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不能带你跨越阶层,但却能让你成年不上班,还可以理所应当的继续花家里的钱,因为“大学生”这三个字的含金量,本身就足以支撑起家人的期望和自己对未来的幻想。
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成了小资生活体验卷。
虽不能带你跨越阶层,但却能让你成年不上班,还可以理所应当的继续花家里的钱,因为“大学生”这三个字的含金量,本身就足以支撑起家人的期望和自己对未来的幻想。
学生身份替你挡住的,是来自婚姻、家庭、工作的风风雨雨,若是学校位置选得好,还可以用最低成本,享受到大城市最核心地段的繁华。
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一旦新手保护期结束,所有人都会回到各自阶层,你就会发现,原来赚钱养家是那么的不容易;原来本科不过是简历上的一行字;原来父母老了,自己也要成家,想在大城市立足,真的很难。
为什么毕业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割裂感?因为学历在贬值,版本更新走到了这一步。人在大势面前极其渺小。
而这!正是大学生的常态,但我如果告诉你,日本泡沫破灭后的大学生也是这样的,你会怎么说呢?你是不是想从日本当年版本中找到答案?
你是不是想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到房地产泡沫,再到学历贬值,一一去寻找方法呢?
那我今天就带你从那个视角,从日本泡沫后,大学生和大部分青年都是怎么渡过的。
喜欢的可以点点关注,我们现在开始!
2024年,日本高校录取名额,首次超过入学总人数,招生缺口多达一万人次,日本媒体对此非常乐观,管这叫“全员上大学时代”,因为往好处想:招生名额比实际报考人数多,以后上大学就不用那么卷了。
可如果往坏了想呢?为什么招不到人?说明人家小年轻压根不想上。
日本“小升初”和“初升高”的比例都不低,90%以上,可坚持读到大学的,却只有54%,而日本的人口规模只有中国的八分之一,但去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却仅有49万人。全国有将近一半的应届生,不读大学,他们管这叫“不登校”。
这件事在日本动漫中,非常普遍,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日漫男主,如果设定是学生的话,那多半是高中生,而且一定有一个在便利店兼职做店员的黄毛好基友,梦想是继承老爸的祖传手艺。
厨师的儿子是厨师,鱼贩的儿子还是鱼贩,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职业规划,日本似乎没有选专业的烦恼,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上大学,我看过唯一一部体现升学烦恼的日漫,男女主居然都是初中生。
那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个大学上呢?
说到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落差越大,祛魅就越彻底,正因为他们的父辈,经历过一段“全员崇尚读大学”的黄金时代,所以当学历、教育、就业市场统统暴雷之后,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也就不再抱有幻想。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被虚高的房价和无序的信贷“夺舍”,在彻底走向毁灭之前,蓬发出了一种极端的奢靡,史称,泡沫经济。
大街上随处可见新盖的写字楼和百货大厦,地铁里贴满了招工广告和奢侈品牌,消费主义如泉水般涌进日本大学生的生活,连食堂都在播放爵士乐,仿佛是在提醒着各位,不要忘记自己身处盛世,要好好享受,而大学生正是这场盛世中的宠儿。
因为泡沫经济的缘故,企业营收爆表,业务野蛮扩张,招聘需求也随之旺盛了起来,整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高质量岗位,所以学生们不用内卷、更不用为就业和生计发愁。大可放飞自我,享受躺平,日子过的那叫一个纸醉金迷。
