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实录:具身智能“超级助手”离我们还有多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7:11 1

摘要:2025年9月11号下午,上海那场“具身智能:从泛化到行动,重塑产业未来”的外滩大会,算是把行业里的核心人物都凑齐了。

2025年9月11号下午,上海那场“具身智能:从泛化到行动,重塑产业未来”的外滩大会,算是把行业里的核心人物都凑齐了。

机器之心和张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一起办的这活动,没玩虚的,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毕竟现在大模型都快能答所有问题了,AI下一步咋从“光会说”变成“能干活”,具身智能就是关键,这场会刚好把这事聊透了。

最先上场的是清华大学的孙富春教授,他研究机器人和AI好些年了,当天聊的“具身智能训练场”,我听着还挺新鲜。

本来以为具身智能就是给机器装个物理身体,结果他说现在更像是搭“沉浸式感知环境”。

早期大家用视觉点云做数字孪生,想模拟真实世界,可效果差远了,后来加了物理规则,比如摸东西的触感、碰东西的力度,机器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一下子就上去了。

他还说现在全国都在搞训练场,这东西能降本、能模拟危险场景、还能统一标准,好处不少。

说实话,我觉得这训练场确实戳中了痛点,现在做具身智能最愁的就是数据不够,总不能让机器人真去火场、工地试错吧?可问题也有,各地都在自己搞,重复建设不说还低效,看来得行业一起定个标准才行。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江磊老师,紧接着就给训练场加了个新定位,“AI时代的新型数据工厂”。

他说现在做人形机器人的思路变了,不再是先训模型再做机器,而是先做机器人,再用训练场采数据,接着训具身大模型,最后推到应用里。

这套流程下来,数据就成了核心。

他还提到现在做具身智能的有四路玩家,智能驾驶、机械臂、腿足机器人还有芯片研发,路线没定死,但不管走哪条,都缺不了大数据集。

这话我信,就像做饭得有食材,做具身智能没数据,再厉害的算法也白搭,所以这训练场说是基础设施,其实更像“粮草基地”,太重要了。

星海图的许华哲老师,当天带来了他们新出的VLA模型G0。

这模型有意思,全用真实世界的数据训的,还搞了“慢思考+快执行”的搭配,机器在新场景里做任务,就算错了也能自己修正,不用像以前那样靠精准控制死磕。

本来想这真实数据成本肯定高,小公司根本玩不起,结果他说已经把50个场景的数据集开源了,以后模型G0也会开源。

这操作真挺圈粉的,毕竟行业要发展,不能只靠几家大厂捂着资源。

银河通用的张直政聊到训模型的方法,也挺有想法。

他说他们分两步走,第一步用大规模仿真数据做“义务教育”,给机器人打基础;第二步用少量真实数据做“职业培训”,让机器人适应具体场景。

说实话,这办法挺聪明,仿真数据便宜还能批量搞,真实数据贵就少用点,刚好平衡成本。

而且他们还搞了全栈团队,保证模型和硬件能配合好,不至于出现“模型很厉害,硬件跟不上”的情况。

还有人问人形是不是具身智能的最终形态,庞江淼老师说终局里形态不重要,关键是能干活,现在协作臂、轮式机器人反而更适合局部场景;许华哲老师则说看视角,科研角度想让人形机器人上火星干活,可创业公司得考虑成本,要是机器人只能干一两件事,根本撑不起高成本。

这话我挺认同的,理想和现实得结合,不能光想酷炫,忘了赚钱和落地。

最后那场圆桌对话,聊的是“超级助手”,这可是大家最关心的,以后这具身智能能不能真成我们的帮手。

西门子的秦成说在工厂里,“超级助手”得能听懂人话、驱动机器,像个“工业指挥家”,还举了他们IndustrialCopilot的例子,不是替代现有设备,而是加个AI大脑;开普勒的胡德波说家里能用它做家务,工厂能替代重复工种;珞博智能的孙兆治更有意思,说想做成《Her》里那样能主动交互的伙伴,不用人说就知道要干啥。

不过理想归理想,现在问题也不少。

胡德波说硬件可靠性还不够,模型泛化性也差,工业场景里搬东西都有一堆工程化问题;孙兆治说家庭场景技术还没达标,只能先从局部突破,比如做情感陪伴的“芙崽”,允许它犯错,这样用户期待也会降低。

说实话,这很真实,任何新技术都得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小苗朗程的赵沛舟还从投资角度说,现在具身智能还在解决单点问题,单点问题不解决,谈泛化都是白搭,这话也挺实在。

聊到产业链协同,大家都觉得得一起努力。

胡德波说现在缺通识物理智能的基座模型,要是有这模型,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机器人调优;朱兴说希望数据能标准化、模型能开源,蚂蚁灵波科技已经在做这事了。

我觉得这行真不能单打独斗,比如小公司缺数据,大厂开源点资源就能帮大忙;硬件厂家和模型公司配合好,才能少走弯路。

整场大会听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具身智能现在就像个快长大的孩子,有潜力但还需要打磨。

训练场是破局的关键,数据是核心,“超级助手”落地得分场景来,工业先跑起来,家庭再慢慢跟进。

而且这行得产业链一起上,共享数据、开源模型、统一标准,不然各自为战太浪费资源。

毫无疑问,以后具身智能肯定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得有点耐心。

等技术再成熟点,成本再降点,说不定再过个五六年,工厂里就有“指挥家”机器人调度设备,家里就有“助手”机器人帮忙做饭打扫,到时候咱们的日子才真叫方便。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