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味抢“鲜”出海,挑动全球味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0:56 3

摘要:晨雾未散,皖南茶农已踩着露水上山,指尖捻下的嫩芽曾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翻山越海,成为欧洲贵族瓷杯里的一抹东方韵味;百年前曾专属于法兰西餐桌的珍馐鹅肝,如今正在皖西丘陵山地间的现代化厂房里,被打上“安徽制造”法语标签,漂洋过海……

晨雾未散,皖南茶农已踩着露水上山,指尖捻下的嫩芽曾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翻山越海,成为欧洲贵族瓷杯里的一抹东方韵味;百年前曾专属于法兰西餐桌的珍馐鹅肝,如今正在皖西丘陵山地间的现代化厂房里,被打上“安徽制造”法语标签,漂洋过海……

在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趋势下,安徽农产品不断刷新全球“货架”,从传统的茶叶、水产、蜂蜜向高附加值的鹅肝、冻干蔬果、预制菜等新品类拓展。

安徽省商务厅产业处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累计达58.4亿元、同比增长11.1%,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6.4个百分点。但在“出海”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壁垒、物流短板、品牌弱势等挑战仍不容忽视。

路虽难,却非走不可。

从茶叶到鹅肝,从鲜果到冻干,安徽特色农产品从“原料输出”到“品牌‘出海’”的故事,恰似一条蜿蜒的长河:上游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静水流深,沉淀出祖辈们“靠天吃饭”的智慧,下游则奔涌着全球化贸易的浪潮,倒映出冷链物流的银光——这既是一部应对挑战的“闯关史”,也是一条向产业链深处攀爬的“升级路”。

东方果园出口的冻干果蔬脆产品

距离安徽宿州一万多公里外的美国洛杉矶开市客超市里,消费者正在选购来自安徽东方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果园”)生产的冻干果蔬脆系列休闲食品。这些保留了果蔬原汁原味却又配上干脆口感的小零食取悦了消费者的舌尖,也迎合了时下流行的健康“轻食”理念,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在决定做出口之前,我们预料到产品会受欢迎,但没想到会如此火爆。”东方果园董事长张仲君从事农产品加工行业20多年,2013年他返乡建厂,以宿州当地盛产的果木香菇、泗县草莓、砀山黄桃为特色原材料进行冻干果蔬的加工生产。

“如果把国内市场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去看,其实是供过于求的,但放在全球并非如此。”张仲君告诉《徽商》全媒体记者,如果放开视野,把全球当成一个大市场,企业就能找到全新的发展机遇,东方果园要做“全球买、卖全球”的生意。

在出口模式上,东方果园构建了“传统外贸B2B+跨境电商+海外代理”的多元渠道矩阵,自主品牌与OEM/ODM(原始设备制造/原始设计制造)业务并行推进,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各大城市的开市客和山姆会员店,2024年度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超30%。

他表示,下一步,东方果园将锚定RCEP国家市场,重点布局日韩澳等高端市场,计划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合作仓降低运营成本,并在3—5年内实现出口营收翻倍,持续巩固中国高端果蔬脆片领军品牌地位。

如果说冻干果蔬是安徽农货“出海”的新生代,那么茶叶便是这条“走出去”之路上的“老面孔”。

大航海时代,“神奇的东方树叶”开始走出国门,到19世纪中后期,祁门红茶进入出口贸易的鼎盛时代,一度占当时中国红茶出口总量的90%以上。如今,除了通过海关大宗出口的传统贸易,安徽祁门红茶产业集团启动“海外门店+本土渠道”双线并行的品牌直营模式,从产品出口升级到品牌“出海”。

“英国下午茶文化历史悠久,也是祁门红茶最早涉足的海外市场之一。”据安徽祁门红茶产业集团董事长姜红介绍,2024年6月,首家海外门店进驻英国布里斯托家族式咖啡店Woodes,祁门红茶首次以品牌店的形象走向海外,以“茶咖联名”的形式打开英国市场;2025年4月,第二家海外门店落子德比郡,延续“品牌体验店+文化推广”模式,进一步探索本土化运营。

姜红透露,下一步除了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复制“文化体验店”模式,还将借助中欧班列物流优势,开拓东欧及中东等新兴市场,并针对日韩开发抹茶风味红茶及挂耳祁红,适配快消需求。

