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内抗反光天花板?TCL T7L Ultra真实购机体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0:18 1

摘要:中午阳光照射进客厅,电视屏幕变成了白茫茫一片。晚上客厅灯光打开,屏幕又变成了一面镜子,我可以很仔细地打理自己的头发。这就是我家看电视的真实写照。家里巨大的落地窗只给我两个选择:要么不看,要么忍受。所以我决定换掉这台用了三四年的旧电视。预算万元内,我的核心诉求只

中午阳光照射进客厅,电视屏幕变成了白茫茫一片。晚上客厅灯光打开,屏幕又变成了一面镜子,我可以很仔细地打理自己的头发。这就是我家看电视的真实写照。家里巨大的落地窗只给我两个选择:要么不看,要么忍受。所以我决定换掉这台用了三四年的旧电视。预算万元内,我的核心诉求只有一个:全天候抗反光!

在网上挑了一轮,我最后选了它——TCL T7L Ultra,今天给大家一些使用体验的分享~

当某东师傅把这个大家伙搬进家后,拆开包装的瞬间,我被T7L Ultra的机身厚度惊讶到,​安装师傅一边固定电视一边感叹:"现在的电视做得跟艺术品似的"。

确实,极窄的金属边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量了一下,机身最厚处≤60mm,对比起来其他同价位的产品至少薄了20%不止)。

然后我迫不及待地挑选起了壁纸,结果挑着挑着,我发现在中午不拉窗帘,电视屏幕都看不出一丁点儿反光(晚上我开客厅灯追剧也没有),这点让我很满足。我查了一下产品资料,T7L Ultra的抗反光技术,就是采用“镜面低反”,原理其实很简单:给屏幕内层和外层都穿了"防晒衣"。外层是行业最高等级的 0.5% LR 低反膜,内层则通过89度液晶分子排列形成物理屏障,整机反射率只有1.8%!对比市面上其他电视的AGLR方案(低反+磨砂膜),“镜面低反”能做到比其2.6%还要低的整机反射率,并且没有因为磨砂膜而降低画质。

它的屏幕叫做蝶翼星曜屏,是TCL华星高阶HVA屏,7000:1的原生对比度也很惊喜,是普通IPS屏的5倍。作为Switch游戏爱好者,我很快就好奇上它的游戏体验。打开我经常玩的射击类游戏,我发现现在更能看清楚在远方的草地暗处或者是树后面那里有敌人,等于是获得了更好的游戏体验。再玩我最爱的赛车游戏,也是得益于超高对比度,赛道两边的树林明暗层次丰富,所以玩起来特别沉浸。

以前看CCTV“超高清”台感觉也没有多高清,换了这台电视之后我发现我错了:月初在看大阅兵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台的片源或者直播源的画质是特别高的,我换了电视才能真正感受到,看着那些军人和坦克、导弹放佛就在我的眼前经过,别提有多震撼了。画质这么好,是因为它有着非常高端的控光技术。很多人买电视只看分区数量,其实大错特错。普通分区数量即使叠得再多,画质的提升也微乎其微。而TCL的万象分区技术实现了 "一区顶多区" 的效果,秘诀在于从发光芯片到屏幕的核心7大底层技术优化。简单说,普通电视是"粗放式照明",而T7L Ultra是"精准打光"。

国际权威评测机构Rtings给到TCL其中一款采用“万象分区”技术的产品最高评分,现在我是很认可的,尤其黑色均匀性表现因为太过出色几乎拿到满分(9.9分),对比其他品牌旗舰机通过堆叠分区数量也只能拿到7.9分,我只能说还好我买对了...我家电视再也没有出现光晕,黑色纯净得像泼了墨,连我这个强迫症都挑不出毛病。

另外我发现,这台电视的色彩表现让我颠覆了对这个价位机型的认知。在买之前我是没认真看它的色彩参数的,我现在查了相关资料,我认为它所描述的98% DCI-P3广色域绝非虚标,它采用的量子点Pro 2025技术,其中使用绚彩量子晶体材料,色彩纯度极高,红色更炽热、绿色更鲜活,蓝色更深邃,而且久看不偏色、不疲劳,色彩过渡非常细腻。

重点来了,它开机没有广告!直接进入系统界面的快感,就像用手机一样方便。家人在旁边嘟囔:"早该换了,以前开个机必须给你看几十秒广告"。进入系统界面后,像手机一样可以根据自身习惯设置不同应用的摆放位置,300多种桌面小组件,老人、小孩都能轻松上手!我看了一下商品详情页,这种像手机一样好用的电视系统叫灵控系统3.0,真挺好!

它的遥控器也特别讨我喜欢,上面有红、绿、蓝三个自定义快捷键。我的小孩每天回到家都大喊大叫要看某某台的动画片,之前我每次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帮他找到那个台。而这个自定义按键完美解决了我这个问题,我设置了红色按键就是专门给小孩放学后看动画片用的,一键就能跳转到他想要看的台。

我还用上了它的DTMB地面波数字信号接收功能,只需要接入一根地面波天线,一杯奶茶钱就可以免费观看央视、地方台等卫视节目,无需网络、无需会员,一个省钱小妙招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家也有反光困扰,如果你追求真实的画质表现,如果你想要一台全家人都满意、轻松上手的电视,那TCL T7L Ultra绝对值得入手。它证明了好电视不是堆参数,而是把每个技术都用在刀刃上,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活。​

来源:科技智能制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