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
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名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规格、深层次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杨君芳教授分享了“CD7靶向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经验”的精彩报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整理学术内容,以期为优化临床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参考。
引言:CD7作为表达于未成熟T细胞、NK细胞及部分白血病/淋巴瘤细胞表面的单链跨膜糖蛋白,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物。其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T-LB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及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高表达,使其成为关键的治疗靶点。杨君芳教授基于临床实践,系统阐述了CD7靶向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7 CAR-T)疗法在难治复发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经验与疗效。
CD7靶点概述
CD7是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主要分布于未成熟T细胞、NK细胞及部分白血病/淋巴瘤细胞表面,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表面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其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T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使其成为治疗这类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关键靶点,而CD7靶向疗法也为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
靶向CD7 CAR-T细胞的研发主要包含三个方向,分别为自体CD7 CAR-T、供体CD7 CAR-T及通用CD7 CAR-T。其中,自体CD7 CAR-T在利用自体T细胞制备过程中,可能因恶性T细胞污染而获得CAR 肿瘤细胞,进而导致治疗失败,但该类型CAR-T细胞的排异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更低;供体CD7 CAR-T细胞来源于健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者的淋巴细胞,其培养出的T细胞在数量与质量上一致性较高,相较于自体CAR-T细胞,可控性更强,能够更好地控制T细胞的采集数量与质量;通用CD7 CAR-T细胞则来自健康供者,无需进行配型,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现货型”CAR-T细胞,可有效克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并能提高CAR-T细胞的存续时间。
目前,布局CD7 CAR-T细胞研发的企业包括博生吉生物、亘喜生物、北恒生物、森朗生物及雅科生物等。
CD7 CAR-T在T-ALL/T-LBL中的应用
T-ALL/T-LBL是一类具有高度侵袭性的T系恶性肿瘤,其典型特点为细胞增殖活跃、肿瘤负荷高,常伴随巨大胸腺肿块、胸腔积液等临床表现。在预后方面,儿童患者复发率约为20%,而成人患者预后更差,超过一半会出现复发,尤其复发难治患者的预后极差。值得注意的是,超过95%的T-ALL/T-LBL患者肿瘤细胞表达CD7,这一特征使CD7成为难治复发T-ALL/T-LBL 治疗的新希望,临床实践也证实CD7 CAR-T在治疗该疾病中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NS7CAR疗法是一款无需额外CD7基因编辑或蛋白质表达阻断的“自然选择(Naturally Selected)”CD7 CAR-T细胞产品,其无需经过基因修饰,可直接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制备。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产品无需额外基因编辑即可防止CD7表达,成功实现NS7CAR-T细胞的生产,且对治疗复发难治T-ALL/LBL(R/R T-ALL/LBL)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高效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Blood》杂志。
在NS7CAR的II期临床试验中,共纳入20例年龄2-65岁、既往至少接受过两线治疗后失败且CD7表达≥80%的 R/RT-ALL(14例)/T-LBL(6例)患者。入组时,17例患者骨髓肿瘤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1.49%(最高达87%),9例存在髓外病灶(其中3例有中枢受累),且患者既往接受治疗的中位线数为4.5线。所有患者的NS7CAR产品均成功制备。第28天评估结果显示,17例骨髓受累患者中16例实现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的完全缓解(CR);9例髓外病灶患者中,5例在中位29天时达到髓外CR,2例伴巨大纵膈肿物(>7cm)的患者在第29天分别达到髓外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其中PR患者在第104天髓外病灶进一步缩小。截至2021年10月25 日,中位随访142.5天(最长达311天),20例患者中6例回输后未接受额外抗白血病治疗或移植(其中2例后续复发),10例CR患者接受巩固性桥接移植,移植后中位随访210天,7例保持MRD阴性。需注意的是,3例存在STIL-TAL1融合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后续需针对这类患者探索更优治疗策略。
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期间,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开展相关研究并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AJH)。该研究共纳入60例 R/R T-ALL/LBL患者,其中T-ALL35例、T-LBL25例,54例存在骨髓受累,32例存在髓外疾病(EMD)。疗效方面,54例骨髓受累患者中94.4%(51/54)达到骨髓MRD阴性;32例EMD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8.1%,其中56.3%(18例)达到CR,21.9%(7例)达到PR。安全性方面,48例(80.0%)患者出现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具体分级为42例(70.0%)1级、6例(10.0%)2级,另有6例(10%)3级CRS及1例(1.7%)4级CRS。
