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C狂欢过后,国内电音市场发展到哪一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7:02 2

摘要:的确,这场期待已久的狂欢,给现场超6万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嘉年华体验。四个舞台超60组顶级艺人的演出,长达6分钟的烟花秀,让无数raver们的热情终于得到释放,直呼过瘾。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丨朱力克

苏州EDC已经结束一段时间,是谁还处于巨大的戒断反应中,总是打开手机相册回味那个疯狂的周末。

的确,这场期待已久的狂欢,给现场超6万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嘉年华体验。四个舞台超60组顶级艺人的演出,长达6分钟的烟花秀,让无数raver们的热情终于得到释放,直呼过瘾。

2024年中秋,一场意外的台风让筹备了大半年的EDC临近开演无奈取消。社交媒体平台上电音爱好者们“哀嚎”一片,一方面对这场造梦体验期待已久,另一方面对于错失如此顶级的艺人阵容感到可惜。

但好在主办方华人时代决策迅速,在2024年9月音乐节确定取消后,差不多在一周的时间内确定了2025年EDC的举办时间,随后立马预订艺人2025年的档期。所以,2025年的苏州EDC得以最大程度地还原2024年未能落地的阵容。

通常来说,EDC China从立项到活动举办需要至少9个月左右的筹备时间。这其中涉及到艺人预定、外籍工作人员时间、当地政府的协调,还要考虑到EDC在全球其他国家的档期。

2025年1月EDC刚刚落地泰国,随后4月份在韩国、5月份在美国举办,再考虑到国内其他同类型音乐节的举办时间,留给苏州EDC可选择的档期其实并不多。

2024年9月演出取消后,主办方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2025年3月的演出,这期间还经历了一个春节假期。所以对于EDC这个体量的音乐节来说,时间是非常仓促的。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艺人预订问题,得益于EDC品牌与艺人经纪公司的关系,同时艺人对于演出取消也表示遗憾和理解,所以在预订2025年的艺人档期时,大部分沟通都比较顺利。即便如此,完全敲定好2025年的演出阵容也花了大概三个多月的时间。

据EDC China项目负责人杨峰透露,2024年那场演出虽然未能举办,但是艺人的费用已经全额付款,所以2025年再预定这些艺人的时候,大部分都给了一个相对优惠的价格。

EDC China这样体量的国际大型电音嘉年华,不仅是一场电音节,更满载了沉浸式多元化的各类嘉年华体验,其落地成本高达数千万,且从2018年第一次落地上海开始,活动的举办成本逐年上涨,但是好在2025年艺人成本相对于往届略有减少,但这也仅挽回了一小部分因2024年活动取消带来的损失。

除了艺人预定之外,音乐节现场的落地制作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一项工作。

大家在音乐节现场看到的「日升女神」是EDC的标志性舞台,女神的双眸和手臂可以随着音乐的律动开合伸展。这个舞台由全球顶尖舞美团队设计,每年都会进行迭代并“全球巡展”,因为没有复制品所以需要从海外运过来,还有至少30-40个外籍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负责舞台的运输和安装。

不仅仅是主舞台,EDC现场的每一个舞台它都有对应其音乐风格的制作标准。

二舞台circuitGROUNDS主打主打Hardstyle与Bass硬核电音曲风,采用多块巨型LED屏幕,搭配顶级声光电音响及视频系统;三舞台stereoBLOOM采用前卫工业元素的立体舞台设计,主打Trance和Techno曲风;四舞台boomboxARTCAR设计灵感源自经典录音机造型,舞台被转化为一个“巨型移动音箱”。不同的音乐风格与舞台设计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即使筹备时间仓促,主办方仍然在努力做一些提升和创新。

之前很多观众会抱怨舞台之间相隔太远,这次在场地规划方面,优化了观众入场的动线和布局,差不多3分钟就能走到另一个舞台。新加入的艺术装置能够随着音乐律动喷出震撼的火焰,成为了众多观众的打卡点。还有超现实的像素风多媒体艺术空间像素森林、竹林秘境、创意市集等艺术装置体验区,都让观众体验到了音乐嘉年华的意义。

就连赞助商在现场的出现也是别具创新,喜力在音乐节建造了一座三层凌空而起的“星火绿洲”,给观众带来了绝佳观景位。中免日上精心打造的美妆小屋、Keep为潮流最前沿玩家打造的运动·音乐狂欢派对,都成为了优化观众体验的加分项。

不仅如此,EDC还与苏州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设置了姚绣展区,观众可以在专业的刺绣老师指导下,共同创作一件苏绣互动艺术作品,跨界体验也展现了电音节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

