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圈嘴仗 西贝合伙人骂罗永浩“撒尿男孩” 这场论战谁输了人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23:05 1

摘要:当西贝合伙人樊大卫对着镜头说出“罗永浩的行为和海底捞撒尿男孩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利用自己的某种器官去制造一场损人不利己的恶心事件”时,这场持续了半个月的预制菜论战,彻底偏离了“食品安全”“消费者知情权”的轨道,滑向了一场充满人身侮辱的“口水战”。

当西贝合伙人樊大卫对着镜头说出“罗永浩的行为和海底捞撒尿男孩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利用自己的某种器官去制造一场损人不利己的恶心事件”时,这场持续了半个月的预制菜论战,彻底偏离了“食品安全”“消费者知情权”的轨道,滑向了一场充满人身侮辱的“口水战”。

一个是靠“真性情”出圈的企业家,一个是喊着“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餐饮巨头,本该围绕“预制菜是否该标注”“现炒与预制的口感差异”等理性议题展开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了用“撒尿男孩”“器官制造恶心”这类字眼互撕的闹剧?更值得追问的是:当商业辩论的战场从“产品优劣”变成“人格攻击”,当餐饮企业的高管把公共讨论降格为“骂街式互怼”,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争吵?这场“出圈”的骂战背后,藏着比预制菜本身更让人不安的行业真相。

事情的起点,本是一场还算正常的行业讨论。

今年8月,罗永浩在一场直播中提到“现在很多餐馆用预制菜冒充现炒,消费者花了现炒的钱,吃的却是加热菜,这是欺诈”,还点名“某西北菜连锁品牌”(外界猜测是西贝)“70%的菜都是预制的,却从来不标”。这番话立刻点燃了预制菜争议——要知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多次强调“西贝拒绝预制菜”“坚持现炒”,甚至在2023年喊出“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口号时,特意把“现炒”作为核心卖点。

面对罗永浩的质疑,西贝起初的回应还算克制。8月底,西贝官方微博发长文称“门店现制菜品占比95%以上,预制菜主要用于部分凉菜、主食,且均有明确标注”,并附上食材供应链流程视频,试图用“透明化”自证清白。罗永浩随后在社交媒体反驳:“95%现制?你们的‘现制’定义是不是把‘预制菜加热’也算进去了?”双方你来我往,焦点集中在“预制菜的定义”“标注是否清晰”等技术层面,虽有火药味,但仍在商业辩论的范畴内。

转折点出现在9月14日。西贝合伙人樊大卫突然发布一段短视频,没有回应“95%现制”的定义争议,也没有解释预制菜的具体占比,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让全网哗然的比喻:“罗永浩的行为和海底捞撒尿男孩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利用自己的某种器官去制造一场损人不利己的恶心事件。”

“海底捞撒尿男孩”是2021年的一则社会新闻:一名顾客在海底捞就餐时,故意向沸腾的火锅里撒尿,引发公众对餐饮卫生的恐慌。樊大卫将罗永浩的言论比作这种极端不道德行为,甚至用“某种器官”暗示“用嘴制造恶心”,这已经不是商业反驳,而是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把对方的观点输出等同于“撒尿”,把公共讨论的平台当成了“排泄场”。

更讽刺的是,樊大卫在视频里强调“我们不搞人身攻击”,转头就用最恶毒的比喻完成了攻击。这种“既要当又要立”的操作,不仅没帮西贝挽回声誉,反而让公众的注意力从“预制菜是否标注”转移到了“西贝高管为何如此失态”上。

为什么樊大卫的言论会引发众怒?不是因为预制菜争议本身,而是因为它突破了商业讨论的三重底线——理性底线、道德底线、行业底线。

第一重越界:用“生理器官”污名化观点输出,践踏理性讨论的根基。
公共讨论的前提是“把对方当人看”,哪怕观点对立,也应针对“论点”而非“人格”。罗永浩的质疑无论对错,核心是“消费者知情权”;西贝若认为他说错了,完全可以用数据反驳(比如公布门店现炒菜品的监控录像、第三方检测报告),或澄清“预制菜标注”的具体做法。但樊大卫选择的是“降维打击”:把对方的言论比作“撒尿”,把观点输出和“器官功能”绑定,本质上是通过侮辱对方的生理属性,否定其作为讨论主体的资格。这种逻辑和“你说的话都是放屁”没有区别,直接摧毁了理性对话的可能——当讨论变成“你是个用器官制造恶心的人”,剩下的只有情绪宣泄,没有任何建设性。

