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还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文题解析】一、概念阐释材料关键词有“我们”“奋斗”“改变”“世界”,作文中可以不出现明确的文字或段落来刻意界定这些概念,
浦东新区作文试题分析及范文
【作文题目】
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还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文题解析】
一、概念阐释
材料关键词有“我们”“奋斗”“改变”“世界”,作文中可以不出现明确的文字或段落来刻意界定这些概念,但写作时应对核心概念有所分析和阐释,并能在论述中保持概念内涵前后一致。以下概念阐释作拓宽思路之用。
1.我们
指具有主观能动性与集体意识的实践主体,包含个体与群体的双重维度。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既是历史的承受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其本质特征在于:选择行动方向的主动性与受环境制约的局限性的辩证统一。
2.奋斗
指人类为实现价值目标而持续投入的实践活动。可包含三重要素:目标性,如运动员突破体能极限追求奖牌;过程性,如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攻克技术难题;超越性,如通过教育打破阶层固化。与本能劳作不同,奋斗的本质是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自觉行动。奋斗是一个过程,如知识上的不断丰盈,能力上的不断增强等。奋斗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具备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奋斗始终伴随对现状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寻。奋斗也能让我们有更多的能力,能抵御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3.改变
指事物从原有状态向新状态的转化过程,可分为:自然改变,如地貌随地质运动缓慢变化;人为改变,如三峡工程重塑长江生态。改变可以是主观的,如观念的转变,也可以是客观的,如物理形态的变化。材料中的“改变”特指人类通过实践引发的系统性革新,其核心在于打破旧平衡、建立新秩序。改变的本质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事物发生不同于原先的状态或样貌。这种变化可以是微小的,也可以是巨大的,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久的。
改变是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事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内部因素可能是事物自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外部因素可能是环境因素对事物产生了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事物的状态发生改变。
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改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改变世界”中的“改变”与“世界改变我们”中的“改变”的内涵有着细微差别,前一个可以侧重积极“改变”,后一个可以侧重消极“改变”。
4.世界
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事物的总和,包含双重内涵:一是独立于意识存在的物质总和的客观世界,如 ft川河流、社会制度;二是人类认知与价值构建的精神领域的主观世界,如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二者通过实践相互塑造。如哥伦布航海拓展了地理认知边界,表现为客观影响主观,启蒙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表现为主观改造客观。如智能手机既是被发明的工具(客观存在),也重塑了人类社交方式(主观世界),世界始终处于主客体交互的动态建构中。
“改变世界”中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规则、制度、规范等)的总和。可以侧重物质世界,也可以侧重精神世界,要具体分析。“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中的“世界”,倾向于不合理的、陈旧的,不适宜、不那么想接受、不乐于接受的世界,如旧有的制度、规范、传统的理念和看法等。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中,如果不去奋斗,很可能会被世界改变。想要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前提是人要有深入的认知或能力,这也是奋斗所呈现的目的。
四个关键词构成闭环系统:“我们”作为实践主体,通过“奋斗”这一行为,在客观与主观交织的“世界”中实现“改变”。这种关系恰似青铜器的铸造:工匠(我们)在高温中反复锤炼(奋斗),将铜矿石
(客观世界)转化为礼器(改变后的新世界),而礼器又反过来定义祭祀文化(新主观世界)。理解这一
逻辑链,也许能回答材料之问:奋斗既是改变世界的凿子,也是守护初心的铠甲。
二、立场选择
材料是“是……还是”的选择疑问,两个选项并不矛盾、对立。考生回答这个问题,大致有四种选择:
A. 我们奋斗的目的是改变世界。
