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起事件的涉案人都遭行拘或行政处罚,可谓大快人心。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短视频已从早期的“低级恶搞”发展到如今的“精致制作”阶段。涉事者不仅设计复杂剧本,还通过环境营造、多人配合等方式增强“真实性”,其误导性更强。
当虚假剧本披上“真实”外衣,当公众善意沦为流量猎物——摆拍闹剧一次次试探社会信任底线,我们还要为这场“狼来了”的表演付出多少代价?
从早期的“公益助农”悲情戏到各类摆拍闹剧,虚假短视频不断改头换面、升级剧本。
这几起事件的涉案人都遭行拘或行政处罚,可谓大快人心。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短视频已从早期的“低级恶搞”发展到如今的“精致制作”阶段。涉事者不仅设计复杂剧本,还通过环境营造、多人配合等方式增强“真实性”,其误导性更强。
这类内容的危害远超“博眼球”本身。公众的善意不断被消耗,当一次次“爱心救助”被证实为表演,社会信任的基石会被一点点侵蚀。网络秩序被严重扰乱,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治理短视频摆拍乱象,并非无解难题,但需多方合力、多管齐下。
法律层面,我国已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明确禁止制作、传播虚假信息。2025清朗行动已明确严打此类恶意营销,终结这类闹剧,关键要从根本上提高其违法成本。
平台责任亦不容回避。各大短视频平台应改进算法推荐机制,改变“流量至上”的评价体系,建立更高效的内容审核与识别系统,对摆拍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处置,避免其“换个马甲”卷土重来。同时,建立便捷的用户举报和反馈通道,发挥公众监督力量。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也应提高媒介素养,面对情绪色彩浓厚、情节戏剧化的内容保持必要警惕,学会交叉验证信息源,不盲目转发、点赞、评论,避免成为虚假流量的“推手”。
每一场摆拍闹剧的被揭穿,都是对虚假内容生产的一次警示,也体现出公众辨别能力和法治意识的提升。只有形成法律、技术、行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虚假短视频的蔓延,让互联网真正成为真实、健康、积极的精神家园。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