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7万维吾尔族:东亚容貌混金发碧眼,他们祖先是从哪来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0:42 3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其生活习惯,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各民族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现状,汉满蒙回藏,在人数上能排前五,人口多达1177万的维吾尔族紧随其后。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

中国地理上讲,我们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其生活习惯,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各民族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现状,汉满蒙回藏,在人数上能排前五,人口多达1177万的维吾尔族紧随其后。

但不免让人疑惑的是,很多维族人,金发碧眼,浓眉浓胡须,长相上看,跟汉族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他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其实,维吾尔族不是“突然出现”的民族,它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融合史”,秦汉时他们叫“丁零”,是贝加尔湖畔的牧民,魏晋时改称“铁勒”,跟着匈奴、鲜卑的脚步在中亚草原迁徙。

北魏叫“袁纥”,隋朝简化为“韦纥”,直到唐朝,“回纥”这个名字才随着强大的回鹘汗国火遍西域,后来回鹘汗国被灭,族人西迁到塔里木盆地,名字又变成“回鹘”“畏兀儿”,清朝末年甚至写过“威武尔”,直到1934年才正式定名“维吾尔”。

这像极了一个人从小名“狗蛋”,改到大名“建国”,每一次换称呼,都是族群在迁徙路上“加了点新东西”,很多维族老人也表示,他们的名字不是改的,是一代一代人融合后,攒出来的新身份。

有科学家研究过,维吾尔族的血脉像一幅“拼贴画”,最早的底色是贝加尔湖丁零人的东亚基因,单眼皮、高颧骨,很多老人还有着和汉族人相似的脸型。

后来中亚塞人加入了,汉朝时塞人是中亚“原住民”,属于雅利安分支,黑发黑眼白肤,他们建立的龟兹、莎车城邦,就是现在喀什绿洲的前身。

再往后倒,公元前2世纪从欧洲东迁的吐火罗人来了,这些人跟凯尔特人沾亲带故,带着金发蓝眼的基因,还教会当地人种小麦。

喀什博物馆里藏着吐火罗人的干尸,金色头发虽然褪成了浅棕,却还留着欧洲人的轮廓,现在有些维吾尔族姑娘的金发、小伙子的蓝眼睛,就是从这群“欧洲来的移民”那里传下来的。

上海生科院2025年的遗传学研究也表示,维吾尔族的基因混合始于青铜时代,经历过两次大融合,3750年前塞人进入中亚,750年前蒙古西征带来新的基因,历史的厚重感,此刻在这个民族身上得到了具象化。

你要是看新疆地图,就能明白维吾尔族为啥爱聚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像个“被群山围起来的口袋”,北边是天山南脉,西边是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只有东部留了个口子接印度洋水汽。雨水顺着这个口子流进沙漠,变成了叶尔羌河、和田河、喀拉喀什河。

喀什就在口袋西边,叶尔羌河的水浇出16万平方千米的绿洲,能养450万人,和田更“省着用”,靠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的季节性洪水,劈开沙漠流进塔里木河,养活了250万人,阿克苏最“会凑”,三条河在这汇合,13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养了271万人。

没有这些绿洲,根本养不起这么多人,就像农民种庄稼得选水浇地,维吾尔族的祖先选对了“口袋”,才在这片沙漠里扎下了根。

走进维吾尔族的院子,到处都是“融合的痕迹”,他们戴的“朵帕”,也就是四棱小花帽,花纹是几何图形,其实是突厥语族的古老符号,象征“团结”。

穿的“袷袢”长袍,宽宽松松没腰带,是为了适应南疆的干旱,方便散热,女孩子的细辫,有的能梳几十根,是从塞人“以辫数论年龄”的习俗传下来的。

还有说话,维吾尔语属于突厥语族,跟哈萨克语是“亲戚”,但里面藏着好多“外来词”,“茶”是从汉语来的,“先生”是从波斯语来的,“葡萄”是从希腊语来的。

就像家里熬奶茶,先放丁零的奶,再加塞人的茶,最后撒点吐火罗人的盐,喝起来才有那股“新疆味”。

这些年有人说维吾尔族是“突厥人后代”,其实历史早说清了,回鹘汗国灭亡后,族人西迁到塔里木盆地,跟当地的塞人、吐火罗人、汉人、蒙古人融合,才变成现在的维吾尔族,突厥人只是“路过的人”,不是“全部”。

就像你家楼下的拉面馆,老板是甘肃人,但汤头加了新疆的恰玛古,面条揉进了河南的手艺,你能说这是甘肃拉面还是新疆拉面?都不是,是“融合的拉面”,维吾尔族也是一样,不是“单一血统”,是“所有在这片土地上活过的人,凑在一起的传奇”。

1177万维吾尔族人,不是“某一个民族的后代”,是丁零的坚韧、塞人的智慧、吐火罗人的勇敢,还有后来加入的汉人、波斯人、蒙古人,一起在塔里木盆地上写出来的故事。

他们的名字“维吾尔”,在民族语言里就是“团结”“联合”,这不是口号,而是祖先用两千年时光熬出来的“生存密码”。

你去喀什街头走一圈,看老人坐在树下下棋,看孩子追着鸽子跑,看姑娘弹着热瓦普唱歌,会发现不管长相什么样,他们都笑着跟你打招呼。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血脉里藏着整个欧亚大陆的风,自己的名字里藏着“一起活下去”的秘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不可能是“纯种”的某省人、某族人,是无数先辈的基因和文化,在我们身上“拼”出来的,维吾尔族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故事,多元、融合、攥紧拳头一起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来源:沈言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