B. 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选 A 或者 B 的时候,必须紧扣材料,对自己不支持的另一方主张在作文中给予分析,从而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C. 我们奋斗的目的既是改变世界,又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D.我们奋斗的目的既不是改变世界,也不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选择 D,必须结合“我”“奋斗”“世界”等关键词来建构,否则易导向离题。如否定两者后,提出“奋斗的目的是为了坚守自我”这一观点,再全文论述,偏离材料题意了。
四种选择都可以,阅卷者主观上不以立场的选择定分数高下,关键看考生是否与材料精准而深度对话,
说理有没有层次,能否自圆其说。
三、观点阐述
1. “我们奋斗的目的是改变世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造世界的过程。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我们身边之物绝大多数是人类的创造物。对自己的选择须作归因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通过奋斗,积极主动地改变世界?如世界的不完美,人类自身的不完美。让世界变得完美适应人类,让人类变得完美成为真正的人。归因分析,能显示考生的思维层次及写作水平的高低。
2. “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
应该说“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不可能的,人类历史就是理性化、社会化的过程。今天的人类应该不是几千年前、五百年前的人类,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我们与五十年前的人也不完全一样。世界改变我们,可能是向“善”的方面改变,也可以是向“恶”的方面改变。异化的劳动、低俗的观念、教条的理性,甚至现代的文明,当代的科技等,都会束缚着人,戕害着人,异化着人。我们奋斗就是抵抗这些负面的改变。此处的归因分析体现考生的思维层次及写作水平的高低。
3. “改变世界”与“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两个奋斗目的可以趋向统一。“改变世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人性更完美,“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让人类永远保持“善”的本性。不管是“改变世界”还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都可以对当下我们具体身处的“世界”给予观照。可以从工具理性、信息化时代、AI技术突破性发展等偏技术层面展开分析,也可以从人文呼唤、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主题等人文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体现议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此处的归因分析也体现考生的思维层次及写作水平的高低。
四、思辨点列举1. 如果说我们奋斗的目的是改变世界,那么这些改变对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 奋斗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有没有意义?对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3. 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可能吗?如果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
在思辨中,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可能脱离世界,世界与我们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奋斗可能与将世界一些理所当然的价值取向构成冲突,我们的奋斗带有一种先驱性的意义,也带有一种认清现实之后的一种理性选择。
作文材料启发我们思考:人类奋斗的目的,并非为了单一维度的存在,它既包含个人层面追求幸福、实现自我诉求,也蕴含社会层面推动进步、实现公平正义的愿景,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反抗荒诞、创造价值的努力。这一多元而深刻的目标体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奋斗中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书写人类发展的辉煌篇章。
【作文样例】以自我为基的蕲求(68分)
许多人汲汲营营奋斗半生,然而追本溯源,我们奋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的理想么?私以为,答案或许复杂一些。
毋庸置疑,借助完备的认识工具指导实践,进而将世界不断改造至“臻于至善”之境确然是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和革命者念兹在兹的追求,我们也确实欣见世界的诸多进步:发明家的奋斗催生了蒸汽机、电动机等解放生产力的机械;建设者的奋斗将荒杂的土地变更为千堑通达之轨道;象牙塔中学者的钻研推求人类的知识之圆不断扩张…… 然而,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数百年后引燃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深重担忧,当科技成果勾起人们对“美丽新世界”中图景的厌惧,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由奋斗而累积得出的傲人成果,似乎并未全然将世界改造向好。