CD7 CAR-T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的应用
复发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预后极差,CD7 在PTCL不同亚型中存在不同程度表达,其中PTCL- 非特指型(PTCL-NOS)表达率为50%,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为57%,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为32%~54%,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为25%。
2021年4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相关研究纳入5例CD7阳性 R/RPTCL患者接受 NS7CAR-T细胞输注,亚型包括PTCL-NOS2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MEITL)1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1例及 NK/T细胞淋巴瘤1例。入组前,患者平均接受6线治疗(范围2-12线),1例有自体移植病史;髓外疾病(EMD)状态为4例弥漫性EMD、1例局限性EMD。疗效方面,3例(60%)患者达到CR,1例达到PR,1例未缓解(NR);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出现轻度CRS,其中4例为I级,1例为II级,无神经毒性发生。该研究结果已由陆佩华教授于2024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以摘要形式汇报(摘要号2075)。
CD7 CAR-T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应用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患者预后普遍较差,临床治疗难度大。研究显示,约30%的AML患者其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可表达CD7分子,为CD7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一项临床研究共入组12例CD7阳性 R/RAML患者,入组标准为CD7表达率>50%且表达强度良好,最终10例患者接受了 NS7CAR-T细胞输注治疗。疗效评估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7例(70%)达到骨髓完全缓解(CR),其中6例进一步实现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CR;3例患者治疗无效(NR),不过其中1例合并髓外疾病(EMD)的患者在治疗第35天经PET-CT评估达到部分缓解(PR),且所有治疗无效患者均出现CD7抗原丢失现象。安全性方面,8例(80%)患者出现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7例为I级、1例为II级,另有2例(20%)患者出现III级CRS,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毒性反应,整体安全性可控。
通用型CAR-T(UCAR-T)的应用探索
通用型CD7 CAR-T细胞来源于健康供体,是一种靶向CD7的异基因CAR-T细胞,通过特定设计增强了细胞的体内持久性与抗肿瘤效力。该细胞在T系血液肿瘤治疗中展现出优越的安全性与显著的疗效,且产品输注等待时间短,在临床应用中无患者因等待输注期间疾病进展、细胞制备失败等原因无法接受治疗。I 期临床剂量爬坡试验结果显示,该细胞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3级以上CRS事件;在11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82%,其中8例白血病患者中6例(75%)获得MRD阴性CR,进一步证实了其治疗潜力。
另一项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的62例 R/R T-ALL/LBL患者,其中T-ALL46例、T-LBL16例。患者既往接受治疗的中位线数为3线(范围1-9线),45%的患者为初治诱导失败,18%的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骨髓原始细胞中位数为45.1%(范围 0.5%~98.5%),58.1%(36例)的患者存在髓外(EMD)浸润。在59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64.4%(38例)达到完全缓解,其中94.7%(36例)为MRD阴性CR;EMD组中15例可评估患者里,53.3%(8例)达到完全缓解,包括6例CR及2例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CRi)。安全性方面,79.0%(49例)的患者出现CRS,其中93.9%为1-2级,4.8%为≥3级;2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分别为1级和5级;仅1例患者出现2级GVHD,整体安全性可控。该研究结果以摘要形式(摘要号:S283)在2025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展示。
CD7 CAR-T细胞治疗临床应用总结
2020年11月至2025年7月期间,陆道培医院共完成450例CD7 CAR-T细胞治疗案例,涵盖的疾病类型包括T-ALL/T-LBL、PTCL及AML,治疗所用细胞类型包括自体CD7 CAR-T、供者CD7 CAR-T及CD7-UCART。临床实践发现,自体CD7 CAR-T细胞在体内的扩增时间较晚,通常在回输后第十天甚至更晚才开始显著扩增;而T-ALL/T-LBL患者肿瘤细胞倍增速度快,因此在进行CAR-T细胞治疗前,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减瘤化疗方案,以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经多线治疗后复发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若其肿瘤细胞表达CD7分子,CD7 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在难治复发AML患者中,CD7 CAR-T细胞治疗的CR率与肿瘤细胞CD7表达率相关,若治疗后仍残留少量CD7阴性肿瘤细胞,需尽早安排桥接移植治疗,以巩固疗效,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与自体CD7 CAR-T细胞相比,CD7-UCART细胞在体内的扩增时间更早,通常在回输后3~5天即开始扩增,因此更适用于肿瘤负荷过高、无法采集足够淋巴细胞以及肿瘤倍增速度快的患者,可快速发挥抗肿瘤作用,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