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发现之路:Elaine Jaffe教授回顾淋巴瘤诊断与分类的百年演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1:32 1

摘要:ICML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血液病理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淋巴瘤诊断、分类演进及疾病发现方法等前沿热点展开深入讨论。本文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国际知名血液病理学专家Elaine Jaffe教授题为《疾病发现之旅》的精彩报告,系统梳理了显微镜在疾病发现中

ICML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血液病理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淋巴瘤诊断、分类演进及疾病发现方法等前沿热点展开深入讨论。本文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国际知名血液病理学专家Elaine Jaffe教授题为《疾病发现之旅》的精彩报告,系统梳理了显微镜在疾病发现中的独特价值、淋巴瘤分类体系的演变历程,并分享了滤泡性淋巴瘤前沿研究的独到见解,以期为临床与科研同仁提供参考。

显微镜:疾病发现的永恒工具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显微镜作为疾病发现的基础工具,其核心价值依然不容忽视。Elaine Jaffe教授在其报告中强调,鲁道夫·魏尔啸(Rudolf Virchow)被誉为外科病理学之父,他首次提出了细胞疾病理论,并于一百多年前创造了“淋巴肉瘤”“白血病”等术语,奠定了疾病研究的基石。Jaffe教授指出,虽然如今诊断淋巴瘤拥有众多先进工具,但显微镜在诊断工具库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是疾病发现与理解的起点。

淋巴瘤分类体系的早期探索与挑战

Jaffe教授回顾了淋巴瘤分类的早期历程。在她刚涉足病理学领域时,Rappaport分类是淋巴瘤分类的主要依据,纯粹基于细胞大小将肿瘤描述为淋巴细胞性或组织细胞性,并根据结节性或弥漫性形态进行区分,但并未预设结节性淋巴瘤与淋巴滤泡之间的关联。

大约在同一时期,Karl Lennert教授开始了关于淋巴系统的开创性研究,同样仅依赖显微镜观察。通过对正常生发中心的深入研究,识别出滤泡树突细胞、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并观察到这些细胞类型也存在于当时被称为结节性淋巴瘤的疾病中。Lennert教授由此提出,这种疾病确实来源于正常的生发中心,为后续分类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免疫学进展推动淋巴瘤诊断飞跃

20世纪70年代,淋巴瘤诊断领域迎来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当时淋巴瘤和白血病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免疫学也取得了突破性认识,对免疫细胞本质有了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表征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新技术开始涌现。

Jaffe教授通过与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免疫学家合作,对体外淋巴细胞展开研究。他们发现B细胞具有C3D受体(现已知为CD21),可以通过被抗体和补体包被的红细胞(EAC)在细胞悬液中检测。Jaffe教授巧妙地运用“悬滴技术”,将EAC红细胞分层置于冰冻切片上,观察其与正常淋巴结中反应性生发中心的结合。随后,她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结节性淋巴瘤病例,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项研究有力证明了结节性淋巴瘤确实来源于滤泡B淋巴细胞,为淋巴瘤的免疫学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这项研究最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20世纪70年代见证了许多识别T细胞和B细胞新技术的引入,例如检测CD2的绵羊红细胞和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伴随这些新知识,人们对开发更能密切关联免疫系统的淋巴瘤分类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尽管有六种分类方案被提出并在国际会议上进行讨论,病理学家们未能达成一致。为此,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提出了“临床应用工作分类”(Working Formulation),本质上是Rappaport分类的术语微调版。该分类未能明确定义疾病实体,大多数类别依然高度异质性,仅依赖H&E形态学,未能充分利用当时新兴的技术。尽管在美国被接受,但在欧洲和亚洲,Kiel分类更受认可。

免疫组化与分子遗传学的崛起

随后的十至二十年,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表征取得了迅速进展。Clive Taylor和David Mason开发了可在石蜡切片上使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无需再依赖冰冻切片。K?hler和Milstein的单克隆抗体技术为诊断带来了革命,David Mason也开始开发可在石蜡切片中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被证明是谱系和克隆性标记。Della Favera识别出伯基特淋巴瘤中易位的c-MYC基因,随后Carlo M. Croce和Sugimoto识别出BCL2作为滤泡性淋巴瘤的关键基因。这些突破性进展,为淋巴瘤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淋巴瘤分类的新范式

基于这些新知识,Peter Isaacson与Harold Stein合作,召集了全球约20位血液病理学专家集中讨论了三个议题:中间型淋巴瘤与套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确认了两者是同一疾病,且与淋巴套区相关;Peter Isaacson提出的MALT淋巴瘤概念,与胃肠道及黏膜相关淋巴瘤相关,当时未被现有分类识别;以及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联,可能均来源于B淋巴细胞。