第二重越界:拿社会负面事件做比喻,消费公众情感。
“海底捞撒尿男孩”事件之所以让人愤怒,是因为它触及了食品安全的底线——用极端不道德行为污染食物,伤害其他消费者的健康权。而预制菜争议的本质是“信息差”:消费者担心花高价买的“现炒菜”其实是预制的,核心诉求是“知情权”和“选择权”,而非“食品安全威胁”。樊大卫将两者类比,不仅偷换了概念(把“信息不透明”等同于“主动作恶”),更是对“撒尿男孩”事件中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当严肃的社会事件被当成商业互撕的“弹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就成了企业骂战的工具,这种“消费负面情绪”的行为,比言论本身更让人不齿。

第三重越界:餐饮企业高管带头“骂街”,拉低行业形象。
西贝不是小作坊,而是年营收超60亿、门店超400家的连锁餐饮品牌,其高管的言论不仅代表个人,更影响公众对整个餐饮行业的认知。消费者选择西贝,是因为相信它“闭着眼睛点”的品质承诺,而不是看高管在网上“骂脏话”。樊大卫的言论暴露的,是企业对“公共形象”的漠视:当一个餐饮品牌的合伙人认为“用器官制造恶心”这种话可以公开说出口,公众有理由怀疑——连基本的语言文明都做不到的企业,真的能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吗?这种“情绪优先于理性”的价值观,比预制菜是否标注更让消费者不安。

这场骂战最荒诞的地方在于: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却都忘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问题。

预制菜到底该不该存在?答案从来不是“该”或“不该”。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让更多人吃到平价快餐;现炒菜品能保证口感、满足仪式感,适合追求体验的消费者。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是好是坏”,而是“企业是否诚实”:你用了预制菜,有没有告诉消费者?有没有用“现炒”“手工”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有没有在价格上区分(比如预制菜定价更低,现炒菜定价更高)?

罗永浩的质疑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去餐馆吃饭时,我们经常分不清哪些是现炒、哪些是预制。比如某连锁面馆的“现煮牛肉面”,其实是预制汤包加热;某湘菜馆的“小炒黄牛肉”,牛肉片是预制冷藏的,只在门店简单复炒。消费者花了比快餐更高的价格,却没得到“现制”的价值,这种“信息不对称”才是愤怒的根源。

而西贝的回应本可以抓住这个痛点:如果真的“95%现制”,就拍一段后厨视频,展示切菜、炒菜的全过程;如果预制菜确实用于凉菜、主食,就明确标注“本菜品含预制成分”,甚至在菜单上用不同颜色区分。这些做法既能自证清白,又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远比“骂回去”更有效。

但西贝选择了最笨的方式:从“自证清白”变成“人身攻击”。这背后或许藏着企业的焦虑:当“现炒”作为核心卖点被质疑,西贝担心失去消费者信任,于是用愤怒掩盖心虚。可消费者要的不是企业“嘴硬”,而是“透明”——你可以用预制菜,但要说清楚;你可以溢价,但要让消费者觉得“值”。当企业把精力放在骂战上,而非解决“如何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的问题时,争议只会越来越大。

西贝和罗永浩的这场闹剧,不是个例。近年来,商业圈的“骂战”越来越多:手机厂商互怼“配置虚标”,车企争论“续航造假”,快消品牌吐槽“营销碰瓷”……但大多数争议最终都能回归理性,为何预制菜论战会滑向人身攻击?

