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罗永浩在直播说了一句:“人均150元吃预制菜,难吃得想骂人。”这句话直接把西贝莜面村推上了热搜。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罗永浩不只是个普通消费者,他说话自带流量和影响力。
近日,罗永浩在直播说了一句:“人均150元吃预制菜,难吃得想骂人。”这句话直接把西贝莜面村推上了热搜。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罗永浩不只是个普通消费者,他说话自带流量和影响力。
这场争议从北京的一家西贝门店开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连夜召开内部员工大会,还在公开场合直指罗永浩“恶意带节奏”。但没过几天,西贝又突然转变口风,发布致歉声明,表示“欢迎批评指正”。
从差评到道歉,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这场风波背后显示出的,是餐饮行业更深层的问题:预制菜的接受度、价格与体验的匹配、企业面对差评的态度,以及消费者说话的权利边界。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罗永浩是不是太冲了?一个公众人物,用词这么直接,会不会对品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但如果从法律角度看,消费者在合法消费后表达真实感受,本身就是受保护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明确写着:消费者有权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评价和监督。
罗永浩没有随便捏造事实。他说贵、说不好吃,说吃到的是预制菜,这些都是他自己真实的体验。其实在他之前,平台上早有不少类似评价,只是没有像他这样被放大。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企业怎么回应。
没想到,贾国龙的应对方式出人意料。他没有低调处理,也不是马上解释事实,而是组织员工“统一战线”,用强硬的姿态回应质疑。
这种做法,很快引发反感。有人说:“一个消费者说你菜难吃,就要让上万人来回应?”不只是罗永浩被点名,连消费者群体也感到不适。
西贝曾被视为中高端餐饮的代表,但这次的反应方式,让人不舒服。相比之下,海底捞面对差评时会主动送菜,胖东来甚至设立“顾客投诉奖”。这些做法,赢得的不是面子,而是信任。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餐饮舆情白皮书》,78%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商家强硬回应差评,他们会放弃这个品牌。这个数据,不是摆设。
西贝为何会被抓住“预制菜”这个点?是不是大家对这个词过于敏感?
其实很多餐厅都在用预制菜,尤其是连锁品牌。它能保证出品稳定,节约人工成本。但消费者在意的是,你有没有告诉我?这个价钱值不值?
贾国龙一直在强调,西贝要做“家庭友好型餐厅”“中国的路易威登”。这个定位方向没有问题,也确实填补了市场上中高端西北菜的空白。
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你说自己是高端品牌,消费者就会用更高的标准来看你。
如果人均消费在150元,顾客吃到的却是加热菜、标准味,甚至觉得不如小店炒的香,那口碑迟早会反噬品牌。
从一条直播评论,到一次深夜开会,再到一纸致歉声明。
这场风波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问题,值得每一家餐饮企业思考。价格匹配不了体验,口碑一定会反噬品牌。
消费者也变了,他们不只看装修、听故事,更在意每一口吃下去的东西值不值。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