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饭局,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既能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洞察隐藏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中国的饭局,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既能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洞察隐藏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1)请客吃饭是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载体
在当今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各种信息的传播频率空前迅速,传播范围也日益广泛。尽管如此,餐桌上的信息沟通仍具有大众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餐桌上沟通的信息往往更生动、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富有启发性。如近代四川茶馆首先突出了“传播信息”的作用,川人进茶馆,不仅为饮茶,而首先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己的新闻告诉别人,又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新闻与信息。四川茶馆的第一功能是“摆龙门阵”,一个大茶馆便是个小社会。
(2)请客吃饭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
《礼记·礼器》说:“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餐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调节器。由于餐饮礼仪的基本原则是敬人律己、真诚友善,因而它能联络人们相互间的感情,架设友谊的桥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交氛围,也有助于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
即使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了某种不快、误会和碰撞时,通过一句礼貌用语、一个礼仪形式,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获得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在餐桌上初次相遇的陌生人,只要礼节周全,也可能会成为一见如故的知心朋友。
《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氏五人——汉成帝母舅王潭、王根、王玄、王商、王逢等人,同日封侯,他们之间各有矛盾,宾客不得往来。后来,有一个叫娄护的官吏,备了丰盛的酒菜,依次在五侯之间传食,进行调解,因而博得“五侯”的欢心,并置备佳肴美馔回赠娄护。娄护品尝了佳肴,经过自身努力,集五家之专,烹制出一种美味珍肴,世称“五侯鲭”(鲭,即青鱼)。
法则一:从选座识人
吃饭时,喜欢选领导身边的位置坐的人,此人过于积极,心术可能不正;不喜欢坐在领导身边,挑离领导最远的位置,这种人要么太胆小,要么心里有鬼。
法则二:喝酒识人
主动倒酒的人:这样的人有一点可爱,温暖又阳光,喜欢交际和沟通,不会那么偏执和激进。
喜欢红酒的人:喜欢红酒的人是很有魅力的浪漫者。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感觉。
来者不拒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个性犀利、气势豪迈,自信甚至有一点自负。
敬酒双手托杯的人:这样的人让人有种自然的亲近感,温文尔雅,谦逊待人,为人务实、勤奋。
从喝酒的表现:马云曾经这样说:“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红耳赤,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我不会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装着不会喝,并一边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阴险狡诈,我也不会重用;那种自己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以放心重用。”
法则三:吃相识人
第一,狼吞虎咽的人,都能吃苦,少时家贫,但工作积极肯干。
第二,讲究食具清洁的人,这样的人工作有条不紊,生活会安排。
第三,食物一上桌,就乱加调味品。这样的人爱冒险,做事较轻率。
第四,一面进食,一面唠叨不停的人。这类人处事较性急,且有些咄咄逼人。
第五,吃饭时闷声不响者多是性格孤僻或害羞。
第六,一吃完就离开饭桌者多是以自我为中心。
来源:老闫说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