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而第一个案件就是利用AI工具编造“泰州姜堰政府干部因食用方便面被通报”的网络谣言案。炮制的具体内容如下:
近日,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而第一个案件就是利用AI工具编造“泰州姜堰政府干部因食用方便面被通报”的网络谣言案。炮制的具体内容如下:
“泰州姜堰顾高镇政府办公室两名干部张某某、李某某在三令五申严禁违规吃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纪律要求下,未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镇政府周边一便利店消费方便面2份,行为逾越了公职人员的廉洁规范,造成了不良影响,予以通报批评”
这一案件迅速引发公众关注,许多人好奇:这种行为是否属于“低级红”或“高级黑”?#公安部公布10起网络违法犯罪案例#
“低级红”和“高级黑”是我国网络文化中常见的术语,常用于描述某些宣传或言论的潜在效果。尽管两者都涉及舆论引导,但性质和意图截然不同。
“低级红”,指的是表面上看似正面的宣传,但由于方式拙劣、内容浮夸或脱离实际,反而招致公众反感,甚至损害了宣传对象的形象。
简单来说,就是“好心办坏事”。例如,某些过度拔高典型人物的事迹,将其神化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反而让群众觉得虚假、难以信服。
“高级黑”,则更隐蔽、更具破坏性。它表面上可能以中立或正面的形式出现,但实际是通过扭曲事实、编造谣言或讽刺挖坑等方式,暗中贬低或攻击目标对象。
这种手法往往披着客观报道或幽默调侃的外衣,实则意图误导公众、制造对立。例如,某些人假借“赞扬”之名,却用夸张或反讽的内容抹黑政府、政策或个人。
江苏这起AI造谣案中,曹某某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编造了“政府干部因食用方便面被通报”的虚假信息。
从内容看,这一谣言刻意制造了一种政府过度严苛的荒谬叙事,暗示干部连吃方便面都会被处分,从而嘲讽基层管理的“不近人情”。
尽管谣言表面是批评干部作风,但实质是通过虚构事件,破坏政府公信力和干部形象。
因此,这起案件不属于“低级红”,因为它的初衷并非“正面宣传”,而是直接捏造负面信息。
相反,它更符合“高级黑”的特征:以虚假新闻为外壳,暗中植入对政府体系的贬低和挑拨干群关系的意图。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对立情绪,属于典型的“高级黑”操作。
“低级红”事例:过度美化典型人物
某些宣传中,为了突出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可能会夸大其事迹。
例如,曾有一篇报道称某基层干部“连续工作20天不回家,妻子生产也未陪同”。
本意是表扬敬业精神,但许多网友认为,这不符合人性化关怀,反而显得冷血。
这种宣传原本想“唱红”,却因脱离实际引发公众逆反心理,成了“低级红”。
“高级黑”事例:编造政策谣言
疫情期间,有人散布“某地政府禁止居民购买生活物资”的谣言,尽管内容纯属虚构,却故意套用官方通报格式,让部分人误以为真。
这种谣言表面是“提醒民众”,实则制造恐慌、煽动对政府的不满。这就是“高级黑”——用看似“关切”的方式实施抹黑。
我们对比一下,健康的宣传如“扶贫干部助农带货”是实实在在的“红”,而如果有人编造“干部强制推销劣质产品”的谣言,就属于“高级黑”。前者提升信任,后者破坏信任。
“高级黑”往往披着外衣,不易察觉。例如,本案中的AI谣言,借助技术手段显得“逼真”,更容易扩散。其危害不仅在于误导公众,还可能侵蚀社会信任基础。
相比之下,“低级红”虽然效果差,但至少意图是正的;而“高级黑”则纯属恶意,需法律严厉打击。
很明显,江苏公安机关破获的这起AI造谣案,是一起典型的“高级黑”行为。它提醒我们:
在信息时代,辨别谣言尤为重要。无论是“低级红”还是“高级黑”,我们都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被表面文字迷惑。
同时,法律也需继续完善,对利用新技术手段从事“高级黑”的行为坚决惩处,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希望大家不仅能看清谣言的本质,还能成为理性信息的传播者。
来源:蜂针蝶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