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服了,牧青这首写“秋天”的诗,不知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8:25 1

摘要:牧青,本名李昌醛,男。四川省安岳县作协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任。业余习诗。曾获《诗刊》社征文奖、省级征文一等奖、《成都商报》头条诗人奖、《绿风》诗刊同题诗赛一等奖、《三峡文学》首届“华茅杯”全国征文三等奖。作品见《星星》诗刊、《青年作家》《四川文学》《绿风》《滇

│陈本布衣鉴诗第72期│

四川/牧青

反复在一枚落叶上摩挲发黄的旧事

摁住停顿下来的冷风

触碰万物的凋零之痛

是我每年必须低头温习的一门功课

农事永无停歇,刚入粮仓的

稻谷,又在思考明年拔节的大事

地里的豆荚,在赶紧结籽

藤把瓜拽得更紧了,舍不得即将到来的分离

唯有我,乃闲人,喜欢在百无聊赖的

夜晚,想象远处的几点萤火

牵引着父亲,薄薄的,背影

(此诗该如何解读?请移目下方“假装读懂”栏目,看小编有没有跟你想到一起)

诗人简介】牧青,本名李昌醛,男。四川省安岳县作协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任。业余习诗。曾获《诗刊》社征文奖、省级征文一等奖、《成都商报》头条诗人奖、《绿风》诗刊同题诗赛一等奖、《三峡文学》首届“华茅杯”全国征文三等奖。作品见《星星》诗刊、《青年作家》《四川文学》《绿风》《滇池》《星火》《三峡文学》等百余种报刊。

假装读懂

秋风带来的不止是凉意

读《秋》这首诗时,我所在的棠城永川正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一场秋雨一层寒,正如诗行给我带来的凉意。这首诗像一枚恰好飘落掌心的黄叶,轻薄却承载着整个季节的重量。

“反复在一枚落叶上摩挲发黄的旧事”,诗的开篇让人不由得放慢呼吸。诗人拾起一片落叶,指尖抚过它的纹理,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脉络。“发黄的旧事”既指落叶的颜色,又指那些随岁月褪色的记忆。

诗人“摩挲”叶片时,分明看到落叶上“停顿下来的冷风”,触碰到了“万物的凋零之痛”。诗人将无形的风具象为可按压的实体,“万物凋零之痛”则赋予自然以生命痛感,瞬间打通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

诗人说这是“每年必须低头温习的一门功课”。我喜欢“低头”这个姿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总是昂首向前,很少低头看看脚下的落叶,看看被忽略的美好。

秋天的功课不是考试,而是一种修行,教会我们以悲悯情怀感受“万物凋零之痛”。这种痛不是绝望的,而是生命循环中必须经历的部分,如同告别与重逢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诗歌第二节转向农事,视角从个人延伸到更广阔的生命循环。刚入粮仓的稻谷“又在思考明年拔节的大事”,这个拟人手法十分巧妙。庄稼不会真的思考,但农人已经在为来年春播做准备了。生命从未真正停歇,结束即是开始。

“藤把瓜拽得更紧了”这句尤为动人,将瓜熟蒂落前的瞬间写得如此深情,仿佛能看见藤蔓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即将远行的孩子。

诗的最后一节说,“唯有我,乃闲人”。在万物忙碌的季节里,诗人自称“闲人”,这种自嘲中带着几分清醒。诗人哪里闲着,分明是身闲心苦,在思念自己渐行渐远的父亲,萤火虫的微光,照亮了故乡和亲人的记忆画卷。

“薄薄的,背影”这个结尾让人心头发颤。父亲的背影越来越薄,越来越远,如同秋雾中的剪影,明明触手可即却又遥不可及。诗人没有过多渲染情感,只是克制性呈现这个画面,却比任何痛哭流涕都更有力量。

这首《秋》就像一枚精美的书签,夹在夏与冬之间,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感受季节变换中的生命律动。它不只是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更是一首关于记忆、关于传承、关于生命循环的诗。

《秋》的语言简洁却富有张力,将作物忙碌与个人悠闲对比,将凋零之痛与生命延续并置,在冷风与萤火的意象交织中,构建出一个既凉薄又绵厚的秋日哲思空间。

秋风带来的不止是凉意,还有那些被季节唤醒的温暖记忆。萤火虫牵引着父亲的背影越走越远,却在诗人心中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读友诸君有何高见,请到下方评论区留言)

小编简介】陈本布衣,首届全国青年电影工作者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公众号“好诗享”主笔。出身行伍,当过记者编辑,曾在《星星诗刊》《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前卫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首(篇),诗文入选多种文集。现为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会员、永川区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来源:大国故事小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