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创新者,或许没有窘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03:25 2

摘要:“智”是增长的关键字,它既是创业者、经营者杰出的商业智慧,也有企业对于今天人工智能在效率上的极致运营,以及对短视频平台算法、创始人IP矩阵的营销创新。

01


还有6天就是单仁牛商2025年的牛商大会,我们对于企业未来增长的课题做了诸多的研究。

就像我们今年的主题叫做“增长无界·智领未来”。

“智”是增长的关键字,它既是创业者、经营者杰出的商业智慧,也有企业对于今天人工智能在效率上的极致运营,以及对短视频平台算法、创始人IP矩阵的营销创新。

当然,更重要的一层“智”,还在于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02

在1997年,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巨头企业往往会被自己引以为傲的“延续性创新”杀死,而颠覆者总是来自看不见的新兴市场,甚至低端市场。

这个理论就像一颗子弹,在后来击穿了诺基亚、柯达们的护城河。

但在今天,另一场“破坏式创新”正在中国上演。

当然,克里斯坦森肯定没想到,他定义的“破坏式颠覆”会被中国企业升级成为层出不穷的“涌现式创新”。

我们重点观察了AI行业和汽车产业的变化。

在DeepSeek横空出世之前,从企业到投资界几乎都默认中美存在差距,中国企业只要像以前一样,等着美国人做好底层大模型的技术,然后在应用上创新就好了。

但现在,靠着本土人才的DeepSeek已经接入到各行各业,从产品到研发,从职能到销售,中国自己的AI大模型正在企业各个环节创造效率革命。

同样,更让人惊喜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这半年里,中国汽车完成了两大不可思议的转变。

一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传统燃油车几乎被打的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价值和价格体系近乎崩溃。

二是新能源汽车非常顺滑地从电动化迈入智能化,用户、市场、企业不仅接受了“智能化”的概念,并且迅速开展技术创新。

这种变化的速度不仅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同时,创新带来的收益更让人惊叹。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是中国汽车上半场电动化的最大赢家,智能化被认为是比亚迪可能存在的软肋,但在2月比亚迪开启“智驾平权”后,层出不穷的智能化技术开始搭载不同产品冲击市场。

在4月8号,比亚迪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预告,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85亿至100亿,同比增长86.04%-118.88%,近乎翻倍。

销量在2023年同期41.64万辆的基数上同比增长59.8%,在淡季卖出100万辆。

在我们研究的同时,也在寻找一个答案。

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驾驶、再到充电平台,为什么每当市场出现质疑的时候,比亚迪总能掏出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答案,甚至是市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比亚迪又扔出一个个黑科技?

这样的企业就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似乎从来没有创新的窘境,总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出现,并且迅速转化为企业的业绩。

这是为什么?

03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拆解比亚迪在技术上的发展历程,它跟八个字相关“垂直整合、集成创新”。

垂直整合、集成创新有三重含义。

第一重是成本效率。

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总成本领先战略,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就强调:“在我写的竞争战略中,总成本领先是一家企业最持久、最基本的竞争优势,任何战略都是建立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之上。”

把一个产品造出来有很多方法,但像比亚迪这样除了玻璃和轮胎,其他全都自己造的垂直整合就非常罕见了。

这带来的不仅是规模效应,更是因为垂直整合能让企业洞悉产品里的一切环节,知道哪里是降本增效的关键点,

甚至连比亚迪的每一场发布会、广告制作、产品营销,绝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团队,在自己搭建的摄影棚中完成,然后迅速进行短视频、直播的全域发布。

当然,这也匹配了企业在视播时代的敏捷要求,如果还像过去一样委托给4A公司去处理,比亚迪想在5天之内连续召开5场海内外具备影响力的发布会,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由此而来的成本竞争力几乎摧枯拉朽。

但是,我们认为,总成本领先并不是比亚迪今天的战略,它更像是一个基座,是为技术创新所服务的温床。

换句话来说,垂直整合是集成创新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第二重,技术原理的深度整合。

乔布斯曾经说,创新不是发明新事物,而是重新排列旧元素。

同样,我想对于我们今天很多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不是目的,如果把技术创新当成目标,那往往会走偏,成为脱离市场的伪创新。

它应该是企业对于原点能力和市场需求的上下摸索和整合,从而形成系统性能力的副产品。

我们参考比亚迪,包括小米、小鹏,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比亚迪是供应链整合的集大成者,小米从手机开始就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小鹏在创始人亲自抓供应链之后,产品能力和销量突然上了一个档次。

为什么?

因为很多企业和自己零部件商的关系,就是你来我用的生意关系,彼此是供应链上的伙伴,但很难有对技术原理上的共振。

虽然在今天的视播时代,我们想要找到供应商,把几个零部件整合成一个产品很容易,但整合成一种能力就不容易了。

这远远不是几个零部件的整合,而是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技术能力整合。

整合的含义是多维的,它可以是零部件和产品的整合,也可以是材料、器件、流程上的整合。

但我们会认为,深度的整合,是企业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向上下游延伸,依靠整合供应链上具备某一个专业能力的企业,把他们的专业能力进行取长补短和联合研发,所形成自身跨界创新的生态能力。

第三重是对第一性原理的极致追求。

一个精密系统需要长久、高效的运作,除了每个齿轮相互配合,还需要什么?

当然就是润滑油。

我们认为,这样的润滑油对应的,就是企业内部对于技术,对于创新所塑造的文化,类似于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有好的设备、好的供应商可以做出一个合格的产品,但是,要做出卓越的产品,做出超过市场预期的产品,一定是反过来,从产品的技术原理出发向上追溯到机理层面,剥开表象看到本质。

如果在思想和文化上,企业无法下定决心比别人走更远的路,做更难的事,任何对于技术的追求都容易变成口号。

只有一直摸索、反馈、再摸索,一直到技术原理成熟、技术工艺成熟、技术装备成熟、工程准备成熟、市场需求成熟,这时候慢慢就会发现,技术的鱼塘已经搭建起来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企业要有使命愿景,要有梦想,因为这是驱动力,驱动我们以用户和市场为中心,回到技术原理上,整合一切为我所用的资源,不断重构,创造深度垂直的整合,然后全域、全链条集成创新,把曾经吹过的牛,许过的愿真正实现。

04

当然,对我们更多中小企业来说,这三重对技术的理解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向,在企业还弱小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灵活应变。

比如说把自己当成一个接口,进入大企业的生态里锻炼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像我们今天不需要发明轮子,但是可以给轮子装上一个电机,让它得到蜕变。

同时,中小企业也不必追求大而全的全产业链整合,因为这样的难度确实很高,真正首要掌控的核心环节,是找到自己所在领域,环节的技术痛点,然后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集中资源攻破一点。

当然,中小企业也可以尽量考虑低成本的研发试错,用MVP最小成本理论验证技术的可行性,但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魔法,而是日复一日的农耕,你需要播种、施肥、等待,方能有所收获。

所以,就像稻盛和夫老先生说的:“答案永远在现场”,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深切期待,同时,必须亲临现场。

任何技术的突破,都只能从经验的积累和资金的投入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