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也成韩国的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申请“”韩国”作为商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6:07 1

摘要:2025年4月,一则新闻引爆全网:韩国人金恩秀在美国申请了“半月形带褶皱边缘”的饺子外观专利,并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保护期15年。专利描述精确到“褶皱数量14-16道、顺时针螺旋收口”,甚至附上毫米级3D建模图。这意味着,未来美国中餐馆若售卖符合该描述的饺

2025年4月,一则新闻引爆全网:韩国人金恩秀在美国申请了“半月形带褶皱边缘”的饺子外观专利,并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保护期15年。专利描述精确到“褶皱数量14-16道、顺时针螺旋收口”,甚至附上毫米级3D建模图。这意味着,未来美国中餐馆若售卖符合该描述的饺子,可能面临侵权诉讼。

饺子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从张仲景发明“娇耳”驱寒,到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市井小吃“角子”,再到除夕夜的团圆象征,饺子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然而,韩国却试图通过专利将这一文化符号据为己有,甚至可能借此打压我们食品企业的海外市场。网友愤怒直言:“偷完泡菜偷端午,现在连饺子都不放过!”

韩国系统性“文化掠夺”并非新鲜事。过去20年,其操作已形成固定模式:

1. 模糊历史源头:

- 端午节:韩国将源自我们的“端午祭”申报为非遗,强调其巫俗特色,淡化与我们端午的关联。

- 泡菜争议:2020年李子柒因展示辣白菜遭韩网民围攻,称“泡菜是韩国的”,尽管我们早在《诗经》中已有腌菜记载。

2. 抢占国际话语权:

- 组织化运作: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长期通过邮件轰炸、篡改维基百科等方式,要求删除“韩国泡菜源于我们”等表述,甚至推动美国教科书将“日本海”标注为“东海”。

- 专利与申遗双管齐下:除饺子专利外,韩国曾试图将“中医”改称“韩医”申遗,还将中国结改称“绳结”列入本国非遗名录。

3. 商业利益驱动:

文化挪用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韩国泡菜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若成功将其包装为“韩国独有”,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扩大。此次饺子专利一旦执行,我们速冻饺子出口美国可能被迫支付专利费,甚至面临市场挤压。

韩国对我们文化掠夺的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算计:

1. 历史自卑下的文化焦虑:

古代朝鲜半岛长期受我们文化影响,从汉字、儒学到官制皆源自我们。近代韩国经济崛起后,迫切希望构建“独立文化身份”,但本土文化根基薄弱,于是选择将我们文化“韩国化”。

2. 地缘政治与产业竞争:

中韩在电子产品、影视娱乐等领域存在直接竞争。通过文化争夺,韩国既可削弱我们的软实力,又能为其商品贴上“文化正统”标签,增强国际竞争力。

3. 配合美国遏制我们:

近年中美博弈加剧,韩国借机充当“马前卒”。此次饺子专利获批恰逢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被质疑是美国“文化围剿”我们的一环。

面对韩国“文化剽窃+专利狙击”的组合拳,我们需多维度反击:

1. 法律层面硬刚:

- 主动申请国际专利:针对饺子、粽子等传统食物,提前在全球主要市场注册外观与工艺专利,堵死漏洞。

- 推动国际规则改革:联合受文化挪用困扰的国家(如印度、越南),要求WTO完善传统文化保护条款,防止专利制度沦为文化掠夺工具。

2. 文化输出加码:

- 打造“新国潮IP”:借鉴《哪吒》海外票房破3亿的经验,用影视、游戏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 民间力量动员:支持李子柒等博主,通过短视频展示饺子包法、端午习俗,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争夺话语权。

3. 经济反制升级:

- 坚持“限韩令”:2016年限韩令实施后,韩国娱乐业对我们出口额从5.4亿人民币暴跌至接近清零。如今韩娱穷到“求我们赏2.4亿救命钱”,但绝不能松绑。

- 制裁VANK等组织:将其列入“文化窃取黑名单”,限制相关人员在我们国家的商业活动,切断资金链。

4. 国民意识觉醒:

警惕“文化麻木症”!部分人认为“韩国偷就偷了,反正偷不走精髓”,这种心态正中对方下怀。需普及“糖葫芦在韩改名‘韩果’”“麻辣烫成‘韩国国民美食’”等案例,激发全民文化保卫意识。

从饺子专利到限韩令,这场文化战争的本质是话语权与产业利益的争夺。韩国的操作看似荒唐,实则刀刀见血:用专利卡脖子、用申遗改写历史、用娱乐渗透青少年。

但我们无需恐慌——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岂是几份专利能撼动?真正的危机,在于我们对传统的漠视与对创新的懈怠。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打造现代IP、握紧经济命门,才能让“偷文化”者无从下手。

正如网友所言:“限韩令不能停!他们穷了才想起我们的好,但我们早就不吃这套了。”这场博弈,我们输不起,更不会输!

来源:博学多才的流年如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