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恐怕无法理解莫言《蛙》的苦心与思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7:20 1

摘要:在莫言众多优秀作品中,《蛙》无疑是一部极具话题性与争议性的作品。这部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长篇小说,于 2009 年 12 月在《收获》杂志首发,同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它以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历史为背景,通过乡村妇产医生 “姑姑” 的人生经历

在莫言众多优秀作品中,《蛙》无疑是一部极具话题性与争议性的作品。这部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长篇小说,于 2009 年 12 月在《收获》杂志首发,同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它以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历史为背景,通过乡村妇产医生 “姑姑” 的人生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深刻反思了中国六十年计划生育史,传达了对生命的人道关怀,探讨了生命的尊严与人性的复杂性。

《蛙》自问世以来,便凭借对敏感题材的准确把握和 2011 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奖项的光环加成,备受海内外读者关注。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对计划生育年代的描写,这部作品引发了读者、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相当多元的反应,在文学界和社会上掀起了层层波澜。

《蛙》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国人口呈现出急速膨胀的态势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且出生率持续居高不下,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就拿粮食资源来说,随着人口增多,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然而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耕地面积却难以满足这种增长需求,粮食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在教育方面,大量适龄儿童需要入学接受教育,但学校的数量、师资力量却无法跟上,导致很多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就业上,有限的工作岗位要接纳不断增长的劳动人口,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压力巨大。环境方面,人口的增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医疗资源也变得紧张,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资源与发展的矛盾,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给这种传统观念带来了巨大挑战 。

《蛙》的创作围绕着计划生育这一特定时代产物,不仅对计划生育政策得失进行各种评价和反思,还包含了如何将姑姑和蝌蚪在六十年的岁月中所获得的历史经验转化为文学形式问题的思考。莫言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实际是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来尝试对历史进行清理和反思,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政策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

在国内文学批评领域,多数学者对《蛙》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部作品在还原历史复杂性、探索敏感议题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者们普遍赞赏莫言在《蛙》中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与还原。他们认为,莫言没有简单地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片面的褒贬,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复杂因素。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好哲提到,《蛙》有一种对历史现场的非常强烈的反思性关照,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写到当下,不仅写了计划生育,还写了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的 “新” 。它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叙述和追论的作品,很多场景都值得去思考其文化寓意,如怎样看待生命,生命的成长、孕育、生长的欢快和困顿等,作品在特定的语境下展现出了独特的思考 。

在展现历史真实方面,《蛙》通过对姑姑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来实现。姑姑既是一位具有高超医术的妇产科医生,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前,她用新法接生,拯救了无数妇婴的生命,成为乡亲们眼中的 “送子娘娘”;但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后,她又成为坚定的执行者,这一身份的转变使她陷入了与乡亲们的矛盾冲突之中 。她曾亲手为无数新生命接生,那些被她迎接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和家庭,对她充满感激与敬重;然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她又不得不对超生的孕妇采取措施,这使得一些家庭对她充满怨恨 。这种复杂的人物经历和情感冲突,生动地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在乡村推行时的艰难与复杂 。就像在小说中,姑姑面对那些超生的村民,内心既有对政策的坚守,又有对乡亲的不忍,这种矛盾心理的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困境。

此外,《蛙》对敏感议题的探索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 。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极为敏感且影响深远的话题,莫言敢于触碰这一题材,本身就体现了他作为作家的勇气与担当 。学者们认为,《蛙》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更在于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人性、政策与个体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比如小说中王仁美、王胆等超生母亲的悲惨遭遇,她们为了生育孩子,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个体对生育权利的执着追求,也引发了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人权益的思考 。

尽管《蛙》在文学批评领域收获了诸多赞誉,但在人口学界以及计划生育工作者群体中,却遭到了抨击 。这些批评者认为,《蛙》丑化了计划生育工作者,抹杀了他们的历史贡献 。在他们看来,小说中对姑姑等计生工作者的描写过于片面和负面,将他们刻画成了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形象 。