首先是“情绪经济”的裹挟。 互联网时代,“出圈”的关键是“制造冲突”。平淡的理性讨论没人看,极端言论却能迅速上热搜。樊大卫的“撒尿男孩”论确实让西贝“出圈”了——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但这种“黑红”真的有意义吗?数据显示,9月15日至17日,西贝全国门店的“现炒菜”订单量环比下降12%,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表示“本来想去吃西贝,看到高管这么说话,瞬间没胃口了”。事实证明,“情绪流量”是把双刃剑,能带来关注度,也能吓跑消费者。

其次是“企业人格化”的副作用。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喜欢“老板IP化”:董明珠的“格力不裁员”,雷军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贾国龙的“西贝永不上市”……老板的个人风格确实能让品牌更有记忆点,但也让企业失去了“缓冲带”——当老板或高管的言论极端化,企业形象就会直接受冲击。西贝的问题正在于此:贾国龙的“语出惊人”(比如“715工作制”“10万月薪招店长”)本就争议不断,樊大卫的言论更是火上浇油,让公众觉得“西贝的高管都这么冲”,这种“人格化风险”最终会转嫁到品牌信任上。

最后是“行业标准缺失”的无奈。 预制菜争议的核心矛盾,其实是“标准空白”:什么是预制菜?热加工、冷加工、即食、即热,哪些算预制?标注的范围是什么?是在菜单上标,还是在宣传页标?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预制菜定义和标注标准,企业各说各话,消费者云里雾里。这种“标准模糊”让争议失去了客观依据——罗永浩说“70%是预制”,西贝说“95%现制”,双方都拿不出公认的标准来证明自己,只能靠“情绪”撑腰。当理性讨论缺乏“尺子”,互撕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场骂战中,最无辜的是消费者。我们不在乎罗永浩和西贝谁赢谁输,只关心:以后去餐馆吃饭,能不能知道自己吃的是现炒还是预制?花的钱到底值不值?

对企业来说,与其互撕,不如做三件事:

明确标准:主动公开预制菜的定义、占比、供应链流程,哪怕行业没有统一标准,企业也可以制定自己的“透明化标准”。比如眉州东坡在门店公示“预制菜清单”,标明哪些菜品是中央厨房预制、哪些是门店现炒,反而赢得了消费者信任。尊重差异:预制菜和现炒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快餐品牌用预制菜提高效率,高端餐厅用现制保证口感,各有各的定位。企业没必要否定对方,而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锚点”——你是靠性价比取胜,还是靠体验出圈?守住底线:商业竞争可以激烈,但不能突破道德边界。骂战或许能一时“爽”,但失去消费者信任,才是真正的“损人不利己”。

对行业来说,需要建立“理性讨论”的生态。 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它能降低成本、保证口味稳定,本不该被污名化。争议的本质是“如何平衡效率与体验”“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而不是企业之间的“互相拆台”。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制定预制菜标注指南,媒体可以聚焦“透明化案例”,公众可以理性表达诉求——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预制菜争议回归“解决问题”的轨道。

对消费者来说,要警惕“情绪绑架”。 面对商业骂战,我们不必急着“站队”,而是要追问核心问题:企业有没有解决我的痛点?产品有没有满足我的需求?当我们把注意力从“谁骂赢了”转向“谁做得更好”,市场自然会淘汰那些只会互撕、不会做事的企业。

樊大卫在视频里说,罗永浩的行为是“损人不利己”。但真正“损人不利己”的,或许是这场骂战本身——西贝消耗了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罗永浩的“真性情”人设打了折扣,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焦虑不仅没缓解,反而多了对餐饮行业的失望。

商业竞争从来不是“比谁骂得狠”,而是“比谁做得好”。预制菜争议的终点,不该是人身攻击的泥潭,而应是行业透明化的起点:企业公开供应链,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监管部门完善标准。当我们不再纠结“谁是撒尿男孩”,而是聚焦“如何让每一份食物都配得上消费者的信任”,预制菜才能真正从“争议品”变成“放心品”。

毕竟,消费者走进餐馆,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看老板吵架。商业可以有棱角,但不能没底线——这或许是这场闹剧给所有企业的最深刻教训。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