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御用书法家:被忽略千年的极品唐楷,这字深得王羲之真传,颜真卿曾拜他为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13:15 1

摘要:在唐朝那段风华绝代的历史长卷中,书法艺术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提及唐朝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柳公权、怀素、颜真卿等均是耳熟能详的人物。然而,在这群璀璨巨星之中,还有一位曾一度名震朝野、享誉宫廷的书法大家,他就是徐浩。作为宰相张九龄的外甥,徐浩

在唐朝那段风华绝代的历史长卷中,书法艺术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提及唐朝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柳公权、怀素、颜真卿等均是耳熟能详的人物。然而,在这群璀璨巨星之中,还有一位曾一度名震朝野、享誉宫廷的书法大家,他就是徐浩。作为宰相张九龄的外甥,徐浩不仅继承了书法世家的精髓,而且自成一派,其艺术成就更是一时无两,其书风雄浑敦厚、气韵悠长,深得当时帝王与文人的推崇,为后来的书法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徐浩,字季海,出生于越州(今浙江绍兴),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学多才。15岁时便及第为官,虽年轻时只能担任鲁山主簿,但其才华已初露锋芒。26岁时,因一幅《喜雨幅》得到当时权臣张说的赏识,从此走上仕途,并先后担任集贤院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尚书右丞、国子祭酒等重要职务。他长期负责为皇帝撰写诏书,成为御用书法家,很多朝廷文告皆出自其手,这不仅给他的书法添上了浓重的实用色彩,更使他的艺术在政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徐浩书法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其沉着劲健的用笔之中。他早期的《陈尚仙墓志》呈现出一种秀润生动的笔意,结体疏朗而不失规矩,虽带有初唐典雅风韵,但稍显生涩,透露出对先贤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风范的仰慕。进入中期,他的代表作《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则在继承中求新,既舍弃了早期瘦硬生涩的痕迹,又增强了书法整体的圆健厚重感。此时的徐浩在笔法上不再一味模仿二王,而是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笔触:字势横轻竖重,起笔与收笔极为讲究提按,力透纸背,展现出一股凌然盛气,其笔画中既有汉碑的雄浑又参透了轻灵之趣,使得整体书法既端庄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

最令人称道的当属徐浩晚年创作的《不空和尚碑》。该碑刻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现存西安碑林。这块碑文共24行,每行48字,既记述了佛教密宗传播的历史,又彰显了当时政治与宗教间的微妙关系。碑文虽然出自奸臣李林甫之手,但徐浩以隶书的浑厚笔触对其进行书写,使整块碑呈现出“端庄雍美、骨肉相称”的气势。碑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敦厚,更可见其对“肥劲”这一书法美学理念的坚持。在徐浩看来,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艺术,更是将丰腴与骨力相结合的一种精神修养,他曾在《论书》中提出“宜白首攻之”,主张书法修行是终生之事,需在不断实践中追求至臻境界。这种思想既契合了唐代追求丰丽圆厚审美的时代风尚,也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艺术经验。

除了碑刻巨作,徐浩的其他传世之作亦各具特色。如《张庭珪墓志》、《李岘墓志》均体现出他在不同时期对用笔、结体、点画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年轻时稍显生涩的笔意,在经历时间沉淀后变得沉着、稳健,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法的成熟,更是一种心境的沉淀。其行书、草书均有极高造诣,而尤以楷书最为精妙;他以圆肥为美,与同时代的颜真卿相比,在墨迹中更多了一份浓烈的风骨与力道,使“徐浩体”独树一帜,更为后来的楷书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唐代书法传承体系中,徐浩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宋代朱长文在《墨池编》中便提到这样一条传承脉络:“智永传虞世南,世南传欧阳询,欧阳询传张长史,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这一记载清楚地说明了徐浩在书法史上所处的位置,表明他不仅是唐代的重要书法家,更对后辈,如颜真卿、邬彤等人的书风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有人曾评价“颜之雄毅、徐之韵度”,这既肯定了两位大师各自的独特风格,又反映出徐浩对颜真卿乃至整个唐楷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纯艺术角度来讲,徐浩坚持以“肥劲”为标,赋予了书法一种独到的立意——在圆润与刚劲之间寻找平衡,这种用笔技法和结构布局的变化,既打破了初唐以瘦硬为美的传统,也为唐代书法最终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徐浩既是唐代一位卓越的御用书法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法理论家和实践者。他将家族世传的书法精髓与个人学养相结合,不断在笔墨间寻求突破,无论是在边疆担任官职时书写的诏书,还是在庙堂之上撰写碑铭,都体现出他独到的艺术理念与深邃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他的书法不仅仅服务于政治与仪式,其线条之中更融入了对人生境界、书法哲学乃至儒家审美趣味的深刻理解。正因如此,徐浩不仅留下了丰富的书法遗产,更通过其“徐浩体”的形成,影响了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发展脉络。

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徐浩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唐楷书从传统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尽管其生平中难免有污点与争议,但从书法的艺术成就来看,徐浩无疑是唐代书坛上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他用那沉着劲健、圆润饱满的笔墨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大气磅礴、饱含情感的书写美学,也使得他在历史长河中,拥有了不可磨灭的地位和影响。正如后人评价他时所说,“人书俱老”,这不仅仅是对他晚年书法状态的描述,更道出了那份历经岁月洗练后依然令人震撼的文化内涵与笔墨魅力。

家民:新见《唐实录》日本写本残页考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