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 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罕见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可引发血管内溶血(IVH)、血栓形成及平滑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与溶血相关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川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比较不同补体抑制剂在中国PNH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优化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充分的循证支持。
临床研究凸显优势伊普可泮实现全面溶血控制与血红蛋白水平正常化在PNH治疗领域,两项关键的III期临床试验(APPOINT-PNH与APPLY-PNH)为临床选择补体抑制剂提供了高级别循证证据,验证了伊普可泮在溶血控制与血红蛋白(Hb)改善中的确切优势。
APPOINT-PNH研究:助力初治PNH患者快速全面控溶APPOINT-PNH研究纳入未接受过补体抑制剂治疗、Hb<10g/dL且乳酸脱氢酶(LDH)>1.5倍正常上限(ULN)的PNH患者,探讨伊普可泮200mg每日两次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2,3。研究结果证实,初治PNH患者可从伊普可泮单药治疗中确切获益:Hb水平升至正常且持续改善:治疗24周时,92%的患者在未输注红细胞的前提下,Hb水平较基线提升≥2g/dL,其中63%的患者Hb水平≥12g/dL;延长至48周时,上述比例分别升至97%和79%,且患者Hb平均水平从第24周的12.6g/dL进一步提升至第48周的13.2g/dL。
长期摆脱输血依赖:第24周时,98%的患者脱离输血;这一比例在48周时仍维持98%。
快速、持久控制溶血:患者LDH水平在治疗第1周即开始下降,随后持续维持在ULN左右,至第48周时,LDH平均水平仅为305.5U/L,实现了溶血的全面控制。
突破性溶血(BTH)发生风险低:仅2例(5%)发生临床BTH(2起事件),均为轻/中度且未导致停药。
APPLY-PNH研究:破解C5补体抑制剂治疗后残留贫血难题基于伊普可泮在初治患者中展现的“全面控溶、Hb正常化、低BTH风险”等疗效,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其在既往接受C5补体抑制剂治疗但疗效不佳患者中的价值。APPLY-PNH研究纳入了既往接受C5补体抑制剂治疗但仍存在残留贫血的PNH患者,对比换用伊普可泮治疗与继续使用C5补体抑制剂治疗(抗C5治疗组)的疗效差异2,4。研究结果从多维度证实了伊普可泮的优势:Hb水平快速升至正常且持续稳定:治疗24周时,在未输注红细胞的前提下,伊普可泮组82.3%的患者实现Hb较基线提升≥2g/dL,显著高于抗C5治疗组的2.0%(P
摆脱输血依赖且长期维持:第24周时,伊普可泮组高达95%的患者摆脱输血,而抗C5治疗组仅26%;至48周,伊普可泮组仍有91.9%的患者维持脱离输血的状态,由抗C5治疗转换为伊普可泮治疗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同样达到94.1%。
溶血指标恢复正常:治疗24周时,伊普可泮组的LDH水平持续维持在1.5倍ULN以下(图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ARC)较基线降低115.8×10⁹/L。而抗C5治疗组的ARC较基线升高0.3×10⁹/L(P<0.001)。至48周,继续伊普可泮治疗和抗C5治疗转为伊普可泮治疗的患者ARC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BTH发生率低:在第24周,伊普可泮组BTH的年发生率仅为0.07,而抗C5治疗组为0.67。
为进一步验证不同补体抑制剂的临床价值,EBMT-SAAWP对6个国际PNH中心接受C5补体抑制剂治疗的160例PNH患者的血液学反应进行评估,并对完成随访和记录数据完整的患者进行纵向分析5。研究者采用相同标准,对伊普可泮两项III期研究的入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明确了血液学反应比例6(表 1)。表1 基于EBMT-SAAWP分级标准的PNH患者对不同补体抑制剂的反应评估(%)6,7综上,两项III期研究聚焦初治和C5补体抑制剂治疗后疗效不佳的PNH患者,充分证实伊普可泮在不同人群中均可实现全面的溶血控制、Hb水平正常化及输血依赖摆脱,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实现完全血液学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优选择。
中国真实世界研究补充PNH补体抑制剂本土循证证据尽管上述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基础,但伊普可泮和C5补体抑制剂在中国患者群体中的真实世界数据仍较为缺乏。由于不同人群存在种族差异、临床实践模式不同,且患者基线特征可能存在区别,国际试验结果需在本土人群中进一步验证。为填补这一循证空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川教授团队开展了针对中国PNH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该研究收集了自2024年1月起至今,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PNH患者的基线数据以及用药后的动态随访数据,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C5补体抑制剂与伊普可泮在真实临床场景下的疗效结局与安全性差异。
研究共纳入14例PNH患者,其中男性和女性各7例,中位年龄为38岁,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输血依赖6例,布加综合征1例,血栓栓塞1例。基线时,患者的Hb水平为60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为8.63%,LDH为1616U/L,7例患者的PNH克隆均在10%以上。C5补体抑制剂组和伊普可泮组分别有7例患者。初步结果显示,用药后第4周、8周、12周时,C5补体抑制剂组的Hb水平中位提升幅度随时间逐步增加,分别为11.7%、29.9%、31.2%,呈现缓慢且稳定的提升趋势;而伊普可泮组则表现出更快速的短期提升效果,同期Hb中位提升幅度分别达29%、55.8%、65.8%。此外,两组患者的核心溶血指标(LDH、间接胆红素、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总体耐受性良好。C5补体抑制剂组2例患者因反复感染出现多次BTH,其余患者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该结果提示,两种补体抑制剂均能提升患者的Hb水平。伊普可泮可迅速提升Hb水平,而C5补体抑制剂则呈现出缓慢而稳定的趋势。两种药物的总体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专家点评1何川 教授
