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维修、电路排查、手机维修、快递代收……在村里,姜利红几乎什么都能修、什么都会帮。他成了村民口中的“那个年轻人”,而他的“报酬”,是过年时乡亲塞给他的一捧糖果。
近日,央视新闻转发了一条视频,讲述烟台95后青年姜利红免费为村民“打几十份工”的故事,得到众多网友点赞。
电视维修、电路排查、手机维修、快递代收……在村里,姜利红几乎什么都能修、什么都会帮。他成了村民口中的“那个年轻人”,而他的“报酬”,是过年时乡亲塞给他的一捧糖果。
姜利红代表了一批正逐渐回归乡村、敏锐捕捉并回应“微需求”的年轻人。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不少村庄正面临“老人不会扫码、家电坏了找不到人修”等现实困境。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需求,恰恰成为年轻人返乡实践、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
这些看似零散的“微需求”,大致可归为三类:“数字接入”需求,如老人不会扫码、挂号、视频通话,容易误信网络谣言;“便民服务”需求,包括家电维修、快递代取、水电排查等;“情感与文化”需求,比如记录民俗、拍摄乡村短视频、组织文艺活动等。
姜利红正是从这些具体而微的“求助”切入,一次次修好电器、连上Wi-Fi、取回快递,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信任,最终成为村庄里不可或缺的“新基础设施”。
但要让“姜利红们”更多,引导他们回来,我们还需系统回应他们的现实关切:一是让服务变现,实现收入可持续,不能仅靠情怀支撑;二是拓宽成长路径,让他们看得到未来的发展空间;三是强化社交配套,避免“回来一个,冷清一个”,要实现“回来一个,带动一片”。
我们可尝试一些新机制:比如搭建“乡村服务集成平台”,把维修、代办等服务标准化、产品化;设立“乡村振兴青年基金”,提供启动资金与技能培训;建设“青年乡村社区”,破解住宿与社交难题。比如,泗水县“乡村振兴合伙人”工作站就是一种有益探索,青年可“拎包入驻”,共享办公空间和客户资源。
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在回应“微需求”中成为主角。鼓励他们参与村务协商、牵头小微服务项目、借助新媒体传播乡村新形象。例如,将姜利红式的服务实践品牌化、机制化,打造“一村一品”便民服务体系,既成就个人事业,也提升乡村生活质量。
那些曾被忽略的“微需求”,正是重塑乡村温度、吸引年轻人回归的重要纽带。当山东的村庄不仅能安放乡愁,更能提供舞台,自然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并且留下来。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