90年代经济爆雷之初,一位20出头,在山形县某地方院校就读的学妹描述说,她对宏观经济毫无概念,压根不在乎什么“日元升值”“楼市泡沫”,只知道大学4年是一段自由而轻盈的时光,周六跟朋友聚餐,是她们那一代大学生的集体回忆。上课前先去便利店吃碗酸奶,也是一种小确幸,就连后来就业,也没有遇到太大阻碍。
虽然刚被一家企业以“来得太晚”为由婉拒,但她仍然对前景充满信心,甚至觉得,自己压根就没有被大环境好坏影响过,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恰恰是因为影响太深,才会习以为常,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按时间推算,她们出生在崛起的70年代,高中见证了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80年代,大学时又正好处在泡沫膨胀的90年代,前20年过得太顺利,以至于忽视了这是那个年代独有的红利。
比起地方上的小确幸,就读于东京的同学,更能切身体会到这种浮华,调查显示,在80年代末到90年泡沫顶峰的这段时期,他们的月平均零用钱为5万日元,加上兼职收入,一个普通学生的月可支配收入轻轻松松超过10万。
今天的日本,很多年轻人连养活自己都捉襟见肘,但在当年,却敢大手一挥,签下高级餐厅的订座。据《朝日新闻》90年代初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东京高校学生每周外出聚餐的频率多达3次以上,其中23%的学生每次人均消费超过3000日元。
这可不是毕业后月薪三十万的白领,而是一群刚满二十岁的在校生。
他们不仅大吃大喝,还很舍得花钱打扮自己,女大学生平均每月花在穿戴上的消费,就占到全部预算的近三分之一,每月几万日元的开销,使她们既能在涩谷喝下午茶,又能在新宿购买限量款手表;穿着顶奢服装去上课,拎着名贵包包去听讲座。
住宿方面则更为夸张。日本大学宿舍铺位很少,住宿问题通常由学生自己解决,这就给了富哥们装逼的空间,有人直接在港区租下带阳台、能看东京塔的套房。
有人死磕港区、涩谷区,哪怕房租贵得离谱,也要住得“有面子”,早晨能在阳台上看到东京塔,晚上能步行去表参道喝杯咖啡,即便家里条件不好的,也宁愿贷款,都要在繁华地段,谋得一室一厅。
因为他们相信,这点房租钱,毕业第一年就能还清,然后再随便干个一年半载,就能买得起车,交清首付,新闻上到处播报着就业率创新高的消息,很多人甚至还没毕业,就同时被多家公司看中,提前“内定”,而企业为了争夺人才,也竞相开出难以拒绝的条件,据说有些学生大二刚签下合同,大三大四学杂费就基本不用愁,仿佛整个日本都在为这帮“祖国未来的花朵”捧臭脚,围着他们转,给他们亲妈都不曾给过的重视与关怀。
而当局担心企业恶性竞聘,会败坏学风,于是出台法律,将校招时间严格限定在大四阶段,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高等教育被塑造成一条中产走向小资、小资进阶高产的康庄大道,却没有意识到,撑起这一切的,是泡沫繁荣下对中高学历群体的过度溢价,一旦资本抽身,便会瞬间破灭。
至于具体是怎么破灭的,我浓缩成一段话,因为苏联没了,冷战结束,日本没有利用价值,苏联还在的时候,日本是对抗红色阵营的桥头堡,美国不得不进行科技,货币,人才扶持,但苏联在九十年代解体了,美国不需要这么强大的日本来威胁到自己,所以直接吞掉自己扶持的日企资源,再把另一部分资源转移给了韩国来牵制,所以韩国经济能起来,日本却萎靡不振维持现状,这就是打断你一条腿,还给你一根骨头解解馋,除了舔一无是处。
我大概有不下三期视频讲这个,没看过的可以回去看看,如果还想看当前版本的新解读,可以关注一波,埋个坑。我们继续。
现在只聚焦于大学生的处境。刚刚上面的浓缩是宏观现象,回到微观现实中的日本,就是1992年泡沫破裂后,日本全行业利润下降,企业被迫收缩经营规模,降本增效。反映到就业市场上,就是岗位比去年减少了将近六成。
好巧不巧的是,平成以来第一波大学生就业潮出现了,被泡沫经济干碎的不仅是股价房市,还有学历。
1973年昭和“婴儿潮”破纪录的200多万出生人口,终于在1996年的这一天,化作80万本科大军冲击就业市场,这些人一毕业,就是天胡开局,不仅要跟经验丰富的失业白领竞争就业岗位,还得委屈自己,接受跟高中肄业生差不多的工资,学历在这一刻,变得一文不值。
但无论工资如何,有工可做,就已经完胜60%的同龄人了。
想想泡沫破裂时,有多少大学生因为上学时借太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不起,负债压力过大自杀?
大学生无节制的高消费,养活了各行各业,却唯独养不活他们自己,值此危急关头,日本当局又有何作为?