PNH作为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治疗格局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革命性突破。在补体抑制剂问世前,该病治疗手段匮乏,患者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72%,10年生存率低至50%1。而补体抑制剂的应用扭转了这一困境,使患者的生存期接近正常人群水平。然而,随着C5补体抑制剂在临床中应用增多,其治疗局限也逐渐凸显。尽管末端补体抑制剂能有效预防IVH,但部分患者仍会面临持续性贫血,无法摆脱输血依赖。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补体激活引发的EVH未被有效控制,这也成为PNH治疗领域亟待突破的新方向。伊普可泮作为首个口服的补体B因子抑制剂,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为解决这一临床困境提供了关键思路。通过靶向补体旁路途径,伊普可泮可同时控制C3介导的EVH与末端补体介导的IVH,实现全面控溶。这一机制优势在两项核心临床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
针对初治PNH患者,使用伊普可泮单药治疗,97%的患者Hb较基线增加≥2g/dL,高达98%的患者摆脱输血依赖。
针对既往使用C5补体抑制剂疗效欠佳的患者,换用伊普可泮后,82.3%的患者实现Hb水平提升,超90%的患者摆脱输血依赖。
我们团队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与国际临床试验高度一致,为伊普可泮的本土应用提供了重要佐证。在中国PNH患者中,伊普可泮能快速提升Hb水平、有效控制溶血、帮助患者摆脱输血依赖,且整体耐受性良好,BTH发生风险低。这一真实世界数据,不仅补充了本土循证证据,更能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基线病情(如贫血程度、治疗目标、给药偏好)制定个体化方案提供参考。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和真实世界研究的深入,伊普可泮有望成为PNH治疗领域的重要选择,帮助更多PNH患者实现疾病完全缓解,真正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专家简介
何川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 红细胞疾病亚专业组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城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组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PNH联盟组长
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红细胞疾病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淋巴瘤专业学组委员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卟啉病专委会委员
于欣玫 医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
医学硕士、医师
通过四川省血液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参与多项血液系统疾病GCP临床试验
发表多篇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补体抑制剂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 罕见病研究, 2025, 4(1): 83-95.
2.Peffault de Latour R, Röth A, Kulasekararaj AG, et al. Oral Iptacopan Monotherapy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N Engl J Med. 2024 Mar 14;390(11):994-1008.
3.Risitano AM, Kulasekararaj AG, Scheinberg P, et al. Oral iptacopan monotherapy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 final 48-week results from th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APPLY-PNH trial in anti-C5-treated patients and the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3 APPOINT-PNH trial in patients previously untreated with complement inhibitors. Lancet Haematol. 2025 Jun;12(6):e414-e430.
4.Austin Kulasekararaj, Régis Peffault de Latour, Alexander Röth, et al. Factor B inhibition with oral iptacopan monotherapy demonstrates sustained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final results from APPLY-PNH. 2024 EBMT. Abstract: A128.
5.Debureaux PE, Kulasekararaj AG, Cacace F, et al. Categorizing hematological response to eculizumab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 multicenter real-life study.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21 Oct;56(10):2600-2602.
6.Antonio MR, Bing H, Austin K, et al. Categorization of Hematological Responses to Oral Iptacopan Monotherapy in Anti-C5-Treated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and Persistent Anemia in the Phase III APPLY-PNH Trial and Complement Inhibitor-Naïve Patients in the Phase III APPOINT-PNH Trial[J]. Blood, 2023, 142 (Suppl1): 4084.
7.韩冰.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补体抑制剂疗效评估与随访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5, 45 (07): 554-558.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码:FAP0054323,有效期:2025-09-19至2026-09-19日,资料到期,视同作废
撰写:lsa
审校:Vera
排版:Atai
执行:Ata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