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7 月下旬,第 19 届 FIRST 青年影展上,杭州萧山大三学生杨正骐执导的《呼朋引伴》一亮相就惊艳全场,不仅完成世界首映,还拿下了 “一种立场” 荣誉。
谁能想到,一部主角是 “抄作业初中生” 的 189 分钟电影,居然能在国际影展上拿奖?
2025 年 7 月下旬,第 19 届 FIRST 青年影展上,杭州萧山大三学生杨正骐执导的《呼朋引伴》一亮相就惊艳全场,不仅完成世界首映,还拿下了 “一种立场” 荣誉。
评委会特意提到,这部片子 “用坦率的勇气,带着观众走进一段难被定义的漫游”。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里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 2022 年夏天,两个初一男孩在暑假最后两天,为了抄作业跑遍老城的故事。
这样接地气的题材,配上学生团队的创作,一下子就成了影展内外的热议话题。
《呼朋引伴》的主线特别简单,甚至有点 “孩子气”:2022 年暑假快结束,初一学生余佳佳和周诚诚发现作业没做多少,急着出门找同学抄。但就是这趟 “抄作业之旅”,把特殊时期的生活细节一点点铺了出来。
佳佳的家里,爸爸长期支援边疆,妈妈是医护人员,难得回家一次,看到佳佳空白的作业,当场收走了他的手机和平板;诚诚则是 “留守儿童”,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到佳佳家门口时,下意识说的是 “阿姨,这是我的核酸”。
一句话就把当时的生活状态带了出来。两个孩子没了家长约束,已经玩了两个月游戏,直到最后两天才慌了神要抄作业。
找同学的过程更是充满了 “时代印记”。一开始想找个同学,诚诚说 “他家楼下有次密接,不行”;决定去找班长,佳佳先得去做核酸,排队时遇到三个穿明代倭人服饰的人来问 “海往哪里走”,语言不通没聊明白,回头发现核酸亭还午休了。
后来两人骑共享单车去班长家,诚诚先摸清楚四个小区入口里哪个不查核酸,见到班长时,还得说 “下次选举支持你” 才求来打印的答案,刚拿到就遇上上门核酸,顺便 “蹭” 了一次。
到了晚上,两人发现班长没给数学答案,又计划第二天找诚诚暗恋的女孩借。转天走在凋敝的萧山老街,他们聊起未来,诚诚说 “抖音上讲当大白一天能赚五千”;
路过改造的乐园,穿 “大白” 玩偶服的人邀他们看电影,银幕里前一天的倭人和士兵起了冲突,他俩却睡着了。
找到女孩家开的饭店,才发现桌椅正被拖走,老板烦躁地让他们走开,说女孩在西山上玩。上山后,女孩说作业在书包里让他们拿,还说 “不用还了”。
他们不知道,女孩家因为疫情封控和经济影响,饭店倒闭,父母关系失和,她很快要离开萧山,作业做没做完都没用了。
抄作业的最后一晚,两人在公交站等车,之前出现过的三个老太太、三个工人、三个倭人又陆续出现。
直到开学那天,他俩抱着抄完的作业冲到学校,却被告知因为疫情推迟线下教学,电影就在这里收尾,没什么大起大落,却把特殊时期的孩子日常拍得真实又戳人。
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说出来可能让人惊讶:导演杨正骐是 2002 年出生的杭州萧山人,拍这部片时还是新闻传播专业大三学生,制片人才大一。
2023 年夏天开机时,城市里还有核酸亭,没取下的标语随处可见,这帮学生就用不太成熟的设备,拍下了当时的城市风貌。
杨正骐对萧山老城的感情特别深,电影里所有场景都在 “萧山老城方圆四五公里内”,还特意穿插了萧山电视台 1990 年代拍摄的历史影像,满是怀旧感。
为了拍好两个孩子,他做了大量家访和田野调查,最后找了两个素人小孩,以他们为原型塑造了佳佳和诚诚。
片子里有个很巧妙的设计:加入了倭人和工人这两个超现实元素。杨正骐后来在影展访谈里提到(2025 年 8 月《中国电影报》报道),这是为了呼应萧山的历史。
明嘉靖年间,倭寇烧过萧山,后来老城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格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挑着石头在钱塘江面筑堤,造出了半个萧山。
电影里,工人聊 “粮票”“《庐山恋》”,明显不属于这个时代;他们想上公交,因为不知道 “核酸” 是什么被赶下来,这些细节都在暗合 “历史与现实交织” 的感觉。
不过客观说,这部片也有明显的学生创作痕迹。比如摄影相对薄弱,少数镜头运动时能看出瑕疵,杨正骐自己也在采访里说(2025 年 9 月《青年电影手册》专访),当时准备得太仓促,设备和经验都不够,“能拍出来就已经很幸运了”。
但评委会和观众都认可的是,作为长片首作,杨正骐把想表达的都装了进去,既有对老城变化的怅惘,也有孩子背后家庭的差异,更有 “抄作业” 这个小事,留住了特殊时期的城市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影展结束后,2025 年 8 月中旬,萧山文化馆还专门为《呼朋引伴》办了一场公益放映,杨正骐带着主创团队到现场,和观众交流创作故事。
不少萧山本地居民看完说,电影里的老街、核酸亭、甚至孩子说的方言,都让他们想起了几年前的生活,有位老人还特意找到杨正骐,说 “谢谢你把老萧山拍下来了,现在好多地方都拆了,看片子就像回到过去”。
一部由大三学生拍的 “抄作业题材” 电影,能在国际影展获奖,靠的不是华丽的镜头或复杂的剧情,而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
杨正骐和他的学生团队,用不算成熟的创作,留住了特殊时期的城市风貌和孩子日常,也让更多人看到,平凡的小事里藏着最动人的时代印记。
就像电影海报上写的 “我们所处的现实,其实是过往历史的折叠”,这部片子不仅是一次学生创作,更是一份值得记住的 “时代切片”。
文/编辑:财迷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