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嘀咕“烧钱”,有人担心“贵得离谱”,更多人悄悄把医保卡往兜里再揣紧了点——他们怕排不上号。
1700万,一台CT,够在亳州买四十套商品房。
可医院偏偏把钱砸进一间黑漆漆的机房。
有人嘀咕“烧钱”,有人担心“贵得离谱”,更多人悄悄把医保卡往兜里再揣紧了点——他们怕排不上号。
其实,亳州市人民医院不缺房子,缺的是能把血管里0.5毫米的斑块照得清清楚楚的眼睛。
老院区里那台服役十二年的CT,像台跑不动的高龄出租车,扫一次胸痛三联征得让患者憋气三次,图像糊得像被雨水泡过的报纸。
医生一边盯着屏幕,一边心里打鼓:万一漏掉夹层动脉瘤,就是一条人命。
1700万听着吓人,拆开算却像给医院做“心脏支架”。
设备本身占大头,剩下的钱得把机房重新灌铅、装恒温恒湿,再把PACS接口从十年前的XP系统里拔出来,换成能跟AI对话的新线路。
招标书里的“低剂量模式”不是噱头,它意味着孩子做肺部筛查时,不用再吃成人三分之一的辐射量;64层螺旋能在两次心跳之间拍完冠状动脉,省得老人在检查床上哆嗦到抽筋。
当然,也有人算另一笔账:这钱要是拨给基层卫生院,能买十几台普通CT。
可问题是,乡镇医生会看冠脉CTA吗?
能分清磨玻璃结节和炎性渗出吗?
高端设备像一把锋利的柳叶刀,落在高手手里是救命,落在菜鸟手里可能划破动脉。
亳州人心里清楚,与其撒胡椒面,不如让最忙的那家医院先长出“火眼金睛”,再带着周边一起练级。
最微妙的是时间——2025年10月才揭晓中标结果。
这两年空档,医院没闲着:影像科把年轻医生轮流送去上海瑞金医院“进修”,护士长天天在抖音直播“做CT前为什么要喝水憋尿”,连保安大叔都能背出“碘过敏试验流程”。
设备还没落地,诊疗习惯已经提前升级,像球队先练战术再等新外援。
说到底,1700万买的是技术,更是底气。
以后亳州人遇到胸口闷痛,不用再连夜往合肥赶;车祸伤员进急诊,十分钟就能判断是脾破裂还是肋骨骨折;乡镇卫生院拍片上传,半小时内就能收到市医院专家的会诊意见。
这笔钱,最终会变成凌晨两点影像科亮着的灯,变成医生嘴里那句“放心,片子看得很清楚”。
设备有价,命无价。
当CT机开始旋转,亳州人记住的不会是1700万,而是自己第一次在家门口做增强CT时,护士递来的那杯温水——不烫,刚好能驱散碘对比剂的苦涩。
来源:健康知识跟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