从历史贡献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工作者们在政策推行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耐心地向民众解释政策的意义和目的,帮助许多家庭了解并接受了计划生育的理念 。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要面对民众的抵触情绪,还要克服各种实际问题 。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计生工作者们需要长途跋涉,挨家挨户地宣传政策;在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说服民众改变观念 。他们的工作对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缓解资源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然而,《蛙》中对计生工作者的描写却让这些群体感到不满 。小说中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采取了一些高压强制的做法,如对超生孕妇进行强行流产、对超生家庭进行严厉惩罚等,这些情节被批评者认为是对计生工作者的抹黑 。他们指出,在现实中,大部分计生工作者都是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依规地开展工作,只有极少数人可能存在不当行为,不能以偏概全地将整个计生工作者群体描绘成小说中那样的形象 。这种观点的产生,背后有着深刻的立场差异 。人口学界和计生工作者群体,他们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出发,更强调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意义以及计生工作者的努力和贡献,而对小说中可能存在的负面描写更为敏感 。

在国际上,西方部分人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有偏见,攻击计划生育违背人性是他们对中国横加指责的常见策略 。《蛙》对计划生育工作中一些错误做法的揭露与呈现,无疑容易成为西方部分人诋毁中国人口政策的 “把柄” 。西方一些媒体和人士,往往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他们忽视中国的国情和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抓住小说中一些负面情节,大肆渲染,试图歪曲中国的人口政策,抹黑中国的形象 。

国内部分批评者也据此批评《蛙》有损国家形象,认为它客观上变成了攻击中国者的 “帮凶” 。他们觉得,在国际舆论环境复杂的当下,这样一部描写敏感题材的作品,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给中国带来不良影响 。然而,这种观点也引发了争议 。一些人认为,文学作品的目的是反映真实,揭示社会问题,莫言创作《蛙》并不是为了迎合西方,而是出于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虽然作品中呈现了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但这并不等同于否定整个政策和国家形象 。

而且,真实地展现历史,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例如,莫言在作品中也通过一些情节展现了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的坚韧和奉献 。这种争议的背后,其实是关于文学创作与国家形象关系的深入探讨,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问题 。

姑姑是《蛙》中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的行为和内心充满了矛盾,这一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作家在历史合理性与人道主义立场间的冲突 。姑姑早期是高密东北乡的 “送子娘娘”,她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为无数家庭迎接新生命,拯救了许多产妇的生命 。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她的存在就像一道曙光,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她的双手,曾经是生命的守护者,每一个经她接生的孩子,都承载着她的关爱与责任 。她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和爱戴 。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姑姑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 。她成为了坚定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这一身份的转变,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为了执行政策,她不得不对超生孕妇进行流产、堕胎等操作,这使得她从 “送子娘娘” 变成了被人仇恨的 “活阎王”“杀人魔王” 。她的双手,曾经迎接生命,如今却被认为沾满了鲜血 。她的内心,一方面要坚守对政策的忠诚,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对生命的敬畏和愧疚 。她在工作中表现得坚定而强硬,但在夜深人静时,她又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和自责 。这种内心的挣扎,在小说中通过她的言行和心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 。

姑姑的感情经历也充满坎坷 。她曾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但因为一些原因,她的恋人叛逃,这让她的名誉受损,也让她的感情受到了重创 。她的感情生活的不幸,与她在工作中的强硬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她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强和果断,掩盖不了她内心深处的脆弱和孤独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姑姑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从姑姑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历史合理性与人道主义立场间的艰难抉择 。姑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有其合理性 。但她的行为又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给许多家庭带来了痛苦 。

莫言深知,简单地批判计划生育政策或者片面地强调其历史合理性,都无法真正展现那段历史的复杂性 。他在小说中通过对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矛盾与平衡 。姑姑既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又是一个充满人性的个体 。她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但她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对错,而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事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对未来 。莫言在《蛙》中对历史与人性的平衡考量,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批判,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