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纯铜3D打印分析(附液冷纯铜3D打印概念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23:11 2

摘要:3D 打印通过拓扑优化算法设计的仿生流道(如分形树状结构、螺旋流道),可将冷却液与热源接触面积提升 3-5 倍。例如,Fabric8Labs 的 ECAM 技术通过 33 微米分辨率的铜制翅片,使冷板热性能提升 48%,直接适配英伟达 GB300 芯片 140

一、3D 打印在冷板技术中重要性

3D 打印通过拓扑优化算法设计的仿生流道(如分形树状结构、螺旋流道),可将冷却液与热源接触面积提升 3-5 倍。例如,Fabric8Labs 的 ECAM 技术通过 33 微米分辨率的铜制翅片,使冷板热性能提升 48%,直接适配英伟达 GB300 芯片 1400W 的超高功耗需求。这种能力是传统 CNC 铣削和钎焊工艺无法企及的,因为后者受限于刀具路径和焊接变形,难以实现立体异形结构。

材料极限的突破者纯铜 3D 打印技术的成熟(如绿光激光熔融技术)彻底释放了铜的导热潜力。传统工艺因铜的高反射率(红外激光吸收率仅 5%)难以加工,而绿光激光吸收率达 40%,使纯铜冷板导热系数恢复至 98% 以上的理论值。例如,CoolestDC 与 EOS 合作的铜冷板散热效率较铝材提升 30%,且实现无焊缝一体化成型,耐压达 6bar。

传统冷板需经铣削、冲压、焊接等 10 余道工序,而 3D 打印可直接成型复杂流道,工序减少 70%,同时将漏液风险从 0.5% 降至 0.01% 以下。这种变革在 GB300 独立冷板方案中尤为关键 —— 每个 GPU 独享的微通道冷板若采用传统工艺,焊接点数量将增加 3 倍,可靠性大幅下降。

二、液冷3D打印优劣势分析

液冷 3D 打印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解决传统 3D 打印高功率热源的散热瓶颈,劣势则集中在技术复杂度和成本带来的应用限制

1、核心优势突破打印材料与精度限制

传统风冷散热效率低,高功率打印(如金属激光熔化)易导致材料局部过热、变形或开裂;液冷可精准带走热源热量,支持铜、钛合金等高热导 / 高熔点材料打印,同时减少热应力,提升零件尺寸精度(如微通道结构精度可达 100-300μm)。提升打印效率与零件性能

液冷无需因 “降温等待” 降低打印功率,可提高激光扫描速度或层厚,缩短打印周期;此外,散热均匀性可减少零件内部孔隙率,增强力学性能(如金属零件强度提升 10%-20%),尤其适配液冷板、散热模组等 “自身需散热” 的功能件制造。实现复杂结构一体化制造

液冷 3D 打印可直接成型传统 CNC 无法加工的 “异形微通道”“立体迷宫流道” 等结构(如铂力特的液冷板流道),无需后期拼接,减少泄漏风险,同时优化冷却液流动路径,使散热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20% 以上。

2、主要劣势技术复杂度高,依赖定制化设计

需同步解决 “3D 打印成型控制” 与 “液冷系统集成”(如冷却液循环、温度传感器布局),不同材料(金属 / 塑料)需匹配不同冷却液(如水、矿物油)和散热参数,技术门槛高,难以标准化。设备与耗材成本高昂

液冷 3D 打印设备需额外搭载密闭式液冷回路、防腐蚀组件,初期投入比传统设备高 30%-50%;且冷却液、专用打印材料(如高导热铜基粉体)成本较高,暂不适配低附加值零件生产。维护与后期处理难度大

液冷系统存在管路堵塞、冷却液泄漏风险,需定期检测维护;打印后零件需清洗残留冷却液(尤其金属零件需防锈处理),增加工序成本;此外,设备故障排查需同时兼顾 3D 打印与液冷模块,维修周期较长。

三、微通道水冷板(MLCP)的战略方案与 3D 打印融合路径

MLCP 技术的战略定位MLCP 通过将微通道直接蚀刻在芯片封装上(水道尺寸

性能突破:较传统冷板散热功率密度提升 3 倍,PUE 可降至 1.08。

空间压缩:集成式设计使冷板厚度从 8mm 减至 3mm,适配高密度算力集群(如超微 NVL72 机架 72 颗 GPU)。

3D 打印的融合创新点

复杂流道制造:MLCP 的蛇形微通道(宽度 20-50μm)需通过 3D 打印实现,传统光刻和蚀刻工艺难以兼顾精度与深度。例如,希禾增材的绿光激光打印技术可实现 15μm 光斑,加工出深度 100μm 的微通道。

材料复合化:3D 打印支持铜 - 金刚石梯度材料(导热系数 > 1000W/m・K)的一体化成型,解决传统烧结工艺的界面热阻问题(>0.1K/W)。

模块化集成:将 MLCP 与均热板、相变材料集成,通过 3D 打印实现 “芯片 - 冷板 - 热沉” 的三级散热架构,整体体积减少 40%。

四、液冷板领域的 0-1 技术突破方向

相变冷却技术通过 3D 打印在冷板内部构建微腔结构(直径 50-200μm),利用相变潜热(如水的汽化热 2260J/g)将散热效率提升 5 倍。例如,AEWIN 开发的微网格冷板在 25℃室温下,可将 GPU 结温从 90℃降至 45℃,且泵送功率降低 70%。

智能流体控制3D 打印与 MEMS 传感器结合,实现冷板内部流量的实时调节。例如,纬创科技的冷板集成压力传感器和微阀,可根据芯片热点动态调整流速,使散热均匀性提升至 98%,同时降低能耗 18%。

生物启发式设计模仿人体血管网络的分形流道设计,通过 3D 打印实现冷却液的自适应分配。研究表明,这种结构可使冷板在压降相同的情况下,换热量提升 40%,且对芯片功率波动的响应速度加快 3 倍。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