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破解思政教育入脑难、入心更难的痛点?利川市教育局给出了精准答案——以大思政课系统性理念为框架,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下称“三大精神”)的鲜活内涵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一场全链条、广覆盖、深融合的宣讲实践,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实起来。2025年8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入脑难、入心更难的痛点?利川市教育局给出了精准答案——以大思政课系统性理念为框架,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下称“三大精神”)的鲜活内涵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一场全链条、广覆盖、深融合的宣讲实践,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实起来。2025年8月29日,全市教育系统“三大精神”宣传宣讲正式启动,这一举措不仅是利川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更成为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精研细备——构建全链条宣讲内容体系,夯实思政根基
早在2025年7月8日,利川市教育局便以问题导向启动筹备——召开大思政课实践暨“三大精神”宣讲座谈会,由局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党建办成员、思政教研员及各学段思政教师代表共同聚焦宣讲内容如何贴合教师需求、精神内涵如何转化为育人素材两大核心问题深研细讨,为宣讲定调定向。
筹备环节的精准化特色尤为突出。在师资遴选上,从全市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库中多维度筛选,最终确定10名涵盖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及思政骨干教师的宣讲团成员,确保宣讲视角全面、贴近教育一线;在内容打磨上,宣讲团利用暑期开展三阶备课——组稿阶段深挖“三大精神”史料,精选30余个兼具代表性与感染力的案例(如大别山革命先烈的坚守故事、本地抗洪救灾中的教师身影)建立资源库;设计阶段创新理论阐释+故事还原+情感共鸣模式,避免空讲道理;磨课阶段通过试讲互评—修改完善—二次试讲闭环,让内容既保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8月26日,宣讲团更赴咸丰县大村村红色教育基地实地研学,通过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革命初心,为宣讲注入真情实感,让每一段讲解都有温度、每一个案例都有根基。
创新宣讲——打造沉浸式传播场景,推动精神入脑入心
8月29日,10名宣讲团成员分赴各片区,以《捧山河入怀,刻精神于心》为统一主题,开启立体化宣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历史影像回放(如大别山战斗片段)+实地图片展示(如抗洪现场教师志愿服务画面)+音频故事(如抗疫中教师线上育人纪实)的组合形式,让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坚守、抗洪万众一心的担当、抗疫生命至上的情怀可视化、可感知。
此次宣讲更以全覆盖打破地域与规模限制。全市教育系统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联动模式,近6300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现场参与+视频直播双渠道学习,实现无一校遗漏、无一人缺席。一位乡镇教师在反馈中提到:宣讲里的抗洪故事就发生在邻县,抗疫时的线上教学我们也亲身经历,这样的内容听得进、记得住,更能懂精神背后的意义。
深化转化——推动精神+融入教育实践,赋能高质量发展
宣讲不是终点,而是利川思政教育实效转化的起点——这一特色在后续实践中尤为凸显。
从教师共鸣到行动落地,各学校迅速组织专题研讨,教师们围绕“三大精神”如何融入课堂、怎样用精神内涵优化班级管理、如何联动家长开展家校共育提出20余项具体方案:开学第一课上,教师们以宣讲中的案例为蓝本,为学生讲红色故事、谈责任担当;教师节期间,各校将精神传承与尊师重教结合,开展讲精神、学榜样主题活动;校园内,“三大精神”主题文化墙、黑板报、手抄报形成沉浸式育人氛围,让精神内涵随处可见、随时可学。
此次宣讲的高质量开展,更离不开利川市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支撑:2025年以来,市教育局已举办思政专题培训6场(覆盖615人次)、开展思政一体化活动(396人参与)、开发思政微课112节、组织红色教育实践2次(103人参加),这些基础工程为宣讲提供了师资、内容、资源三重保障,形成以常效促实效的良性循环。
宣讲不是一阵风,而是利川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起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此次宣讲的成功模式与思政教师培训、学段一体化建设、资源开发深度绑定——既扩大宣讲覆盖面(向学生、家长延伸),又深化精神内涵(结合本地教育实际细化案例),引导广大教师将“三大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相融合,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利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