为要挟,要求关闭滇缅公路。英国瞬间屈服,于7月18日单方面封闭公路。

而在中国抗战最艰难时,这条军民牺牲换来的生命线,竟被英国为保殖民利益轻易出卖。

且英国的懦弱刺激了日本野心。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东南亚,马来亚战役中,13万全副武装的英军被4万骑单车的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大批投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军全线溃败后,又厚着脸皮找中国,提出重开滇缅公路并请中国出兵。

可英军兵败已导致缅甸沦陷,滇缅公路再度中断。

为重建通道,中国计划修筑更靠北的康印公路,经西藏连接印度与四川。

但英国断然拒绝,还多方阻挠,宣称修路损害印度利益,暗中挑拨西藏地方政府抵制,煽动势力破坏勘探。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3年国民政府与西藏达成共识后,英国又翻脸支持分裂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彼时英国已被德日打得奄奄一息,欧洲重工业城市成废墟,东南亚殖民地尽失,却仍怕康印公路加强中国中央与西藏联系,不利于日后觊觎中国领土。

最终,英国的阻挠让计划耽搁近两年,中国被迫放弃,转攻史迪威公路。

随后,中国远征军的遭遇,更让人为之愤恨。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1年末,日军攻向英国远东命脉缅甸,英军一味逃窜。

中国主动提议派远征军协防,英国却怕中国削弱其殖民控制、提升亚洲影响力,找借口拖延两个月,打乱远征军计划。士兵们在酷热中强行军千余公里,未到战场已人困马乏。

第一次“背刺”来得猝不及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戴安澜率第200师3月抵预设阵地,英军承诺的工事、空中支援、坦克皆无,还隐瞒两大关键情报:右翼阵地已被日军攻占,东路日军正急行军断后路。

3月29日,日军占交通枢纽腊戍,切断200师退路,英军却悄然撤离,致200师伤亡过半才突围,而英军几乎无损。

4月中旬,7000余英军及传教士、记者在仁安羌油田被围,孙立人率千余113团血战三昼夜将其救出,这便是“仁安羌大捷”。

可英军获救后即刻抛弃阵地,向印度狂奔,使远征军右翼防线洞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卑劣的是,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策划逃往印度,却骗中国军队固守曼德勒,谎称“共赴最后决战”。

所谓“曼德勒会战”本是谎言,只为让中国军队拖住日军,为英军逃生争取时间。

蒋介石在日记中怒斥:“英人狡诈毒辣,唯利是图,竟使我英勇将士掩护其安全退却,痛心疾首!”

仰光沦陷前,港口堆放着1.5万吨中国抗战急需的武器、药品等物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军撤退时,或征用装船转运,或随意丢弃、付之一炬,甚至让物资落入日军之手。

美国将领史迪威怒写:“英国人像海盗,光天化日抢走中国人的武器。”

日军北上时,英军为逃命,未通知中国第五军便炸毁曼德勒以北的密特拉铁路大桥,这是远征军回国的关键通道。

中国军队被迫弃重武器,绕道野人山撤退,野人山毒物猛兽遍布,远征军非战斗减员超85%,戴安澜重伤殉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残兵抵达印度边境时,还遭英军持枪阻拦,若非史迪威力争,恐葬身异域。

英军的反复背刺,根源是对战后亚洲霸权的恐惧。

丘吉尔曾坦言:“相较于缅甸失陷,我更忧心战后中国取代英国在远东的地位。”

因此,英军在缅甸的核心是保实力,而非抗日本,甚至借日军削弱中国军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80余年过去,当年殖民者的恐惧已成现实。

7月27日,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澳大利亚称“台海若冲突,英国将与澳应对”。

这种思维与二战时如出一辙,盎格鲁-撒克逊式的强盗逻辑,总怕中国强大后“报复”。

可如今中国海军总吨位已碾压英国皇家海军,曾被视作炮灰的民族,早已平视昔日“日不落帝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国的背刺,中国从未忘记。

可惜部分人抽离历史、蒙蔽双眼,不懂“复兴”之重。

但真正的历史,刻在民族记忆里,刻在野人山忠魂的墓碑上,更刻在中国复兴的每一步足迹中。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八个字是永远刻在中国人的心里的,永不会忘记。

来源:啵叽咕啦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