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绘就民族团结“同心画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9:20 1

摘要:“以前总觉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宏大的概念,直到参与了‘行走的文博课’,听讲解员讲下马关古城里各族群众共同戍边的故事,又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剪‘石榴籽’剪纸,才真切感受到各族群众都是一家人,日子要一起过才红火。”9月14日,同心县王团镇北村村民杨彩霞边剪

中小学师生在王团镇北堡子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新华社区居民欢度社区“邻里节”,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

群众在同心县传统艺术馆学画“农民画”。

“以前总觉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宏大的概念,直到参与了‘行走的文博课’,听讲解员讲下马关古城里各族群众共同戍边的故事,又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剪‘石榴籽’剪纸,才真切感受到各族群众都是一家人,日子要一起过才红火。”9月14日,同心县王团镇北村村民杨彩霞边剪纸边说。

在同心县,像杨彩霞这样主动参与民族团结活动、共享发展成果的群众还有很多。近年来,同心县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从政治引领到文化浸润,从共富基础到交融实践,再到依法治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共同绘就一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画卷。

政治引领筑根基

把准方向 责任扛在肩

“每个月我们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排查,从政策落实到群众需求,一一记录、逐一销号,确保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同心县委统战部干部马世涛指着墙上“五级包保”网格图介绍。作为全区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进中心的县(区),同心县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政治引领、机制保障,为民族团结工作筑牢“四梁八柱”。

去年,同心县制定《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任务清单》,将工作拆解为23项具体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我们不仅要学理论,更要把理论用到实践中。”同心县老干部局退休干部杨军说,自己参与的“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已深入全县12个乡镇,用方言讲政策、用故事传精神。有一次在韦州镇宣讲,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你们讲的咱能听懂,现在日子好了,更要跟着党走,和各族邻居好好相处。”听了老人这番话,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截至目前,同心县已组织专题学习500余场次、宣讲1000余场次,开展“一把手”访谈30期,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学校课堂到田间地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夯实。

文化浸润聚人心

传承文脉 共筑精神家园

“你们看见这个雕塑吗?一个吹冲锋号的红军,他的背后是一本《西行漫记》,这本书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红星照耀中国》……”在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讲解员丁荣正带领一群小学生参观,孩子们围在雕塑旁,认真听当年斯诺在豫旺南塬与红军的故事。“这是我们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每年有上万名学生来这里研学,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丁荣说。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同心县聚焦“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方向,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增强认同感。在千年古城下马关,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带着团队对古城墙进行修复,“这些城墙见证了明代各民族共同防御、互通有无的历史,我们不仅要修好它,还要通过数字化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它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如今,《千年同心·踔厉同心》系列宣传片在网上热播,“行走的文博课”年均吸引3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参与,249处不可移动文物成为传播民族团结精神的“活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桥梁”。同心县传统艺术馆宁夏民间绘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坤的工作台前总是围满了人,她创新设计的“石榴籽”“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炕围画,深受大家喜爱。“有次福建来的交流团学画炕围画,一位老师说要把自己亲手学的炕围画带回学校,让福建的孩子也知道宁夏的民族团结故事。”田坤笑着说,目前馆里有民间绘画作品近500幅、30多类近百种文创产品,民间绘画作品及文创产品参加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展演近百场次。“要让非遗不仅能看,更能传承,让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越走越近。”

共富路上同前行

夯实基础 共享好日子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也就千元左右;现在种糯小米,合作社帮忙找销路,一亩地能多赚500多元。还能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又能挣3000元。”预旺镇农民杨彦平站在田埂上,望着沉甸甸的谷穗,脸上挂满笑容。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同心县紧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生态颜值”四项任务,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战场上,“西节东用”高效节水工程让旱地变良田,同心西瓜、玉露香梨等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闽宁协作架起“致富桥”,107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超15万元,62家企业投入帮扶资金1.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300多个。“我们公司有回族、汉族、满族员工,大家一起研发新产品,去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当地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说。

民生福祉的提升,让各族群众幸福感满满。“同心县医院新院区建成后,看病不用跑银川了,专家就在家门口。”家住同心县城的海正英说。今年,同心县将80%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新建同心县医院新院区、扩建同心县中医院,建成“八纵六横”城市路网。同心县连续两年获评全国阳光校餐示范县,“共享妈妈”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银奖。

“以前小区环境差,现在有了社区食堂、托管中心,各族邻居经常一起参加‘邻里节’活动,就像一个大家庭。”豫海镇新华社区居民张莉说。

交融实践谱新篇

深度交融 同心向未来

“来,尝尝我做的油香。”“这是我家包的饺子,大家一起吃。”在“百家宴”活动现场,马秀兰和邻居李娟忙着给大家分发美食,桌上的油香、饺子、馓子摆得满满当当,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唠家常、话发展,其乐融融。

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三融理念”,让同心县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密切。在棚户区改造中,1.6万户家庭通过“插花混居”住进新小区,形成了“同小区共单元、同校共班级”的互嵌式结构;“零工驿站”里,回汉群众一起找工作、学技能,全年转移就业10.16万人次;义乌市同心商会的成立,让近万名同心人在浙江与当地群众携手打拼。“我在义乌开了家面馆,邻居是浙江人,经常帮我介绍生意,我们还一起参加文化活动,成了好朋友。”在义乌创业的同心人周建明说。

文化活动更是交融的“催化剂”。西北“花儿”歌会、秦腔社火展演、乡村旅游节……每年500余场次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歌声、笑声中增进感情。“去年我们和新疆、福建的村子搞线上迎新春活动,一起唱‘花儿’、跳民族舞,虽然隔着千里,但感觉心离得特别近。”王团镇北村党支部书记王耀成说,北村不仅入选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示范村,下一步还要和中宁县的村子结对,一起发展乡村旅游,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我们要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让民族团结成为同心县发展的‘金字招牌’,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同心力量’。”同心县委相关负责人说。该县从政治引领到文化浸润,从共同富裕到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有形”到“有感”再到“有效”,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各族群众正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