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向纵深推进。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破解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知识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等现实难题,成为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核心议题。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向纵深推进。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破解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知识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等现实难题,成为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核心议题。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性提出“334教学法”,构建主题化内容供给、问题化思维训练、立体化能力培养的闭环体系,探索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思政课堂新形态,为高校思政课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转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一、三维筑基:构建“理论+实践+评价”改革框架
思政课改革需以系统思维破题,学院从理论、实践、评价三个维度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为思政课质量提升筑牢根基。
(一)理论筑基:“3导3维4手段”激活教学内核
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根基。学院通过“3导3维4手段”协同发力,推动理论教学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3导”明确教师定位——以“导向”锚定育人目标,以“导学”夯实知识根基,以“导思”促进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个人成长、社会现实结合;“3维”创新教学环节,通过“精讲理论+课堂实践+多元评价”的环节设计,打造“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混合式教学场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育人链条;“4手段”拓展教学载体,整合理论讲授与多媒体技术、学习通平台(含慕课、微剧场等数字化资源)、微信矩阵、微视频资源,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教学网络,让理论学习更具吸引力。
(二)实践赋能:“12545+1”模式深化价值践行
立足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学院创新“12545+1”实践教学模式,推动理论知识向价值行为转化。“1”以学生为主体,锚定红色基因传承核心;“2”采用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5”搭建“课堂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研学+创新创业”五大载体,拓宽实践育人渠道;“4”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思政与专业”四个结合,打破育人壁垒;“5”贯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构建课程化育人机制,让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依托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国政馆、校史馆及延安革命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等8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实现从课堂到现场的延伸,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思想伟力。
(三)评价增效:“三集一统+四级监控”保障质量
高质量思政课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学院建立“三集一统”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统一考核规范确保教学标准一致,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构建“同行+院级督导+校级督导+校领导”四级听评课监控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质量保障闭环,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靶向破题:打通理论实践融合堵点
针对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难题,学院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内容整合、方法创新、范式重构,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
(一)主题式整合:破解教材向教学转化难题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思政课落地见效的关键。学院锚定“教材—学情”双维度,构建主题式内容体系:一方面,发挥教师导向、导学、导思作用,精准提炼教材重难点,避免教学脱离教材;另一方面,通过课前调研、课堂互动、课后反馈建立学生问题清单,聚焦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社会热点等学生关切的问题。将教材重难点与学生需求进行主题式整合,形成教材要求、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的闭环,实现理论深度与现实温度的统一。
同时,学院依托陕西红色资源开发校本化教学资源,构建“理论教材+地方特色教材+数字资源”矩阵:编写双语教材《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国际化人才——陕西红色之旅》,制作《赓续精神血脉 争做红色传人》系列短视频,将红色资源开发为校本化资源,为后续实践教学提供基础支撑。推动红色文化从“教材文本”转化为“育人载体”,让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二)问题链教学:化解知识供给与学生需求矛盾
思政课的吸引力,源于对学生真实需求的回应。学院以问题链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将“真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构建探究式学习范式:课前通过“看、问、想、答”等活动,找到大问题,真问题,设计问题链,课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精讲理论、组织研讨,课后针对问题链反馈答疑,完成问题升华,实现问题导入、理论构建、实践转化的深度衔接。通过“聚焦重点问题、逻辑追问进阶”,避免教学泛泛而谈,用严密的逻辑和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
学院搭建“课前—课中—课后”立体化课堂,建立“四评一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督导评价+教学改进)质量监控体系,将学生反馈实时融入教学反思,编制优秀教案、引入教师“大练兵”获奖案例库,学生课堂满意度显著提升,理论学习兴趣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主课堂+”实践: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思政课不能“纸上谈兵”,需在实践中增强价值认同。学院构建“主课堂+”立体实践范式,打造全场景育人空间。坚守课堂主阵地,设计“课前预学(问题链预习)—课中研学(问题链讲授+实践展演)—课后拓学(社会实践+线上答疑)”教学环节,推动问题链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借助技术拓展空间,拍摄“思政微剧场”系列短视频,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让实践教学随时随地发生;依托协同平台增效,创设思政课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创新、模式集成三大平台,联动专业课开展“大思政”协同教学,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协同格局。
专题化翻转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性。学院以社会热点、校园生活、专业特色为切入点,设计微视频创作、情景话剧、案例辩论赛等实践专题,采用“组长负责制+全员分工制”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编排、展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三维评价体系,聚焦团队协作、理论转化、创新表达,避免实践“重形式轻内容”,让实践成为理论入脑走心的催化剂。近两学年,8000余名学生参与扶贫帮困、政策宣讲、生态保护等社会实践,产出优秀实践报告1000余篇,实现理论学习、实践转化、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三、范式跃升:实现育人成效与推广价值的双丰收
经过持续探索,“334教学法”成效显著,在课程建设、实践育人、师资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思政课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塑造”的转换。
(一)课程教材成果丰硕,打造育人标杆
学院构建起“线上慕课+线下研讨+实践拓展”的混合式课程体系,《红色陕西》《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获评省级一流课程,4门课程入选校级优质课程,累计选课超6万人次;出版的《陕西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国际化人才——陕西红色之旅》等著作教材,将地域红色资源转化为全国可共享的教学素材;《赓续精神血脉 争做红色传人》系列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万次,以可视化形式让理论教学更鲜活。
(二)实践平台特色鲜明,扩大育人辐射
校内国政馆作为省内民办高校首个思政课实践基地,累计接待本校师生及校外团体320余场次、26500余人;8处校外思政课实践基地,形成“现场体验式教学”模式,成为学生感悟革命精神、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团队获评“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6名教师在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中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相关教学经验在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会议上作报告20余次,辐射带动区域思政课改革。
(三)社会反响广泛,彰显育人实效
改革成果获得省政协领导批示,在中共陕西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等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相关实践案例,国政馆接待地方政府、中小学师生、兄弟院校等参观学习200余次,充分发挥育人辐射作用。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学院教学改革成果多次获教学成果奖,为同类院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334教学法”为抓手,通过理论筑基、实践赋能、评价保障,破解了思政课教学难题,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新生态。这一探索表明,高校思政课改革需立足学情、扎根实践,以方法创新让理论“活”起来,以价值引领让育人“实”起来,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尹文涛 杨学兵
来源:西安翻译学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