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杰 | 穿越实际的幽径——读刘伟冬的画里画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8:20 1

摘要:忘记是什么场合了,刘伟冬送我一本《朝花夕拾——我读纳兰容若》的口袋书,贼绿的封面封底。不久赶上出差我就把它带上打发一下无聊的车程。翻开诗集才晓得纳兰容若也并非外国人,而是清朝领导人的御前侍卫。一介武夫写诗,而且以爱情诗为创作主题,真异类也。大概诗集长得太绿了吧

《苏州园林》110x80cm2015年布面油画

《苏州园林》 90x7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一)

忘记是什么场合了,刘伟冬送我一本《朝花夕拾——我读纳兰容若》的口袋书,贼绿的封面封底。不久赶上出差我就把它带上打发一下无聊的车程。翻开诗集才晓得纳兰容若也并非外国人,而是清朝领导人的御前侍卫。一介武夫写诗,而且以爱情诗为创作主题,真异类也。大概诗集长得太绿了吧,刺着旁边旅客的眼,他低头刷手机的间隙总有意无意地瞟我。一旁的同事小声提醒:“整个车厢,就您一个人看书,而且是诗集,会不会让人觉得怪异?”哎呀,也对啊!出门在外要合群,要从众的。我终于把那小小的、绿绿的家伙藏在包包里,也开始刷手机了。不刷不知道,一刷吓一跳,刘伟冬竟出版了《无花果》《念念不忘》等十几本诗集。至此我开始对他陡增了“轻视”:都啥年代了,还熬灯拔蜡地写诗出诗集,就算起印500册,卖得掉、送得完吗?呵呵,在讲究实际的实际中又遇见了一个无比不实际的人。

刘伟冬诗集封面

我交往的诗人并不多,职业诗人北岛是其中一位。他的诗有多厉害咱在此文中就不聊了,单说他倾其所有,以一己之力举办香港国际诗歌节,颇似堂吉诃德挑战巨大的风车。老北岛为诗歌悲壮而活,令人佩服和敬重。刘伟冬则属于副诗人或业余诗人,写诗不图名利也难能名利,他陶醉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乐此不疲。我猜想写诗至少能促进消化系统全面运行,拉动脑筋急转弯。然,或许那些被动生出的诗歌善解人意亦或感恩,吹拂主人的面容褶皱减持,他那半笑半不笑、假笑真笑、不怀好意的笑里都有了诗意加持,更遮蔽了那对眼镜片后冷峻的眼神。

刘伟冬诗集封面

(二)

2023年9月,刘伟冬到艺术之乡巴黎小住。彼时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已在树梢凝结,一簇簇金黄和绛红色的树叶,悄然潜伏在绿荫怀抱。他踏着落叶缤纷的石板路走进奥赛美术馆,再度邂逅二十年前就一见倾心的巴黎画派的莫里斯·郁特里罗。旅行回国后他便带着郁特里罗描绘巴黎的目光书写南京的颐和路:“梧桐叶已尽数凋落,粗壮的树干根部被花木师傅涂上了白色石灰,素色中透着光的痕迹。院子里的杨树尚存星星点点的黄,远处松柏则晕染出暖橘色,为凋敝的深秋平添温度。”画家笔锋倒立,痛快淋漓,如孩童般肆意。倏然两年时光,他疯狂地画了六十多件《颐和路街景》系列作品,对日常街巷的凝视在这里化为些许追忆似水年华般的忧伤,时光被凝固,记忆被物化,色彩被交响。他的“颐和路”的宁静与郁特里罗“蒙马特街道”的孤寂隔空对话,老男人怀旧的情绪发散在梧桐树间。他试图叙说在都市空间中的存在状态与情感归属,主观与客观、历史与当下,永远不停地交织共鸣,为每个时代的亲历者筑起多重通往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愫的幽径。

《颐和路街景》90x70cm2025年布面油画

刘伟冬本科专业学的是英语,硕士专修美术史,所以他所接受的绘画训练应该是在中小学时代,也许之后偶尔偷偷地涂鸦过,大概也是为了消解枯燥。但三十余年美术史研究的浸润,教他有了观千器而后识剑的才学。这些本事可以从他平时活灵活现地学不同人的讲话中看到端倪,他贼聪明贼有才!

如果依照学习经历和工作特点的世俗观点推理,刘伟冬完全可能画一手标准的老干部书画养生和娱乐,可他偏偏没有沦陷于江湖!从文艺复兴的光影密码到现代派的色彩革命,从展厅里的大师真迹到画册中的经典瞬间,这些视觉经验如同养分流淌,贯穿周身,打通任督二脉。虽未经“学院派”规训,但画家善于归纳,懂得法度,长于驾驭。敢把复杂的实景放置画布,构图平和,张弛有度,遵从直觉,让艺术回归本真,恰如郁特里罗无师自通的创作之路。我以为,他的绘画是自觉的。

《颐和路街景》80x60cm2025年布面油画

(三)

做一个画院院长的不易我是深有体会的,由小至大、由外及里地推测,当一个综合类艺术院校的校长那得多不容易?面对一群极其复杂、自恃清高的知识分子们,要说多少绕弯子的话还得显得直率,偶尔撒谎也不能脸红,违心还要假装由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但到动真章的时候,刘伟冬不再诗意,足够机智,多种举措致力于学科、专业建设,审时度势扩张教育版图,任期内使学校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有成者天成也,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互成就。他也因此确立了在美术教育界的广泛影响力。

《颐和路街景》80x60cm2025年布面油画

时过境未迁,作为曾经校长的刘伟冬,平静之下并不能完全掩饰其因角色而带来的严谨。较之郁特里罗作品的随意与热烈相比,他的造型显得客观和理性。无论环境色多么灿烂,都被他用大量的灰色调和一番,令画面格外温和。这应验了潘诺夫斯基论断:“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个宗教和一种哲学学说,会不知不觉地体现于一个人的个性之中,并凝结于一件艺术品里。”毫无疑问,这不是刘伟冬独有的时代留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底色。

无论生活多么枯燥,多少人被挤压得失去天真与诗意,总有聪明人紧紧抓住“实际”以求更多的好处;当然也会有一如刘伟冬这样的人,插上不切实际的翅膀在丰富多彩的趣味中飞翔。难以设想,我们倘使没了浪漫没了艺术,没了苏轼李白梵高之类,世界被实际的墙紧紧包围着,硬硬的触手可及,生活缺少了看不见的漂浮着的空气,那将多么令人窒息和可怕!

如果非要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刘伟冬,应该是这样的:他是一位有趣儿、有雅量的活出少年感的文化人。期待他的个展成功举办!

文/刘春杰,版画家、南京金陵美术馆馆长,2025年9月8日写于旅行中)

作品欣赏

《颐和路街景》110x90cm2024年布面油画

《颐和路街景》80x60cm 2025年 布面油画

《颐和路街景》90x70cm2025年布面油画

《颐和路街景》 110x90cm 2024年 布面油画

艺术家简介

刘伟冬,1960年12月生于江苏南通市,祖籍浙江宁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来源:中华网山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