自2018年落地中国以来,EDC经历过特殊的三年疫情,经历过台风不可抗力的取消,既身处其中也见证了国内电音行业的起起伏伏。

对于音乐节主办方来说,观众断层和换代是他们最明显的一个感受。

国内电音节行业在三年疫情期间经历了显著的波动与转型,观众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老观众流失、新观众群体尚未完全衔接,以及消费习惯的转变等方面。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疫情冲击的直接因素,也与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相关。

疫情前频繁参与电音节的“核心乐迷”因年龄增长、生活重心转变等原因而逐渐流失,部分资深乐迷会转向更小众的演出或线上活动。而更年轻的一批观众,因为早期缺乏线下电音场景的熏陶,对电音文化比较陌生也没有养成观演习惯,因入门门槛高或文化认同不足而却步。

所以两代观众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断档。电音节的整体观众规模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直线上升,而是重新开始了一个慢慢累积、培育的过程。

观众群体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宣发策略的变化。

在这个自媒体过于发达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已经不再依赖于一些传统的、官方的渠道。再加上电音节是一个极度注重体验感的活动,所以观众的口碑反馈、电音爱好者之间的互相带动更为重要。

作为一个国外引进的电音节IP,EDC在宣发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标准。如今他们也在尝试通过各种直播活动来做宣发,注重与观众的直接沟通。

在主活动之外,EDC China还会通过预热派对、After Party等形式降低参与门槛。同时与场地和当地政府合作一些特殊企划,希望通过创新的形式,将EDC这一IP与大众感兴趣的领域做结合。

虽然市场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在国内落地一场超万人的大型活动,与当地政府的沟通磨合的过程依然非常重要。

EDC China这几年相继在上海、珠海、苏州举办过5场电音嘉年华,共吸引了超过30万观众参与。对于这种大型活动而言,在选择落地城市的时候需要考虑许多因素。首先是最客观的场地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其次从地理位置来看要能辐射到周边城市,还有当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配套设施等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主办方表示,这样的活动要选择一个落地城市,前期的沟通流程和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一场活动的顺利举办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刚刚结束的这场EDC能够再次成功落地苏州,无论是从现场体验、交通出行到安全保障等各方面,都离不开苏州政府各级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全球的目光不仅见证了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向上发展,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独特人文魅力。

从全球音乐流行趋势来看,电音已经彻底成为主流。

近两年的科切拉音乐节上,所有令人惊叹的大型表演似乎都是电子音乐。在国内,电音文化也正在通过短视频和流媒体平台快速渗透,95后甚至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

IMS报告预估2024年电子音乐行业收入增长17%达到118亿美元,音乐节和俱乐部演出仍在快速增长,贡献了几乎一半的收入,IMS称这是“黄金时代”。

对于国内电音市场而言也是黄金时代吗?很难说。

在国内,电音节其实经历过一轮爆发期,丛林、VAC、Dreamland、风暴等本土电音节品牌崛起,ULTRA、EDC、Creamfields等国际IP被引进国内。但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都没能让电音这一舶来文化真正在国内的土壤生根发芽,这一点从各大电音节的阵容就可以窥见一斑。

国内电音节长期依赖国际百大DJ+高票价的模式,阵容重复度高,观众容易审美疲劳。其次国内缺乏本土DJ的培养环境和上升阶梯,即使是国内电音节能看见身影的本土DJ并不多。以国际DJ为主,艺人出场费通常就占了大部分预算,再叠加舞台制作、安保等硬性支出,对主办方来说收支更难平衡。

EDC China的主办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杨峰表示:“如果我们完全照搬国外的东西,未必是在国内最适合的一个方式,我们也在摸索一些新的演出形式,或者更多元的跨界结合,让电音这个品类的受众更广、更破圈,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个课题。”

据主办方介绍,无论EDC在哪个国家落地,每个舞台都会预留至少两组空缺给本土DJ,在这次苏州EDC,我们也看到了CARTA、Lizzy、Akini Jing等本土艺人的演出。其次在预定艺人的时候,也会考虑到曲风的多元性。比如,苏州EDC邀请的Dimension就很擅长Drum&Bass,这应该也是国内大型电音节上,第一次出现这个音乐风格。

除了EDC之外,华人时代也在研发自己的电音IP,比如之前他们在青岛做过GAIA盖亚电音节反响就很不错,还有其他未落地的IP正在研发。另外,EDC母公司Insomniac旗下还有许多室内派对品牌,华人时代也在考虑引进。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电音始终是一个重现场体验的内容形式。无论是短视频、综艺还是直播都很难替代线下炸裂的舞台装置和灯光、绚丽的烟花秀,与万人一起在同一个节奏下共振所带来的梦幻感受。

举办一场如此大型的电音活动,一定会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我们也能感受到行业的主办方们也在努力将更多元的音乐风格、不同类型的电音场景带给更多观众。市场需要这些高质量的电音节,就像我们永远需要一场逃离日常的造梦狂欢,融入陌生的人群中与律动一起手舞足蹈。

-全文完-

来源:视界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