答案是干瞪眼,几乎没有下场调控,至少从1997到2002年间,这5年没有出台过哪怕是一项改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直接导致2003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跌破55.1%,部分文科专业甚至连50%都够呛。
这让大学生们萌生了一种被国家抛弃的受欺骗感,其他人知道他们的境遇后,也开始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特别是那些高中即将毕业的潜在生源,对大学乃至学历的价值产生质疑,就放弃高考,早早步入社会。
尽管近年来,日本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已经恢复到了百分之九十几,但别忘了,日本高中生的就业率也是百分之九十几,而且就业率回升,不代表经济就好转了,更多是由于人口负增长,所造成的劳动力短缺,给了他们就业的机会,况且最缺人的那些,也不是啥好岗位。高中学历都能胜任。
高中一毕业就去找工作,一样可以过得很好,属实是少走4年弯路了,要知道,这4年的学费,可不是小数目啊,即便是读完了大学,还不起助学贷款,被逼到破产自杀的也不在少数。
在薪资待遇方面,有资料显示,日本人的薪资水平,受通胀影响,实际购买力不增反减,待遇呢?
泡沫破灭后,海量企业濒临破产,当局为了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居然开放临时工制度,规定所有工种,都可以招募劳务派遣,从此,大学生普遍无缘终生雇佣制,社会上人人都是临时工。
临时工啥待遇呢?
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自卫队怕死不敢去。最后被派往事故中心处理善后的那帮人,正是东电公司的劳务派遣工,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当年找不到工作的70后大学生,亦或者是90年代公司破产后,不能重新就业的社畜,他们没有晋升空间,也看不到转正的希望,过着一眼忘穿头的生活。
看完他们的遭遇,也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年轻人,选择不读大学了。除非天赋异禀,有实用的专业加持,否则本科和高中实在没啥区别,但日本大学教育,走到今天这一步,真的能怪政府不作为吗?
别开上帝视角,咱就设身处境的想一想。
失业的本质是什么?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而要想增加岗位,无非就两个法子,要么淘汰老员工,要么扩招新岗位,眼下企业经营困难,扩招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至于淘汰老员工,当然也行不通。
上世纪的日本,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是要给员工养老的,没犯错就把人家给炒了,那可是要赔付一大笔钱的,假设企业真的头铁这么干,那失业赔偿金怎么办?公司这时候肯定是拿不出钱的,只能向银行借,可当时的银行,坏账率已经达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手头上一堆烂账,再借下去就要倒闭了。
而银行又是企业和楼市重要的资金周转来源。在那个“一家银行倒闭,十家工厂破产,连带房地产崩盘”的年代,大学生的失业,只能算“可控代价”,而一旦大规模裁员,那就是从金融到产业的结构性灾难。
政府算了一笔账,银行不能倒、企业不能死、房市不能崩,于是就只能委屈大学生了,当务之急是先稳住现有就业群体,寄希望于他们把经济搞好,然后释放更多的就业岗位,先就业带动后就业,可谁能想到,这经济,一衰退就是整整30年。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日本。
当风暴退潮时,70后大学生,距离自己走出校园,已经过去了十年甚至九年,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也不过如此,一旦被耽误了,那么这辈子就这样了。
可怜的他们,成了全日本结婚率和收入水平双低的一代人,属实是吃了有文化的亏。
相比之下,那些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高中生们,由于出社会出得早,还能赶上终身雇佣制的末班车,所以工作相对稳定,多半能留下后代,成家后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久而久之,整个社会也就对大学生去魅了。
“学历神话崩塌”的背后,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价值的一次重新认识,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也不过是同一条道路上的另一个版本。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对大学的失望没有日本那么夸张,读没读过书的差距依然明显,一些专业和学历也依然吃香,因此大可不必太过焦虑,日本最惨的一批大学生,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只顾着花天酒地,除了学历,啥也没有。不会职场技能,不懂生存逻辑。
所以我们哪怕还没毕业,也要尽早建立自己的第二技能:实习、兼职、项目经历,哪怕失败了,也总比啥也没做强。
别怕失败,更别怕走弯路,大学有的是试错的机会。真正惨的是毕业时才发现,简历上除了一个学位,空空如也;别人面试时能聊项目、谈经历,而自己却只能憋出一句“我学习认真、态度端正”。
今天的我们,虽然也面临“学历贬值”的现实,但并不等于没有出路,相反,在信息更透明、渠道更多元的当下,机会其实比以前更多,只不过得靠自己主动发掘,不要只把大学当成避风港,不能指望一纸文凭能换来一辈子的稳定。
更不要单纯为了逃避就业,就去读研、读博。因为在人生最好的年华,一时的逃避,往往需要一辈子去承担,时代变了,靠学历逆袭不再现实,但不断提升自己,仍然是最靠谱的生存逻辑。
尽人事,听天命,一切都会成为最好的安排。
来源:戏京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