当传统农业大省遇上全球化贸易的深水区,一场关于价值的革命正在田间地头悄然发生。

一片茶叶的身价,不再论吨称卖,而是以毫克计的茶多酚形态登陆东京药妆店;一只鹅的价值,也不止于整柜出口的冷冻禽肉和羽毛,更在于它肥美的肝脏化作分子料理中的鹅肝慕斯……海关的报关单上,计量单位变化和交易货币升级绘就的价值攀升曲线,丈量着土地与世界的距离。

或许,农产品真正的高附加值,不在于离岸时的报关价格,而在于它最终在异国他乡获得的文化认同。

安徽祁门红茶产业集团远在英国布里斯托的体验店开业

黑龙江蔓越莓、安徽鹅肝、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

网上一次意外的全国“农业大摸底”,“曝光”出了一众“不为人知”的特色农产品,让各地网友直呼“独在家乡为异客”。

安徽不仅有鹅肝,茶叶、中药材、种子、果蔬、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已经远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稻种出口连续6年、甜味剂出口连续7年、蜂蜜出口连续10年居全国第1位。

“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通过高效申办进出口配额、着力外贸政策促进、强化企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持续推动皖产特色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安徽省商务厅产业处处长李维光告诉《徽商》全媒体记者,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轻纺类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涵盖茶叶、中药材、羽绒、果蔬、芝麻、薄荷等优质农产品。

除了品类持续扩充,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在规模、结构和方式上也在不断演进。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万红先调查发现,传统优势品类如茶叶、中药材和脱水蔬菜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功能性食品、有机食品及深加工产品的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市场也从原本集中于东亚的传统市场,逐步拓展至中东、非洲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在“出海”方式上,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不仅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出口,还积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开展全球业务,甚至已开始在目标市场建厂,如洽洽集团2017年6月就在泰国大城府成立洽洽食品(泰国)有限公司,生产坚果炒货类食品,实际投资额达2778万美元。

不过,受制于农产品关系国计民生的特点,世界各国在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往往同时实施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等一系列举措,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步增加。

在李维光看来,市场总体需求疲软、绿色壁垒有所抬头、品牌培育尚需时日是当前安徽农产品“出海”面临的主要困难,商务厅也将鼓励和动员农产品外贸企业参与“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参加重点推荐的国际知名展会,同时发挥外贸政策杠杆作用、多渠道呼吁调整相关政策并支持农产品企业参加外贸培训,助力农产品企业拓展市场。

万红先也认为,安徽农产品“出海”最应优先突破绿色认证和品牌建设、供应链和冷链物流的优化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等环节。

“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物种管控要求日益严格。”她举例,过去几年,安徽的部分茶企就因未能通过欧盟的农药残留检测、缺乏有机认证或存在产品溯源不清等问题,遭遇过临时扣关或退货的情况,亳州的中药材(如白芍、丹皮等)也在部分市场中曾因生态合规问题遇到壁垒。

对此,万红先建议加强源头生产的生态合规性,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种植认证,通过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提升产品的可持续性。同时,扩大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提前了解国际市场对生态合规的最新要求,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制定,及时调整产业链布局,以便更加顺利地进入海外市场。

近期热播剧《长安的荔枝》演绎了中国古代运送荔枝的奇迹,而在数字经济时代,高效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安徽传统特色农产品的“抢鲜出海”增添了不少砝码。

以安徽的砀山酥梨为例,其拥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并于1958年就开始出口东南亚。作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水果基地、国家骨干冷链基地,砀山县集聚了众多冷链物流、食品加工企业,突破了酥梨冷藏“瓶颈”。

宿州市商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砀山县年产各类水果15亿余公斤,仓储保鲜能力达120万吨,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平台,砀山水果可以“线上下单、全球发货”,2024年水果产品自营进出口额近1亿美元。

“智造”,正在成为农产品出口增收的“加速器”。

一方面,通过推进数字化溯源系统,帮助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进行质量管理与追溯,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也在逐步攀升。

对此,张仲君深有感触。他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和生产MES系统,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可追溯,同时借力跨境电商平台直触终端消费者,精准捕捉市场需求。而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的“超低温速冻和超真空脱水”技术更是其提升品牌竞争力、打开海外市场的“金钥匙”。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霍邱的鹅肝已经用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敲开了米其林的后厨,采用超低温锁鲜技术的预制臭鳜鱼已经连夜驶向宁波港,并将在七天后摆上新加坡金沙酒店的宴席……这是土地的馈赠与工业文明的博弈,是农产品必须穿越的“价值隧道”——从符合国际标准到参与制定标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输出,更是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蜕变的隐喻。

来源:连接徽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