在国际淋巴瘤研究组的首次会议上,专家们在多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正如Nancy Harris在REAL分类手稿中所写:“我们认为,目前最实用的淋巴瘤分类方法,是简单地定义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现有形态学、免疫学和遗传学技术识别的疾病。”这一提议发表在《血液》上。

REAL分类代表了淋巴增殖性疾病分类的新范式。它基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和病程)定义疾病实体,并认识到受累部位常是潜在生物学区别的标志(如MALT淋巴瘤)。该分类是建立在19位专家共识基础上的,基于已发表数据,只有至少两篇同行评审参考文献的实体才被纳入。REAL分类后来在Jim Armitage领导的一项大型国际研究中得到验证,其以疾病为导向的方法在淋巴瘤分类中具有诸多优势,对于开发新疗法和研究特定疾病的致病机制至关重要。

WHO分类:全球协作与共识的结晶

REAL分类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后续WHO分类的基础。1993-1994年,Les Sobin邀请血液病理学学会为WHO蓝皮书的第三版分类。Paul Kleihues于1994年接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主任后,将蓝皮书系列转变为当前的格式,整合了病理学、遗传学和临床发现,这与REAL分类的理念不谋而合。

WHO分类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意识到需要一个临床咨询委员会(CAC)会议,并且临床医生必须参与这一过程。CAC由血液病理学学会和欧洲血液病理学学会(EAHP)联合组织,共有来自24个国家的200名受邀参与者。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共同讨论了各种疾病实体,会议报告发表在临床和病理学期刊上。

Elaine Jaffe教授指出,与1975年的会议相比,1997年的会议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分类是多位专家的集体成果,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并肩合作,对正常免疫系统有了更好的认识。石蜡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检测常规活检中的大多数相关抗原,分子研究也可在石蜡中进行,以识别克隆性和遗传特征。最重要的是,这些提议可以进行经验性测试。这一模式成功应用于第三版、第四版以及后续WHO蓝皮书的制作。

淋巴瘤疾病发现的基石与演进

Jaffe教授强调,显微镜是疾病发现的重要工具。所有疾病都是首先通过常规病理学、组织学和临床标准识别的,对这些疾病实体的仔细描述反过来促进了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如今分子生物学在诊断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分子生物学可能比显微镜更重要。

原位滤泡性淋巴瘤(ISFN)的淋巴结乍看之下是反应性的,具有结构良好的生发中心,但如果使用BCL2抗体染色,会发现BCL2阳性细胞位于滤泡内,提示早期滤泡性淋巴瘤的累及。这些BCL2阳性细胞通过PCR检测是克隆性的,并含有BCL2基因重排。后续研究表明,除非在分期时偶然发现,否则患者发展为滤泡性淋巴瘤的风险低于3%。

同期,Bertrand Nadell及其团队研究发现,BCL2基因重排在健康个体中非常普遍,50岁以上成年人中高达70%,且随年龄增长和农药使用而增加。这些BCL2重排细胞并非幼稚B细胞,而是经过类别转换并经历了生发中心反应的记忆B细胞。滤泡性淋巴瘤原位和血液中类似滤泡性淋巴瘤的B细胞,是同一过程的一部分,可能在同一患者体内共存。

通过对滤泡性淋巴瘤原位、部分累及淋巴结、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和经典滤泡性淋巴瘤的BCL2阳性细胞进行显微解剖,Jaffe教授的实验室发现,原位病变和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基因组改变数量非常少,而经典滤泡性淋巴瘤中基因组改变水平更高。研究显示,滤泡性淋巴瘤原位不仅具有BCL2基因重排,还具有其他与滤泡性淋巴瘤相关的基因组病变,通常对CREBBP、TNFSF14和EZH2突变呈阳性。这为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概念模型,并揭示了其通过线性演进和发散性演进发生复发,甚至可能导致向其他表型或谱系转化的可能性。

谱系可塑性与转化:继发性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肉瘤

此前小鼠模型研究表明,阻断PAX5可使成熟B细胞重编程为成熟巨噬细胞,这在人类系统中同样可能发生。后续研究进一步揭示,这些继发性组织细胞肉瘤均获得了RAS-RAF-MAP激酶通路的突变,但仍保留了先前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许多突变。PAX5缺失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展望与结语

Elaine Jaffe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淋巴增殖性疾病是正常免疫系统的特征,它们为我们理解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提供了信息。淋巴细胞作为正常功能的一部分会进行迁移或扩散,而非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不会局限在局部,而是根据正常的淋巴细胞归巢机制而播散。因此,对于淋巴增殖性疾病而言,良性与恶性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

最后,Jaffe教授总结道,在显微镜下和临床上所做的观察,是疾病发现的起点。尽管分子生物学日益重要,但显微镜所提供的直观信息,依旧是深入理解疾病发生发展、指导精准诊断和治疗策略制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份回顾是对整个血液病理学领域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为全球血液病理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共同推动了淋巴瘤精准诊断与治疗的新篇章。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