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幺哥,参茶了!”一声带着老成都体温的吆喝响起,竹编椅上的茶客们便知道,一场精彩的龙门阵要开摆了。作为深耕乡土语文教育十二年的教师,我常带着学生在方言里打捞历史——那些“毛焦火辣”“秋风黑脸”的表达,何尝不是活着的方志?
“幺哥,参茶了!”一声带着老成都体温的吆喝响起,竹编椅上的茶客们便知道,一场精彩的龙门阵要开摆了。作为深耕乡土语文教育十二年的教师,我常带着学生在方言里打捞历史——那些“毛焦火辣”“秋风黑脸”的表达,何尝不是活着的方志?
方言词汇:成都人的表情包
在课堂上,当学生用方言朗读改编版《答司马谏议书》时,“名堂”“龟儿子”这些词一出口,满堂的笑声里藏着奇妙的文化共鸣。“毛焦火辣”比“烦躁”多了团跳动的火苗,“秋风黑脸”把失意写进四川盆地的阴霾天里。这些词汇不是简单的土话,《成都通史》里藏着它们的密码:“趱”字从唐宋雅言里走来,“梭边边”带着清代商贾的狡黠,“吃混堂锅盔”至今还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中活色生香。
本土作家李劼人的笔下,刘嫂那句“帮人的人,一根脚杆在里,一根脚杆在外,对的就踏进去,不对退出来,东家不行又走西家”,用最朴实的话讲出最韧的理。这种在困境里找乐子的本事,正是成都人“乐观得没心没肺,坚韧得深入骨髓”的性格注脚。《成都市志》里记载的“盖碗茶配三点心,消磨半日不算多”,则把“慢生活”三个字拆解成具体的生活场景——不是慵懒,而是把日子过成细水长流的智慧。
龙门阵:绕弯子的生存智慧
成都老茶客摆龙门阵,总爱从“那年子桐花落”扯到正题,这种“枝枝蔓蔓”的叙事,在《成都市志》里被称作“以闲话蕴真意”。就像李斯写《谏逐客书》的层层递进,老茶客们绕弯子的讲述,实则是种“让人舒服的智慧”。
学生们用方言改写校园故事时,“绊哒一扑爬”比“摔倒”多了声响和狼狈相,“柱柱”比“廊柱”添了几分亲昵。当他们创作“班级龙门阵”,用“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调侃同学,用“菜就多练”收尾时,我忽然明白:方志里记载的“起承转合”,原来就藏在日常对话里。
方言与普通话:根与桥的共生
有学生问:“推广普通话了,方言还有用吗?”
我带他们查《成都通史·清代卷》:康熙年间湖广移民带来的楚语,与陕西街的秦腔碰撞出“东门软语织锦缎,西门硬腔秤金银”的格局……普通话是让成都走向世界的桥,方言却是拴着根的桩。
那些被称作“土话”的表达,实则是历史的活化石。“摆龙门阵”的“龙门”,源自明代成都东门的龙门街;“毛肚”入火锅的吃法,藏着清初湖广填四川的饮食融合史。当我们用“龟儿子”调侃时,未必知道这词里藏着古蜀人对龟的图腾崇拜;当说“巴适”时,或许想不到它与唐宋“适意”文化的一脉相承。
写在最后:每个人都是方志传承人
下次路过茶馆,不妨坐下听段龙门阵。那些“巴适”“安逸”的赞叹里,藏着方志没写完的成都故事。毕竟,最生动的历史,从来都在你我嘴边的乡音里。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