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贸寒冬里,一束暖阳正穿透乌云。当海外订单骤减、港口货柜堆积成山,中国零售巨头们突然集体亮剑——京东、盒马、永辉等企业几乎同时宣布,将联手消化外贸企业的库存压力,把"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转向14亿人的内需市场。
外贸寒冬里,一束暖阳正穿透乌云。当海外订单骤减、港口货柜堆积成山,中国零售巨头们突然集体亮剑——京东、盒马、永辉等企业几乎同时宣布,将联手消化外贸企业的库存压力,把"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转向14亿人的内需市场。
京东打响了第一枪。4月12日,官宣启动"出海转内销"计划,未来一年将采购超过2000亿元的出口商品。
更关键的是,刘强东特意强调要"防止低价内卷"——这意味着平台将动用大数据精准匹配需求,避免外贸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这笔订单相当于救活了至少500家年销售额4亿元的中型外贸工厂。
阿里系的盒马鲜生随即跟进。这个被年轻人称为"海鲜界爱马仕"的新零售品牌,连夜开通了24小时绿色通道。以往外贸企业想进盒马至少要经过3个月资质审核,现在压缩到72小时。
杭州一家做日本和服的工厂,转产的真丝睡衣第三天就出现在盒马货架上,标签上还特意标注"原出口日本品质"。
传统商超的反应同样迅猛。永辉超市的采购团队已经驻扎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现场验货现场签约;
华润万家腾出了整个5月的黄金展位;就连区域龙头银座集团都拿出了"零账期"的诚意——这在零售业堪称"破天荒"。
山东一家做欧美圣诞装饰的工厂老板说:"昨天还在发愁仓库里堆到天花板的圣诞树,今天就有超市愿意先付30%定金。"
这场联合行动背后藏着深意。外贸企业手里攥着最优质的产能:为迪士尼代工的毛绒玩具、给星巴克供货的陶瓷杯、符合欧盟标准的婴童服装……这些过去只漂洋过海的产品,正在通过零售巨头的渠道网络精准触达国内消费者。
京东家电负责人透露,他们发现某款出口德国的空气炸锅,国内售价竟比德国便宜40%,上架当天就卖出2万台。
这不是简单的 charity。零售企业们盯上了外贸商品的"品质红利"。盒马采购总监直言:"这些经过国际大牌严苛验厂的企业,品控比国内代工厂高出一个量级。"
更关键的是,消化这些产能相当于提前卡位消费升级——当永辉把出口日本的保鲜盒摆在生鲜区,客单价直接提升了18%。
这场中国商业史上的罕见联手,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以往外贸转内销最大的痛点就是渠道,小企业根本玩不起商超的"进场费+账期"模式。
现在零售巨头们主动拆除门槛:京东取消平台使用费、永辉承诺15天回款、世纪联华甚至开放了销售数据共享。浙江商务厅的监测数据显示,政策出台一周,省内外贸企业内销订单环比暴涨370%。
夜幕下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依旧灯火通明,但焦虑的讨论声变成了打包胶带的"刺啦"声。当零售巨头们把各自的供应链、物流、流量优势拧成一股绳,中国制造这艘大船正在调转航向。
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原来给老外做的精品,现在该让中国人自己享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产能消化战",或许正是国内大循环最生动的商业温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国之有难 众志成城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让我们明白何为家国担当。
来源:紫气东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