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同行,教育为炬:兰州大学倾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1:17 1

摘要:这个暑假,在距离兰州大学3500公里之外的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会议室,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们正在与拉曼理工大学相关专业教师沟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同属“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双方计划通过2+2国际合作办学的形式,在营养学等专业学科领域开展教育合作,共同推

这个暑假,在距离兰州大学3500公里之外的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会议室,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们正在与拉曼理工大学相关专业教师沟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同属“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双方计划通过2+2国际合作办学的形式,在营养学等专业学科领域开展教育合作,共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无独有偶,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也计划与兰州大学在新闻相关学科开展2+2联合培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

回溯十年前,兰州大学联合复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7所国内外高校,在甘肃敦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开启了携手共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新篇章。十年后的今天,联盟“伙伴”已壮大至188所国内外高校,覆盖了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而兰州大学以自身多元交融的学术生态,诠释着“陆上丝路学术枢纽”的使命:从河西走廊到咸海之滨,从敦煌石窟到撒哈拉边缘,建成了一个融合了知识、技术与人文的教育共同体。

育人筑桥 输送优质建设力量

在兰州大学的校园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们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与实验室之间,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开启了一段充实的求学之旅。

来自肯尼亚的威利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兰州大学跟着熊友才教授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时常同导师一起深入非洲当地农户的田地里,向他们介绍推广垄沟覆膜技术。“我想把兰大的技术带回家乡,为肯尼亚带来改变。”威利充满期待地说。

威利指导当地农民使用垄沟覆膜

而来自巴基斯坦的马利克,在兰大跟随生命科学学院李祥锴教授学习,在中巴共建实验室中研究益生菌资源的开发。2022年博士后出站,马利克将所学带回巴基斯坦,先后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科技大学担任教师和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科技部工作,“能够成为一座桥梁,为中巴友谊做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骄傲”。

苗若雨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兰大留学生。2019年本科毕业后回国应聘至华为乌兹别克斯坦总部,逐渐成长为华为乌兹别克斯坦营商环境事务经理。同样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杨帆,本科毕业后回国应聘至中国重汽,现任中国重汽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处销售经理。“我们国家的中资企业非常愿意录用兰大学生。在华为、中国重汽、中国石油等大型企业中都有兰大毕业的留学生做高管。我们真实地在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兰大力量。”苗若雨说。

十年间,共有来自101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到兰州大学求学深造,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比例达93%。为了让留学生们能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兰州大学依托本校优势特色学科,为留学生设置了涵盖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生物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课程。这些留学生带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回到本国,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交流、沟通和建设作用,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科研筑基 破解发展技术难题

“通过系统研究牦牛与草地生态的互动机制,我们希望为提升区域生态安全、营养健康和民生福祉提供解决方案。”今年4月,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尼泊尔的高原地带,兰州大学龙瑞军教授正带领科研团队深入探索草地植被多样性如何影响牦牛的择食行为及其乳品质。这项研究不仅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更旨在推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区草牧业的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

而在去年7月,兰州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型大学签署了《中国兰州大学与哈农大中哈智慧农业中心的共建协议》,两校将依托优势学科,在农业数字化、种质创新、绿色低碳技术、节水实践、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兰州大学生态学团队立足甘肃与中亚、南亚国家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在草地与牦牛领域深入研究,成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中的兰大“使者”。

兰大代表团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开展实地考察

“彻底解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是我最终追求的目标。能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一份兰大力量,造福一方人民,我很欣慰。”2017年起,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孟兴民教授带领团队研究人员深入中巴公路进行考察,并与巴基斯坦COMSATS大学联合开展研究工作。耗时三年,他们查明了中巴公路沿线的滑坡灾害隐患点、地表沉降点和冰川消退点,形成了中巴经济走廊地质灾害数据库。这项成果,对中巴公路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打破“小圈子”,建立“伙伴群”。兰州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教育科研合作覆盖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兰州大学在生态与环境、生命与健康、前沿交叉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国际科技合作类研究基地45个,已向沿线国家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10余项。

文明互鉴 牢系民心相通精神纽带

2019年初,中文纳入了格鲁吉亚教育体系,汉语学生与日俱增,掌握中文逐步成为格鲁吉亚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一大优势。如今,走进兰州大学共建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的课堂,能经常看到学生们手捧着《轻松学中文》津津有味地朗读。这是格鲁吉亚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本土教材,由兰州大学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历时1年编写完成,于2021年正式出版,成为中格教育合作中的重要一环。

兰大师生编写的格鲁吉亚《轻松学中文》系列教材

“此前一直使用的是中英文对照版《快乐汉语》。由于部分当地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格语翻译才能完成课堂讲解工作。而《轻松学中文》系列教材的面世,实现了格鲁吉亚中小学生中文本土教材零的突破,为中格两国人文交流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兰州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迟刚表示。

而在今年春节,兰州大学共建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书法体验课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吴怡洁手握毛笔,一笔一划地向当地学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魅力。“语言文字是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相互学习分享,让本就日新月异的语言更加生动。”吴怡洁说。

至今,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学业学位授权点共派出海外实习学生547人次,其中志愿者489人次,他们通过开展汉语课程、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春节来临,吴怡洁和学生写书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牵头举办“国家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中亚论坛,成为我国中亚研究相关院校和机构首次在中亚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牵头举办“丝路文明互鉴与人文艺术审美交流”国际研讨会,共话丝路文明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师生合著《中国古丝绸之路(第二卷)》(俄文版),成为兰州大学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述之一……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兰州大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深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正全力开启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下一个“金色十年”。

来源:兰州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