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榜单显示,根植于东营利津的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1590.33亿元的营收总额,强势位列全国第48位,高居山东省内第4位,更是稳稳坐上东营市民企“头把交椅”。
在黄河入海的地方——山东东营,一座因油而兴的城市,这里不仅流淌着地下的“黑色黄金”,更孕育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澎湃动力。
2025年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区域经济的活力与格局。
榜单显示,根植于东营利津的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1590.33亿元的营收总额,强势位列全国第48位,高居山东省内第4位,更是稳稳坐上东营市民企“头把交椅”。
这家从县城化肥厂成长起来的化工巨擘,其掌舵人徐云亭,在37岁的年纪临危受命,接过发展重担,用32年的时光,书写了一段从地方小厂到千亿级产业“链主”的传奇创业史。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砥砺前行、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
时间回溯到1993年。那时的利津石油化工厂,还只是一个深处县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
彼时的徐云亭,已在利津化肥厂磨练了17年,从一线技术员一步步干到生产科长、副厂长,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对化工行业的深刻理解。
这一年,37岁的徐云亭被推到了台前,出任利津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摆在他面前的,是几乎所有初创企业都面临的“三缺”困境:缺资金、缺技术、缺成熟队伍。
但徐云亭没有退缩,他身上有着那一代企业家典型的“苦干实干”基因。
创业维艰,事必躬亲。他亲自钻油罐验收焊接质量,登高爬低查看施工进度,为了筹措资金跑遍银行门槛,为了确保原油供应指标四处奔波。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首套常减压技改工程并成功投产,当年便实现了盈利,打响了头炮。
企业初步运转起来后,徐云亭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小富即安,而是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和雄心魄力。
他力排众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三年建成规模,五年实现自我完善,七年建成大型企业集团。
正是这个清晰的蓝图,指引着利华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穿越了行业整顿的风雨,抓住了市场增长的机遇。
用五年时间,他们走完了许多同行二十多年才走完的路,快速建起了国内颇具规模的炼化基地,为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云亭的37岁,是承压的开始,更是传奇的起点。
真正的强者,不仅能在顺风顺水中扬帆远航,更能在惊涛骇浪中把稳舵盘,甚至借力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寒潮席卷各行各业,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收缩战线,减产、裁员以求自保。
然而,徐云亭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瞠目的决定:逆势而上,大手笔投资24亿元,建设当时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丁辛醇装置。
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对企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周期的精准判断。在他看来,危机之中往往蕴藏着低成本扩张和战略转型的最佳窗口期。
这次关键的逆周期投资,成为利华益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它极大地推动了集团从单一的“燃料型”炼油企业,向附加值更高的“化工型”企业结构性转变。
丁辛醇是生产增塑剂、丙烯酸酯等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涂料、纺织等领域。
这一项目的成功,意味着利华益的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不再仅仅满足于生产汽油、柴油等初级产品,而是开始触及利润更丰厚、技术含量更高的化工领域。
这一步棋,走活了全局。自此,利华益的石化产业初步打造起了炼化、精细化学、新材料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也为后来坚定走“油头化身高化尾”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自2013年起,利华益集团的销售收入以年均增加100亿元的惊人速度飞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徐云亭和利华益的战略思维也在不断进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家简单的生产加工企业,而是确立了更宏大的目标:“成为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创造者和价值链顶端的整合者”。
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利华益用实实在在的产业布局将其具象化。他们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铸链、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链发展模式。
所谓“油头化身高化尾”,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发展路径:“油头”指原油加工,“化身”指通过复杂化工工艺将石油分子“变身”,“高化尾”指最终产出高端化工品和新材料。
他们摒弃了传统地炼“吃干榨尽”原油产燃料油的老路,走出了“去重质化、短流程、高烯烃、高芳烃、高轻收”的炼油新路,以及“长链条、短流程、高端化、高附加值、顶端整合”的化工新路。
如今的利华益,综合产能已达2576万吨/年,其中化工产能1298万吨/年,拥有63套生产装置。
其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以炼化为基础,原油和丙烷为“双原料”,高端化工和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成功构筑了九大产业链条,包括PC(聚碳酸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PS(聚苯乙烯)、ASA(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四条全产业链,以及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新能源产业链。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下输送来的原油,在利华益的装置里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最终可能化身为你我手中华为手机的坚韧塑壳、
家里海尔冰箱的精巧部件、办公室5G通讯设备的外罩,或是远销东南亚的清洁燃料。
他们的客户名单堪称“豪华”:道恩、海尔、烟台万华、华为、美的、格力、长虹、小米、苏泊尔等国内外顶尖制造企业都位列其中。
这种“链主”地位,不仅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和丰厚的利润,更赋予了利华益在行业内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真正实践了“价值链顶端整合”的目标。
做实产业是根基,借力资本是翅膀。2021年9月15日,是利华益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时刻。其旗下核心资产——利华益维远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维远股份,600955) 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融资行为,更是市场对利华益多年深耕主业、卓越经营能力的高度认可。维远化学的IPO,
被称为 “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化工企业IPO、近五年来全省最大的IPO项目” ,一举轰动资本市场,为利华益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资本动能。
上市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更规范的治理结构、更高的品牌声誉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它标志着利华益从一家传统的地方民营企业,蜕变为一家现代化的、受公众监督的上市公司,完成了又一次关键跃升。
与此同时,徐云亭深知,无论是产业扩张还是资本运作,自主创新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利华益坚持“自主研发为主,合作引进互补”,打造了“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
他们重金投入研发,建设了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
与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顶尖学府深度合作,甚至与中国化学会共同设立“化学创新奖”,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科学口碑。
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累计获得专利872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拥有国家重点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项目及19项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
特别是自主研发了25个PC改性和PC/ABS合金产品,实现了从“一般的生产制造商”到“为客户设计订制的生产制造商”的华丽转身。
走进今天的利华益工厂,感受到的不仅是装置的庞大和管线的错综复杂,更有无处不在的“数字气息”。每年约5000万元的数字化投入,构建了企业智慧云平台和万兆骨干网络。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供应链每一个环节:从原油采购的在线分析优化,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采用霍尼韦尔PKS和MES系统);
从成品油电商平台让客户“线上下单,线下自助提货”,到“一卡通”系统实现“身份证通行、自动过磅”;
从“原油抢单排队系统”智能化解运输调度难题,到“智慧应急系统”筑起本质安全防线。数字化正在驱动利华益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深刻转变,重塑着这座传统化工巨头的运营模式。
回首利华益32年的发展历程,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或许还在于掌门人徐云亭所秉持的那股企业家精神。
他始终心无旁骛攻主业,在多元化诱惑面前,坚定聚焦石化产业,做深做透。他始终保持政策敏锐度,对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趋势有超前研判,总能提前布局。
他始终坚守“回报股东、惠及员工、贡献社会” 的宗旨,累计投入2亿元用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展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的担当。
他始终修身律己,每天工作超10小时,亲力亲为,并构建了以“人和、无私、自主、自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
正是这种专注、前瞻、责任与勤奋,引领利华益穿越了数次经济周期,从利津县城走向全国舞台,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浪潮中一面耀眼的旗帜。
如今,这艘年营收逾1500亿元的化工巨轮,在“链主”徐云亭的掌舵下,正沿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航向,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深海。
来源:华商精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