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思很是明了,单从字面就能大致理解,但“六亲”,究竟是谁,指的到底是哪些人?有人认为是泛指亲属,但为何限定“六亲”?这并非随意设定。
“六亲不认”一词,如今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冷漠无情,不通人情,不讲情面,一点儿都不顾及亲情关系。
意思很是明了,单从字面就能大致理解,但“六亲”,究竟是谁,指的到底是哪些人?有人认为是泛指亲属,但为何限定“六亲”?这并非随意设定。
源自《左传》的“六亲”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一文中有如下记载,“……(六亲)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
春秋时期的大儒左丘明在编年体史书中,指出“六亲”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前“四亲”都好理解,后“两亲”呢?
在古代,“昏”还有“婚”的意思,这与古人娶亲在天黑时举行的习俗有关。上古时代的婚姻,男女双方非自愿,而是带有强迫性,也即抢婚。既然要抢,只有在黑夜里进行。
“媾”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媾,重婚也。”指的是重叠交互为婚姻,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上加亲”。
所以,昏媾,其实就是表兄娶表妹一类的婚姻。
至于姻亚,《诗经·小雅·节南山》里说,“琐琐姻亚,则无膴仕。”魏晋时期的杜预说:“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所以,姻亚泛指婚姻关系中的各种亲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姻亲。
源自《汉书》的“六亲”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汉书·贾谊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
《汉书》中出现的“六亲”,具体指的是谁?出身于儒学世家的颜师古(唐朝大臣、儒家学者、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训诂学家)说,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
颜师古对《汉书》中“六亲”的解释,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尤其是到了当下,“父母、兄弟、妻子”可谓至亲,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为亲近,涵盖了家庭里的核心成员。
来源于《汉书》的“六亲”界定,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
源自儒家祭祀礼仪的“六亲”
祭祀,是中国的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帝王还是黎民,都会在特定时间举行祭祀仪式。在古代,儒家祭祀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
儒家的这种祭祀,是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有人将“天、地、君、亲、师”归于“六亲”范畴,可这里只有“五亲”,另外“一亲”呢?有人说是“友”。由此产生的“六亲”说法为——天、地、君、亲、师、友。
靠谱吗?就我个人而言,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六亲”说法自古而来,而在古代,天下万物莫不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
“六亲不认”的最早出现,应该跟古人的“断案”有关,自古就有“秉公断案,六亲不认”的说法,被用来形容铁面无私,秉公办事,老话还说,“包公断案——六亲不认”。
“断案”的依据是什么?当然是法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影响甚至左右,哪怕是天地,哪怕是帝王,哪怕是至亲,都不行。
只认法,只认这个死理,其它的一切,都不在“断案者”的考虑范围内。天下万物,莫不平等,即便是天子犯法,也与庶民同罪。法,当公正,如何公正,“六亲不认”当为最具象的表现。
结合儒家的祭祀习俗及古代的宗法制度,“天、地、君、亲、师、友”当为“六亲”。这是社会秩序及社会繁荣的重要保障。
关于“六亲”,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逐渐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含义,亲爱的朋友,您觉得“六亲”指的是谁?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印象黄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