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12月,美国退役中校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在华盛顿接受媒体采访。
美国专家:美军可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令其在15分钟内瘫痪!
2008年12月,美国退役中校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在华盛顿接受媒体采访。
他公开宣称美军已通过海外基地和航母群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
迈哈内提出一个具体时间节点:美军有能力在15分钟内用常规武器精准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关键工业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港口、电站、工厂等基础设施。
他认为这种打击可直接瘫痪中国工业体系。
迈哈内列举美军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存在。
他提到东南亚地区的美军部署以及太平洋方向的航母战斗群。
这些部署形成多方向打击能力。
他援引1999年南斯拉夫战争期间美军"误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案例,强调美军具备精确打击技术。
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和1991年海湾战争也被作为佐证。
迈哈内认为这些事件证明美军拥有技术优势。
这位退役中校提出具体打击方案。
他设想以巡航导弹实施首轮突袭,配合电磁干扰压制中国防御系统。
打击重点集中在沿海经济中心,同时覆盖内陆工业设施。
他认为这种打击能瞬间切断中国工业命脉,造成系统性崩溃。
军事专家立即指出该言论存在技术漏洞。
中国在2008年已建成覆盖主要城市的防空网络。
2007年成功实施的反卫星试验证明中国具备太空防御能力。
第二炮兵部队(现火箭军)部署的弹道导弹形成有效反击力量。
要同时打击5万个目标,美军需要在15分钟内平均每秒攻击55个点位。
这种打击密度远超当时美军常规武器投射能力。
现实因素削弱该方案可行性。
2008年的美军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
B-2轰炸机群需要从本土起飞执行任务,飞行时间超过15小时。
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限制其打击范围。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军费紧缩,大规模军事行动缺乏资金支持。
中国军事技术发展改变战略平衡。
201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亚太地区覆盖,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
2017年歼-20隐形战斗机正式列装部队。
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形成对西太平洋海域的威慑。
2021年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证明中国具备拦截中远程导弹能力。
这些进展大幅提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迈哈内本人后来修正原有观点。
2015年他在《国家利益》杂志撰文,承认低估中国军事现代化速度。
2023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他明确表示美国不应轻易挑战同等体量对手。
这位退役军官最终认为单极世界格局已终结,中国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军事分析界持续关注相关领域演变。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1年报告显示,中国沿海200公里内已部署超过1200枚中短程导弹。
兰德公司2022年兵棋推演表明,美军在亚太地区维持绝对优势的时间窗口正在缩小。
五角大楼2023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承认解放军火箭军的导弹库存量超过美俄总和。
工业体系防护能力同步增强。
中国在2015年后启动关键基础设施分布式部署计划。
重要工业设施实施地理空间分散配置,核心生产线进行地下化改造。
2020年建成的国家电网特高压工程具备抗电磁脉冲能力。
沿海经济带形成多层防空反导体系。
国际关系学者注意到力量对比变化。
前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2022年指出,亚太地区军事平衡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报告显示,中国在南海区域的常态化战备巡逻抵消美军机动优势。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认为,高超音速武器技术突破使传统防御体系面临挑战。
迈哈内的言论引发连锁反应。
2009年美国国防部重新评估亚太战略,2012年提出"空海一体战"概念。
中国在2013年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2015年启动南海岛礁建设。
这些举措被视为对战略压力的直接回应。
技术革新持续影响战略判断。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导弹防御系统,提升目标识别和拦截效率。
量子通信技术增强指挥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突破现有防御体系反应时间。
这些变化使15分钟决胜论失去现实基础。
军事对抗风险催生新的战略共识。
2021年中美两国重启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2022年建立国防部长直通电话。
2023年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双方同意加强危机管控措施。
这些互动表明避免误判成为大国关系的重要课题。
迈哈内事件留下深刻启示。
2008年的争议言论推动中国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
美国战略界开始重新评估对华认知。
双方在竞争博弈中形成动态平衡。
这种互动持续塑造21世纪的大国关系格局。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旨在传播正面信息,没有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内容!如有不准确信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作出更正。
来源:大千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