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光灯打在他身上的那一刻,台下观众喊“冠军”的声浪几乎掀翻录制棚顶。可节目还没正式播出,热搜评论区早就吵翻了天——有人狂刷“实至名归”,也有人直接开喷:“就这?凭什么是他?!”
(场景化描写+冲突制造)
聚光灯打在他身上的那一刻,台下观众喊“冠军”的声浪几乎掀翻录制棚顶。可节目还没正式播出,热搜评论区早就吵翻了天——有人狂刷“实至名归”,也有人直接开喷:“就这?凭什么是他?!”
(具象化人物刻画)
镜头前的翟佳宁总是拧着眉毛,语速飞快得像连环炮,每个手势都带着要把麦克风捏碎的架势。网友说他光是站在那儿就像在“冒犯全世界”,可没人想得到,这个被贴上“超雄”“直男”标签的东北小伙,居然一路杀出重围,把《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冠军奖杯揣回了家。
(对比手法强化戏剧性)
夺冠热门?明明轮不到他!嘻哈的人气、房主任的出圈梗、林简七的黑马之势,还有去年就杀进决赛的刘仁铖和刘旸……哪个不比这个总爱在台上“怼天怼地”的愣头青看起来更像冠军?
(真实细节增强可信度)
录制结束那天,翟佳宁刚下台就撞见自己的名字挂在热搜上。朋友火速发来消息:“赶紧卸载微博!”他咧嘴一笑——去年更狠呢,连续一周每天睁眼就是满屏骂声,不也熬过来了?
(生活化场景打破刻板印象)
谁能想到,舞台上锋芒毕露的“愤怒派”演员,私下居然是个烟酒不沾的宅男?最爱窝家里拼乐高,能给一沓模型就能安静三天。演出服是随手抓的,造型十分钟搞定,最近才开始敷面膜——还是因为化妆太多脸上“刺挠”!
这个31岁的鞍钢工人后代,人生前26年压根没想过能吃上脱口秀这碗饭。大学读热动内燃机,研究生搞环境工程,第一份工作真·掏大粪——在荒山野岭的垃圾处理项目上拆管道捞筷子,馊菜汤崩一身是家常便饭。
他记忆里的鞍山永远冒着烟:“小时候是黑烟,初中后才变成白烟。”爷爷闯关东进鞍钢,父亲是工人,传统家庭觉得“学习大于天”。他最大的特长是唠嗑——放学后和同学在校门口炸串摊能唠到晚上七点,大学熄灯后躺床上还能和室友唠两小时废话。
(行业洞察引发共鸣)
为什么他的段子总能炸场?或许因为他从不讲“朋友们要学会勇敢”这种正确废话。他觉得脱口秀演员没资格教育观众:“拿个麦克风讲两句笑话就想改变社会?你顶多给人一点宽慰,够了。”
(价值观输出强化人设)
他拒绝煽情,讨厌卖惨,甚至直言不讳:“做脱口秀的动力?没那么伟大,就是比原来掏大粪挣得多!”可偏偏是这种“把真实撕给你看”的莽撞,反而成了最犀利的喜剧武器。
当女演员们纷纷“上桌”讨论性别议题时,这个直男风格的冠军显得格格不入。但他压根不在乎标签:“贴标签能让人快速记住你,也能让人快速误会你——但能让观众笑就行。”
(幕后故事增强感染力)
父母直到在短视频里刷到儿子才知他改行。今年过年回家时老两口态度180度大转弯:“甚至带有一丝丝谄媚。”夺冠后连夜打电话叮嘱:“有些实话尽量别说,注意安全。”
他现在出门照样坐地铁吃包子,胡子拉碴被认出就合影:“没人在意你剪什么头发穿什么衣服,别把自己太当回事。”问他想被观众记住什么?他挠头笑笑:“就说这哥们儿是个称职的脱口秀演员——这评价已经够高了。”
(开放式结尾引发思考)
所以冠军到底该是什么样?或许喜剧从来不需要标准答案。当所有人都在努力扮演“正确”时,那个敢于撕掉伪装的人,本身就成了最犀利的笑话。
来源:梦城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