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该官员说法,“不到1分钟内,导弹连续落下,有12枚左右,没有停顿”,事发现场有六名高官,无人伤亡,但造成哈马斯领导人哈亚的儿子、办公室主任、三名保镖以及一名卡塔尔安全部队人员丧生。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的政治余波正激烈荡漾。
9月17日,哈马斯高级官员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直播连线采访,这是自9日空袭事件后哈马斯高官首次公开亮相。
根据该官员说法,“不到1分钟内,导弹连续落下,有12枚左右,没有停顿”,事发现场有六名高官,无人伤亡,但造成哈马斯领导人哈亚的儿子、办公室主任、三名保镖以及一名卡塔尔安全部队人员丧生。
此前一天,卡塔尔表示正跟美国敲定一项强化版防务合作协议——该协议的实际条款尚未公布,也不知道以色列方面会不会因此罢手。
同样在9月17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与沙特王储兼首相小萨勒曼在利雅得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根据协议,第三方针对两国任何一国的攻击将视为“对两国的侵略”。
这是沙特首次谋求美国之外的“强援”,实际上,巴基斯坦是穆斯林世界唯一的拥核国家(尽管万斯调侃英国是第一个拥核的穆斯林国家),在海湾阿拉伯世界尤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巴基斯坦跟海湾产油国的关系一直不错,后者经常向其提供财政支持。
与动作频频的阿拉伯国家相呼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日会见了美国代表团,表示面对西方的“外交围困”,以色列将加强本国的独立军工产业。
内塔尼亚胡称:
“西欧有大量伊斯兰主义少数群体,他们言辞激烈,许多人存在政治动机,他们支持哈马斯,支持伊朗,不断对西欧各国政府施加压力。”
“其中一些国家已经对以色列停止了武器零部件的供应,但我们能摆脱这种困境,这种外交围困将促使以色列提升在军工产业方面的自给能力,以色列需要成为一个超级斯巴达。”
也就在过去一周,以色列加大了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其野心昭然若揭,即对该地区实施长期占领。
某种意义上讲,中东地区已经率先进入“礼崩乐坏”的阶段,不再有“警察”维持秩序,强权即公理。
全球穆斯林人口占80%以上的国家共有57个,以中亚、中东、北非为中心的亚欧大陆腹地是其大本营。
自2023年10月加沙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不知道宣布了多少次“停火”,在白宫的口径里,停火指日可待,美国正在为实现停火而不懈努力,一项历史性的和平协议即将达成……
然而如今回头看,所有这一切都是谎言和空话。
如果说拜登时期是美国阻止不了以色列,那特朗普干脆就是纵容以色列,然后冒充调解人。
可反过来理解,如果特朗普铁了心支持以色列的话,应该按照内塔尼亚胡的意愿打一场彻底的中东战争,把伊朗及其代理人连根拔起,可美国又不愿意。
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局面:以色列事实上主导着局势发展,美国负责不断善后。
以色列空袭后的加沙海港
长期关注美国军事战略的朋友或许听过一个说法,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美军的目标是应对两场同时发生的“主要区域事件”(Major Regional Contigencies,MRC),通俗点讲就是要同时打赢对中国和对俄罗斯的两场战争。
当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来自克林顿第二任期的国防部长威廉·佩里,他提出了“2+X”的目标,即在打赢两场局部战争之外还可以应对突发地缘政治事件X。
同时应对两个MRC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美国始终没有找到实操的机会,直到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才有了第一个真正的MRC。
在此基础上,中东危机是一个标准的“X事件”,换言之,美国已进入冷战结束后十分罕见的“1+X”模式。
那为什么中东突然变“乱”了呢?
原因很简单,世界主要大国重回战略竞争状态是各焦点地区陷入混乱的根源,而现阶段美国无力实现其“2+X”的目标更进一步加剧了局势失控。
简而言之,由于中国吸引了美国绝大多数的注意力和资源,全球范围内的权力真空正在扩散,中等强国和地区实力派正越来越大胆的追求自身地缘政治利益。
无论是俄乌战争愈演愈烈、非洲政变此起彼伏、科索沃危机,还是高加索地区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战争、中东爆发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冲突,都是这一现象的外在表现。
十几年前,美国仅在伊拉克一个国家就驻扎着16万大军,而据五角大楼今年6月的数据,目前美军在中东各国的官兵总数仅为3万名左右。
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开始从中东和西亚地区抽调B-1和B-52远程轰炸机等武器到太平洋地区,拜登时期为了应对中国的挑战,于2021年从中东撤出了大量导弹防御系统等稀缺军事资源。
之所以美国无力摆平中东局面,与其说是缺乏主观意愿,不如说是力所不及。
简单做下总结。
目前世界已进入另一种形式的三角关系,它以中美战略竞争为主轴、俄美/俄欧军事对抗为辅轴,牵扯了中美俄欧四股主要力量的核心精力。
大国在欧洲和亚洲两条战略断层线上投入了海量资源,在其他热点地区则陷入被动和旁观,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权力真空越来越多,地区性危机不断涌现。
这种大国聚焦于战略竞争、中等强国/激进势力愈发活跃、地区局势日趋混乱的场景,或许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缩影。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