我们应当领悟到、并且仍在不断确证的事实是:世界自有其运转的规律性,不容外力之置喙;而人的一切改造与奋斗工作总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有其限度;另一方面,纵然意识到尊重规律是发挥能动性加以“改变”物质世界之必然前提,改造世界的工作也难以全然顺遂个人之愿景。勿忘马克思的提醒:“人是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统一所有“他者”的价值判断与目的,因而也无法畅达无阻地追求遵照自己的心意改变世界。
更进一步说,一味追逐“改变世界”会使我们陷入疲于奔命的无止息的劳作,因为“世界”如此宏大,而“我”的努力如此微末;而“改变世界”之理想又是难以完成的。在孜孜以求的理想幻景破灭后,人很容易陷于价值之虚空里,丧失意义感而流于消极。本质上,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感的叙事背后是结果论的导向,它试图向我们渲染“改变世界”的丰伟理想成果以激起人的奋斗,却有意遮蔽了改造世界之困难与不可能之局限,亦使我们淡忘了奋斗过程本身的意义以及它赋予我们的成长。
当《熔炉》用“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时,这不是要消极地回避奋斗,更不是要支持“因为难以改变世界,所以干脆无所作为”的倦怠态度;只是启示我们,在变动不居的庞大世界中,坚守自己的立场或许更为可贵。比起向外蕲求意义,一个人更应把握内心那些值得我们用尽全力去信仰与捍卫的事物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吞,譬如希望与热忱,譬如我们头顶浩渺星空一般的道德准则……它们可能会在世俗追求下蒙上浊尘,然而请不要忘记,正是这些事物捍卫着我们之为“人”存在的根基。
而在此之上,比起改造世界,“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其实也呼唤我们以追求自身的超越性来对抗时代的强力裹挟。回归内心的声音,认识到自我的局限之处,却又像堂吉诃德一样勇敢地去追求成为自己所不是的“人”。向高处走,同世界那向下的一面发出轻声而坚决的对抗,或许是我们于今日更应葆有的姿态,亦是超越性精神的强力之彰显。
我们与世界共议变(65分)
人行于世,半生奋斗,或有所志,故有所思: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改变世界,还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其实我以为,这两者本就是一体两面。
鉴于普适的价值观,这个问题大抵有些前提,世界是需要改变的,被世界改变后的我们不是我们想要的。因而,如果忽然得到这个问题,那回答也就离不开“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要保有个性”“能坚持自我就很好啦”云云。
但如果结合自身思考,再联系现在思考,这个问题又很难有答案。因为大多数人的奋斗既没有改变世界,也没有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无论是通过互联网统计数据得出的各年龄阶段画像,还是从身边的实例个例出发,认真贯彻“奋斗目标”理想的人并不多。
然,这个问题真的没有答案吗?通过以上铺垫,或许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思考,“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和“改变世界”本质上是一件事情,而性质区别在于对个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何者更多。恰如前文所言,为什么有两个前提?因为我们会把“世界”和“群体”联系在一起。“世界”是非物质的“群体”的集合。旧时代的思想理念之落后与现时代的偏见群体之谬误需要被改变,而语句问题中的“我们”被自然而然地放在“好人”的位置。假如我们没有被世界上自己不认同的这些改变,这种坚守指向自己,对个人的影响更大。另一面亦然。
同时,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的语境里,它是隐性的,因为对个人或世界的影响不一定有可被看见的实质成果。恰如前文所说,很多人两者都是没有做到,但没有做到,不是真的由于我们碌碌无为,而是由于我们的影响和行为是无意识的。“世界”的概念太过宏大,我们不会习惯于把具体的奋斗目标放进宏大叙事里。也正因宏大,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可以随时映射为“世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加之于人民就是改变世界,勉励于自我这就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清正廉洁人人可为,影响足够即是海瑞,批判性思考理学至流人人可为,影响足够即是王阳明。
综上,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走在改变与对抗的平衡路上。假如说得意会一些,每个人都有理想主义的一
面。从多元主义的兴起到极端化和开明化,从职场问题的揭露到玩笑化和合理化。无论如何,即使是过犹不及和矫枉过正,都至少说明一点,我们尝试着永远走在让自己和世界变好的路上。
所以,如果正道直行的人走在污浊不堪的环境里,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不让世界改变自己,其实已经在改变世界。
与社会接触、相对、不可分离,我们与世界不可能毫无影响。无论是做黄金乡里找月亮的人,还是没有机遇只能独善其身的人,无论是想过对世界有影响但无疾而终的人,还是抵抗不公却渐渐无力的人,至少我们的奋斗都已经有所改变之果。
........
来源:群星满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