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2018年,中国青年网曾对全国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40%的人经常熬夜玩手机、上网。
玩手机会增加抑郁、焦虑风险,
使人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
撰文 | 芒来小姐
假期没事干,你是不是总刷短视频、朋友圈?
是不是总把手机摆在身边,无论走亲戚还是睡觉都形影不离?
是不是明明想趁着放假充实自己,可一闲下来就忍不住玩手机?
结果,休没休息好,学也没学好。
如果是,那么,你已经手机成瘾。
2018年,中国青年网曾对全国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40%的人经常熬夜玩手机、上网。
如今,手机已经渗透了生活,让衣食住行越来越便捷,可人的生活习惯越来越糟糕。
瑞典首席心理治疗师安德森.汉斯,在书籍《手机大脑》里写道:
玩手机会增加抑郁、焦虑风险,使人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
手机是生活的必需品,却是幸福的消耗品,过度沉迷手机,会导致快乐指数持续走低。
想要为幸福添色增香,就要掌握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
身处数码时代,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然而如果每天摸上千次手机,无疑给大脑投入一颗“定时炸弹”……因此,一定要懂得“聪明的”使用手机设备。
一、放下手机,戒掉唾手可及的快乐《手机大脑》中指出:手机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能传递兴奋、快乐。
当多巴胺被激活时,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
明明只想看一个搞笑视频解闷,但一看就停不下来,不停往下刷;
明明肚子并不饿,一看到手机里的美食视频,就忍不住点起了外卖;
明明想沉下心看书,没看多久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看有没有新信息……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多巴胺在大脑奖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它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被奖励”“很愉快”“很兴奋”。
当这种快乐“唾手可得”时,人就很难控制自己停下来。
1957年,研究员凯瑟琳.蒙塔古及其伙伴做过一个实验:
将电极植入老鼠的大脑,然后在鼠笼里设置一个开关,每当老鼠按压开关,电流就会刺激鼠脑中的奖赏机制,让老鼠产生多巴胺。
实验结果让人意外:老鼠不停按压开关、产生快乐,哪怕饿了、渴了也不停下来,直到精疲力竭地死去。
除了老鼠,研究员在人类的大脑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机制
算法不断推送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让人废寝忘食地沉迷于多巴胺。我们不断滑动手机的动作,其实像极了按压开关的老鼠。
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让人没有动力去实现更深层次的快乐。
一组调查显示,人们使用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感到抑郁压抑。
因此,《手机大脑》将手机称为“一种新型兴奋剂”。它让我们沉溺于对低级快乐的追求,离真正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远。
而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不要依赖手机带来的快乐。
就像书中写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大脑。在适当的时候放松。
二、放下手机,找回清醒的自我认知曾听朋友抱怨:现在的人越来越自恋了,打开朋友圈,全是精修磨皮自拍照,失真到好笑。
其实,这种“自恋”并非是因为心理病态,而是被手机转移了注意力。
青少年行为心理研究者简.M.腾格等人,研究手机对青少年的影响多年,发现一个倾向:社交媒体让孩子越来越“不近人情”。
他们关注自己的朋友圈得到多少个赞,却对现实中的赞赏充耳不闻;
他们审视别人的打扮、旅行、收入,为了攀比在网上夸大炫耀自己;
他们关心网上虚假的狗血新闻,却对路边摔倒的老人置若罔闻……
是什么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变得如此冷漠?
一方面,人类天生喜欢谈论自己,网络给了人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可也带来了炫耀和攀比。
一组针对5000余人的调查发现: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把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晒生活、晒照片上面,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幸福,因此没时间经营现实中的幸福。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被新鲜有趣的信息“捆绑”,资本家为了夺取流量,不择手段让人多在页面上停留一会儿。
社交媒体Pinterest的前总裁后悔地说:“我在打造连我自己都沉迷的东西。”
他白天工作看手机,晚上下班回家,依然抓着手机不放,两个孩子正需要父亲的陪伴,他却完全察觉不到孩子们的需求。
只要一拿起手机,他就变成了一个“冷漠的父亲”,眼睛死盯着屏幕,任由时间一点点流逝。
即使把手机丢车上、放客厅、不带上床……也没法戒掉手机瘾。
因此,将注意力过度放在手机上,对经营好生活没有丝毫益处。
真正清醒的人,会放弃和网上的人攀比,关注现实中发生的事。
用全身心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来尽早远离手机的坏影响。
三、放下手机,让学习更加专注你相信吗?手机会让人记忆力越来越差。
当你带着电子设备进入课堂,用键盘记笔记,相比手写笔记的同学,你能在课堂上记住的东西更少。
科学家用一组实验证实了这个结论:
美国研究者让一些学生听ted演讲,一部分人用纸笔记录,另一部分人用电脑记笔记。
结果显示,相比用电脑记笔记,纸笔记录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到的东西,对核心内容把握也更加到位。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无法一心多用,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同时使用电子产品都会分散注意力。
甚至有研究证实:哪怕只是把手机摆在眼前,不去碰它,人也更加容易走神。
与之相比,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记忆里和注意力更加集中,效率也更高。
朋友的女儿上网课,总是背不住课文。
朋友观察发现:
女儿不是记性差,而是老是想着“反正课文就在电脑里”“反正一上网就找得到”,大脑开小差,不肯费劲背诵。
她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放下电子设备,用纸笔抄写课文。
抄了两遍后,孩子背起来虽然结结巴巴,但能从头到尾背完,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通透了。
尽管,手机便携了我们的生活,但有时候放下手机,会让事情进展更加顺利。
将时间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其实是一种极好的生活态度。
做事慢一点,效率高一点,才能对生活拥有深度的参与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写在最后心理学中有个“嗑瓜子效应”:
当你嗑几分钟瓜子,可以把无聊打发走;当你嗑几小时瓜子,口齿会出血、上火、发炎。
过量则有害,“嗑瓜子效应”说的正是手机带给人的影响。
关于戒除手机瘾,我们能找到很多有效方法:去户外运动,阅读实体书,面对面聊天……
但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自律。
就像《微习惯》一书写的:“摆脱高期待值的心理压力,每天从做一些微小的、没有负担的积极行为开始。
比如: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目标的进一步行动。”
从每天关机10分钟,到每天关机一小时,再到不需要关机也能摆脱手机的影响,或许需要花很长时间。
但更好的生活态度,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用自控力驾驭手机,而不是任由自己被手机驾驭。
慢慢的,我们会成为手机的主人,快乐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来源:医学界精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