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七点的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园,白杨树下飘着早餐的香气。一群穿着卫衣牛仔的年轻人中间,赫然立着一位白发老者——深蓝色夹克,黑框眼镜,肩上的书包带勒出深深的痕迹。当一群女生举着手机欢呼着朝他跑来,我们才惊觉:这不是送孙子上学的爷爷,而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王文生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的这句话,在60岁的王文生这里有了新的注解。
清晨七点的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园,白杨树下飘着早餐的香气。一群穿着卫衣牛仔的年轻人中间,赫然立着一位白发老者——深蓝色夹克,黑框眼镜,肩上的书包带勒出深深的痕迹。当一群女生举着手机欢呼着朝他跑来,我们才惊觉:这不是送孙子上学的爷爷,而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王文生。
60岁的他站在青春洋溢的人群中,像一棵苍松挺立在春笋之间,突兀却莫名和谐。
01
六十入校天下闻
2024年10月的一个清晨,当王文生翻开高中数学课本时,连他自己都没想到,200多个日夜后的今天,他会站在大学校园里,成为全网关注的“超龄新生”。399分的高考成绩单至今压在他宿舍的枕头底下,那是他每天5点起床苦读的见证。
走在校园里,他就像一块行走的“人形立牌”。女生们围着他拍照打卡,短短几天短视频平台粉丝将近4万,连学校保安都能一眼认出这位特殊的学生。
“以前做HR时总在观察别人,现在倒成了被围观的对象。”王文生笑着整理了下被风吹乱的白发,眼镜后面藏着一丝得意和顽皮。
02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面对“炒作”“博眼球”的质疑,王文生正在图书馆准备他的第一次小组作业。窗外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三十年前因为家贫辍学,现在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该轮到我追梦了。”他转动着手中的笔,笔杆上还留着儿子送的“逢考必过”贴纸。
选择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王文生比任何人都清楚流量时代的游戏规则。但比起即时变现,他更在意的是系统学习:“就像盖房子,网红是外墙装饰,专业知识才是承重墙。”
这话说得格外清醒——毕竟在年轻人扎堆的互联网赛道,这位老者反而看得最透彻。
03
破茧成蝶的三重门槛
无数人羡慕王文生的“第二春”,但少有人看清光环背后的现实条件:
知识储备的门槛:365分的专业组最低投档线,他考出399分。高二就辍学的他,为了心中的梦想,那段备考日子里,数学公式贴满卫生间墙面,英语单词卡塞满口袋,连炒菜时都在听网课。
经济支撑的门槛:每年3500元的学费,看似不高,如果再加上住宿费、伙食费,还有书本费,大专三年近十万元的投入,花的是他攒了多年的养老钱。宿舍书桌上除专业书籍外,还摆着褪色的计算器——那是他反复核算收支的“账房先生”。
家庭支持的门槛:老母亲举双手赞成,儿子和他站成了统一战线。全家福照片摆在他的课桌左上角,相框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
夕阳西下,王文生背着书包走向食堂,身影渐渐融入下课的人流。他的走红或许偶然,但这份勇气的价值远超流量本身——当社会习惯用年龄划分人生阶段,他用实际行动撕掉了所有标签。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室里的白发不是另类,而是最动人的风景。
下一个王文生或许正在某间书房备战高考,而这个世界,终将属于那些永远不给自己设限的人。
来源:万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