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性反复腹痛3年,背后隐藏的罕见病因你想到了吗?|病例学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21:04 1

摘要:2年前,内镜检查提示多发十二指肠溃疡及结肠溃疡。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血红蛋白96g/L),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91.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311g/L),铁水平偏低(6.1μmol/L),白细胞增多(12.38×10⁹/L),C反应蛋白升高(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3岁,因“反复腹痛3年,伴恶心、呕吐”入院,每日排稀便1次。

现病史:

2年前,内镜检查提示多发十二指肠溃疡及结肠溃疡。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血红蛋白96g/L),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91.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311g/L),铁水平偏低(6.1μmol/L),白细胞增多(12.38×10⁹/L),C反应蛋白升高(77mg/L),红细胞沉降率升高(76mm/h),而叶酸及维生素B₁₂水平正常。临床怀疑克罗恩病,予美沙拉嗪及硫唑嘌呤治疗,但患者自述症状无改善并自行停药。

1年前,患者因腹痛再次就诊。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腹部增强CT提示十二指肠异位胰腺可能。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加重(血红蛋白83g/L),血小板增多(369×10⁹/L),D-二聚体升高(2.08μg/mL),尿常规正常。予泼尼松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但当泼尼松剂量减至每日10mg时,症状复发。

3个月前,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80g/L,乳酸脱氢酶(LDH)1709.9U/L。胃镜检查提示多发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提示慢性活动性炎症。¹³C呼气试验阴性。此次虽将泼尼松剂量增至每日20mg,但患者症状仍持续存在。

入院前1个月,患者腹痛发作频率增加,伴发热。予抗生素治疗后,腹痛症状未缓解。

既往史:10年前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幼患慢性贫血。

体格检查:贫血貌,结膜苍白,腹部轻度压痛。

入院检查:

入院实验室检查显示:正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79g/L,参考范围:115-150g/L),白细胞计数5.4×10⁹/L(参考范围:3.5-9.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95.1%(参考范围:40%-75%),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470×10⁹/L,参考范围:100-300×10⁹/L),C反应蛋白升高(167.00mg/L,参考范围:<5mg/L),LDH升高(899U/L,参考范围:<250U/L),D-二聚体升高(1.71mg/L FEU,参考范围:<0.55mg/L FEU),铁蛋白降低(<58mg/L,参考范围:500-2200mg/L)。

艰难梭菌毒素及谷氨酸脱氢酶抗原检测阳性;巨细胞病毒、EB病毒、寄生虫感染及结核筛查均为阴性;免疫全套检查(包括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IgM、BCR/ABL融合基因检测、JAK2 V617F突变检测)均为阴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亦为阴性。

住院期间,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及呕吐,伴网织红细胞计数进行性升高(第1天为0.0844×10¹²/L,第5天升至0.1500×10¹²/L)。外周血涂片检查检出不明细胞(0.02×10⁹/L)。

腹部CT(图A、B)提示小肠轻度水肿、增厚,尤其是左下腹区域。小肠镜检查提示空肠及回肠可见散在糜烂与溃疡(图C-I)。活检示轻至中度慢性炎症,无明确缺血证据(图J、K)。骨髓涂片及活检结果正常(图L、M)。

患者从发病至入院的临床病程如图N所示。

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和治疗

答案揭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感染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白塞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结合患者临床病程及微生物检测结果,排除感染。非特异性内镜表现及活检结果不支持克罗恩病诊断。免疫标志物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检测、JAK2 V617F突变检测及骨髓穿刺结果均为阴性,进一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骨髓增殖性疾病。因患者无口腔或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及皮肤病变,白塞病的可能性较低。

鉴于患者存在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图O)及LDH水平升高,且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检测阴性,溶血被视为关键特征。Coombs试验阴性,排除了免疫介导的溶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患者D-二聚体升高、血小板增多且伴腹痛,提示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而这一情况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一种罕见的补体介导的溶血性贫血。PNH常表现为反复腹痛,多由血管内溶血及血栓形成引发肠道缺血所致。进一步回顾病史发现,患者腹痛发作时曾出现黑尿(血红蛋白尿),此症状进一步提高了PNH的可疑性。

遂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表面CD55(85.6%)、CD59(85.3%)显著缺失,红细胞表面CD55(58.6%)、CD59(52.4%)显著缺失(图P、Q),据此确诊为PNH。

治疗

临床建议予依库珠单抗治疗,但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遂予泼尼松治疗,患者症状改善后出院。

病例讨论

PNH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PIG-A基因突变导致的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病理缺陷是糖基磷脂酰肌醇(GPI)合成异常而致由GPI锚连在血细胞膜上的一组锚连蛋白(CD55、CD59等)缺失,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管内溶血(IVH)、骨髓衰竭和高风险并发血栓等。该病作为一种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没有先天发病的报道(先天性CD59缺乏除外),也没有家族聚集倾向。据统计PNH全球年发病率为1~2/100万人,患病率为10~20/100万,而我国年发病率牡丹江地区曾统计为2.85/100万人,属罕见病范畴。

PNH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乏力、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及腹痛。1/3的PNH患者在确诊时存在腹痛症状。目前认为,PNH相关腹痛与补体介导的溶血及微血管血栓形成相关,后者可能导致肠道缺血。血管内溶血会消耗一氧化氮,损害平滑肌功能并加重胃肠道缺血损伤。此外,血小板活化与聚集会进一步加剧血栓形成,导致缺血与腹痛。小肠受累较为常见,内镜检查可发现边界清晰的肠黏膜糜烂和溃疡。腹部CT可能显示肠壁水肿增厚,如本例所见。

对于存在不明原因溶血、特殊部位血栓形成或不明原因腹痛的患者,应警惕PNH的可能。PNH的准确诊断依赖流式细胞术,该技术可检测外周血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的缺失情况。

PNH的治疗方案包括支持治疗(如皮质类固醇)、补体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针对存在症状性溶血或血栓形成的PNH患者,C5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被视为标准疗法。依库珠单抗通过靶向补体蛋白C5,可有效预防溶血、减少输血需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参考文献:

[1]Zhuang, Zhuoqing et al. A Rare Cause of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Gastroenterology, Volume 169, Issue 4, 564 - 567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4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45(08):727-737.

[3]Cançado RD , Araújo A , Sandes AF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J]. Hematol Transfus Cell Ther, 2021,43(3):341-348.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