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地铁到断桥悲剧:美国“基建帝国”的崩塌、隐患与代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4:48 3

摘要:曾几何时,“基建狂魔”这个词不仅属于中国,美国也曾是这个称号的象征。高速公路、地铁、桥梁、供水、电力系统……这些曾支撑超级大国高速运转的基础设施,如今却频频成为新闻中的“主角”——不是瘫痪就是坍塌,不是断水就是断电。美国这个曾引以为傲的“基建帝国”,正在显现出

曾几何时,“基建狂魔”这个词不仅属于中国,美国也曾是这个称号的象征。高速公路、地铁、桥梁、供水、电力系统……这些曾支撑超级大国高速运转的基础设施,如今却频频成为新闻中的“主角”——不是瘫痪就是坍塌,不是断水就是断电。美国这个曾引以为傲的“基建帝国”,正在显现出严重的老化危机。

2021年,一场暴雨让纽约地铁几乎瘫痪。一夜之间,地铁站变成了瀑布景区,雨水从天花板倒灌而下,站台积水甚至没过乘客的腰。纽约大都会运输署承认,地铁排水系统最早建于120年前,大量泵站早已超负荷运行。

这不是个例。匹兹堡的查尔斯·安德森大桥建于1938年,锈蚀严重,桥体金属片竟能被徒手掰断。市政工程师多次预警,却无人理会。2022年1月,距离总统拜登宣布基建计划的数小时,这座桥“抢先一步”塌了,造成10人受伤。讽刺的是,拜登当天正计划宣布全国桥梁修复投资。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2021年出具的报告指出,全美超过22万座桥梁中,有42%服役超过50年,约4.6万座被评为“结构性缺陷”,需要立即修复。

基础设施的老化,不止是交通不便这么简单,它已经延伸到每个美国人的生活最基本层面:水、电、空气。

杰克逊水危机就是典型案例。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一座拥有14万居民的城市,2022年底因洪水导致供水系统崩溃,居民两个月无法正常用水,只能依靠军用瓶装水维生。水龙头流出的不是清水,而是夹杂铁锈与泥沙的“棕色浓汤”。供水管道年久失修、铅污染严重,部分小学甚至禁止学生饮用自来水。

而在加州,仅2025年1月的山火中,洛杉矶的三座百万加仑水箱在关键时刻“空了”。消防员无水可用,火势迅速失控,烧毁上万建筑,至少20人死亡。水务系统在风灾和火情的双重冲击下彻底崩塌,受害者将洛杉矶水电局告上法庭,指责其多年忽视维护、预算贪腐。

此外,2023年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的“毒火车”事故更是令人心惊。载有危险化学品的列车脱轨后起火,铁路公司竟选择“主动引爆”含毒车厢防止更大爆炸。结果,是蘑菇云状的毒烟飘散至30公里外,空气中残留的苯并化合物可致癌,1.1亿人可能被波及。

美国不是没有钱,也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系统性失职”。它的基础设施困局,归根结底,是体制与政策的失败。

首先,基建私有化导致责任模糊。北卡罗来纳州希科里市,一座断桥因为属于私人开发商所有,十年无人修复,还坑死了一位导航误入的驾驶员。居民多次投诉无果,政府和开发商互相“踢皮球”。

其次,政客缺乏长期责任感。从特朗普到拜登,几届政府都高喊“基建重建”,但真正落地的项目寥寥。2021年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虽设立1.2万亿美元预算,但分配周期长、审批流程繁复,很多工程至今只停留在“纸面”。

再者,美国的地方政府财政薄弱,很多小城镇无力承担高昂的维护费用,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桥塌路断、水断电断才追悔莫及。

“美国梦”曾建立在高速公路、城市地铁、电力网络和自来水系统等现代化基建之上。然而,随着这些系统日渐老化,曾经的“支撑梦”的基石,如今却成了“噩梦”的起点。

桥梁断裂时不再是新闻,干涸的水龙头成了常态,连空气中都可能藏着致癌物。这一切,不只威胁着美国的安全,更动摇着其全球形象。

如今,美国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以“修修补补”的姿态应对,还是痛下决心全面翻修?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民众生命安全与国家未来。

基础设施的崩塌,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但如果继续视而不见,它终将让“超级大国”从内部坍塌。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